红楼梦中有胭脂痣,胭脂井旁胭脂痕
《红楼梦》和《胭脂井》作者或许是同一人。
胭脂井
方以智
烟迷眢井草离离,
莫是当年魂去时。
却叹清溪楼上女,
至今不忍作胭脂。
——选自《四库禁毁书丛刊·方子流寓草》。
明末清初遗民方以智的才智被清廷忌惮,故有犯“粤案”及《方子流寓草》诗集被满清禁毁。《胭脂井》是方以智借南朝与隋交替之际发生的故事,暗合明清之交闺阁女儿们的心境,和自己麻鞋独入林,青灯为伴,素衣素食之状。
“胭脂井”是金陵鸡鸣寺的一口古井。南朝被隋所灭,后人为纪念南陈后主而立的“辱井”。国家灭亡,石井栏上沾满了胭脂痕,故名“”胭脂井”。南宋被元灭时,胭脂井的石栏在法门寺旧有“红痕若胭脂”一说。
“清溪楼上女,不忍作胭脂”是作者暗示明末清初,国破家亡之时,作者无能为力替家族闺阁制作胭脂,梳妆打扮。方以智和他的姑姑及女儿们以一片素衣冰心,以白描大士观音和山石双林画祭奠大明故国及为国捐躯的家人和千千万英魂。
再回头看看《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胭脂情结:
①制作胭脂,第九回,贾宝玉上学前和林黛玉道别的一句话:“好妹妹,等我下了学再吃晚饭。和胭脂膏子也等我来再制。”
②抓胭脂。“那年周岁时,政老爹……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你说这宝二爷的胭脂情结是不是胎里带来的?
③吃胭脂。金钏儿主动示好:“我这嘴上是才擦的香浸胭脂,你这会子可吃不吃了?”。“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吓得鸳鸯直喊袭人。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宝玉左边腮上有钮扣大小的一块血渍”,宝玉侧身,一面躲,一面笑道:“……是才刚替他们淘漉胭脂膏子,蹭上了一点儿。”
④胭脂膏子制作:第44回,平儿解密,“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那市卖的胭脂都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渣滓,配了花露蒸叠成的。”
⑤吃胭脂后果:宝玉吃金钏儿胭脂,致金钏跳井而亡(暗合胭脂井)。莲二爷嘴馋,“吃了鲍二家的胭脂”,连累平儿挨了打,宝玉把平儿接到了怡红院,让她换上袭人的衣裳,又让她洗脸抹粉。平儿找粉的时候,宝玉显摆地拿出了自己的“独家配方”,“轻白红香,四样俱美,摊在面上也容易匀净,且能润泽肌肤,不似别的粉青重涩滞”,这是宝玉制作的香粉,宝二爷做的胭脂更是与众不同:“胭脂也不是成张的,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
⑥不忍作胭脂。这就是国破家亡之时,《胭脂井》寄情于清溪楼上女儿们及美好的事物。作者入世到出世为僧,已入与胭脂无缘的境,此时方以智仍然著书立说传播其方氏易理哲学思想,虽禅有儒的为民族献身的精神。
《红楼梦》中宝玉的胭脂情结,暗合胭脂与玉玺印章之缘,宝玉与宝钗暗合金嵌玉、玉钏金之象征性合二为一,一分为二之辩证法思想。英莲的胭脂痣与陈后主的胭脂井暗合南朝与隋朝之变,明清之变,旨在告诉人们事物之间的转化规律在社会变革及人们之间的交往中一样存在。
人与人之间虽然皆一色—空,但在它们之间有一种情是不可回避和诋毁的,是人生意思所在。宝玉和袭人,宝玉和林黛玉的胭脂情,代表着有情人、知音之情。就连红楼梦作品的修订也和胭脂有关,“脂砚斋”也算是胭脂和石砚之间的棠棣、麒麟、杞枫、同志之情吧。亦有日月之情大为明。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和《胭脂井》作者方以智皆钟情于胭脂,应该不是巧合。是一种缘分吧,或许就是同一个人。借自己与家族闺阁之胭脂情,金陵四公子与秦淮河十二金钗之胭脂情,暗合在朝代更迭是明末清初一批遗民文人志士的“怀金悼明”“反清复明”之信念。
红楼梦作者和胭脂井作者都有对人世间真、善、美的歌颂和憧憬。结合过往的索隐,红楼梦原手稿作者最大可能是桐城桂林诗礼之家的方以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cf/16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