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释放老文本的当代吸引力以易俗社秦腔

路,在脚下

将一部年前的文学作品改编成面向当代观众的戏曲作品,除最大限度地尊重原著外,怎么排演出现代性和具有当代审美趣味呢?笔者认为,需要通过“叙旧”,实现“编新”,编演出主题凝练、剧情抓人,能够调动人们现实情感并引发关于当下思考的具有时空穿透力的作品。

不久前,西安易俗社把一台名为《胭脂》的秦腔老戏重新搬上了舞台,该剧从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胭脂》一篇移植而来。从时间上来看,怎么也算不上是贴合时代的新作,但该剧通过“加减法”的运用,巧妙地把原著对封建官僚自以为是、主观断案、草菅人命的单纯批判,转变为关于如何慎思守志、保持初心的更为普遍性的思考。散场时,久久不愿退场的人群、持续爆发的掌声,不但说明观众真正把戏看了进去,而且表达了对于改编的认可。

使经历了时间考验又带有多重解读意味的老文本,符合当代观众的观剧需求,应着重在两个方面做好加减法。

一是提炼主题,对偏离主旨、缺乏时代性的内容要大胆做减法。舞台上,作为胭脂的近邻,王春兰及其表兄宿介以“月下老人”这一热心人的形象出现,他们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为有情人牵线搭桥,无可厚非。因此,剧本大胆删去了原书中王春兰放荡的情节,也把宿介冒名顶替潜入胭脂闺房图谋不轨的恶行转变为宿介因替朋友鄂秋隼着急而诓拿绣花鞋当信物,虽然其行为有失稳妥,但并无恶意。这两个坏人的“消失”,让故事骨干更为明确,角色间的冲突更为强烈,也更好地突出了通过平反冤案实现自我纠偏、保持初心的主题。

二是剧情调整,对贴合当代审美需求的内容勇于做加法。蒲松龄原作中对于案件的审理,以堂上问话、口供印证的传统模式为表现样式。而在秦腔《胭脂》中,把案件推理与实地勘验相结合,用疑点揭秘满足观众的好奇,通过痕迹鉴定、动机分析等刑侦手段的引人,仿佛把电视剧《大宋提刑官》的现场搬到舞台之上,故而能在推动剧情发展的同时,牢牢抓住观众探究的心。

当然,包括更加清雅流畅的音乐、细腻生动的表演、大气简洁的舞美等在内的因素,无不影响着一部戏的好坏。但对于改编而言,从文本出发,善于进行贴合时代的加减法,无疑是关键环节。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说易俗社秦腔《胭脂》的复排较为成功地让老文本焕发出跨越时代的吸引力,值得评而思之。

来源:中国文化报

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cf/1167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