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妆史连载163唐朝白妆粉和红妆胭

唐朝白妆粉和红妆胭脂

唐朝面部化妆有“白妆(以粉为主)”、“红妆(以胭脂为主)”、“啼妆(白妆乌唇愁眉)”、“飞霞妆”、“北苑妆”。事实上,现在流行的烟熏妆、晒伤妆在那个时代其实就已经有迹可寻。

唐朝元和年以后,由于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出现了“啼妆”、“泪妆”,顾名思义,就是把妆化得像哭泣一样,当时号称“时世妆”。在白妆的基础上,嘴唇不用红色,改用乌膏,画愁眉,给人一种忧伤的印象,故称“啼妆”。

诗人白居易曾在《时世妆》一诗中详细形容道:“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不仅无甚美感,而且给人一种怪异的感觉,所以很快就不流行了。

唐朝时在长安流行“飞霞妆”,即在面部薄薄施朱,以粉罩之。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北苑妆”,即在淡妆基础上,将大小、形状各异的茶油花籽贴在额上。

古代美女白妆之傅粉即在脸上搽粉。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鲜明地道出了化妆与审美的关系。

更值得深思的是,古人还把傅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这种观点,不仅颇有见地,而且寓意深刻。

古代作为BB霜、粉底来使用的东西叫做铅粉,古称“铅华”,“洗尽铅华”就这么来的。一白遮百丑!现代再浓的粉底也拼不过古代,古代判断皮肤好的一个标准就是:能吃粉(就是厚粉抹上后不掉!)。除了白脸,唐代还盛行红妆。当时的女子以红色脂膏涂抹脸颊,浓的称“酒晕妆”,淡的称“桃花妆”,但无一例外都浓重得夸张,因为在盛唐,丰腴的胭红脸颊就是美的代表。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cf/110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