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玉兰一并开详尽版
春分前一天,邯郸一中新校区高三楼前移植了好几棵花树。你猜猜,她是木兰还是玉兰呢?
木兰和玉兰怎么区分?
先看一段我从网上找来的资料:
木兰(Magnolialiliflora),属木兰科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别名辛夷,木笔、桂兰、林兰、紫玉兰等,原产于我国中部。木质有香气,小枝紫褐色,芽有细毛。单叶,互生,倒卵状椭圆形,有托叶痕。花两性,单生,顶生,花瓣6,外面紫红色,内面近白色;
玉兰(Magnoliadnudata),又名白玉兰、应春、望春、玉树等,原产于我国中部,属木兰科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米。玉兰花洁白如玉,故名玉兰,其从树到花形俱美,且具浓香。花单生枝顶,钟状,白色有清香,花瓣9片,肉质,花在3月先于叶开放。
在明代以前,我国没有“玉兰”之说,而是将木兰和玉兰统称为木兰。明人王世懋在《学圃余疏》中也说:“玉兰早于辛夷,故宋人名以迎春。”这表明,自明代之后,我国逐渐将木兰和玉兰分开表述了。而清人吴其浚对其进一步细化:“辛夷即木笔花,玉兰即迎春。余观木笔、迎春,自是两种:木笔色紫,迎春色白;木笔丛生,二月方开,迎春树高,立春已开。”
综合各方面文献不难看出,民间所说的玉兰为高大乔木,花为白色、黄色或红色,花期略早;木兰为灌木或小乔木,花为紫色,花期略晚。玉兰的花萼与花瓣常不可分,常9数,又有园艺变种多至12-15者;木兰花萼与花瓣则有明显差别,萼片3,常绿色披针形,花瓣6,外紫而内白。植物志中多以玉兰与辛夷别之,或以玉兰与木兰别之,而木兰的别名为辛夷、紫玉兰。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放心地谈诗了。我们来看一看,诗人们都会从什么角度来写木兰和玉兰呢?(注意,诗人有时也分不清玉兰与木兰)
第一种写法:抓住色与态
色分两种,白与紫。你更喜欢白还是紫呢?
态,我看了看,诗人的比方也分两种,一是女郎,一是仙子。仙子不也是女的吗?是,但不一样。
(百度了几张图片,仅仅为了好看,不保证准确。下同)
比如白居易的两首诗:
题令狐家木兰花
腻如玉指涂朱粉,
光似金刀剪紫霞。
从此时时春梦里,
应添一树女郎花。
戏题木兰花
紫房日照胭脂坼,
素艳风吹腻粉开。
怪得独饶脂粉态,
木兰曾作女郎来。
老白似乎更喜欢紫玉兰(木兰的别称),“光似金刀剪紫霞”,真是好感觉。把木兰比作春梦中的女郎,是世俗的热情的活泼的美,像代父从军的花木兰,《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这种美似乎不适合白玉兰。
到了明·文征明的笔下,白玉兰似“姑射之山上的仙子”,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玉兰
文征明
绰约新妆玉有辉,
素娥千队雪成围。我知姑射真仙子,
天遣霓裳试羽衣。影落空阶初月冷,
香生别院晚风微。玉环飞燕原相敌,
笑比江梅不恨肥。
只是文征明在尾联突然抓住了玉兰花瓣肥大的特点,说白玉兰是胖仙子。文师傅的幽默来得稍显尴尬,好像说,白玉兰虽然有点儿包子脸,但还是美如小龙女。
也有诗人,对着女神白玉兰,露出轻薄之态:
题玉兰
明·沈周
翠条多力引风长,
点破银花玉雪香。韵友自知人意好,
隔帘轻解白霓裳。
玉兰初坼,比作“隔帘轻解白霓裳”,而且还知情识趣。真是意淫。
第二种写法:从外形特征入手
木兰其花初出时尖如笔椎,故又称木笔。
木笔花
吴融
嫩如新竹管初齐,
粉腻红轻样可携。谁与诗人偎槛看,
好于笺墨并分题。
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
白居易
紫粉笔含尖火焰,
红胭脂染小莲花。芳情乡思知多少,
恼得山僧悔出家。
第三种写法:置之于境中,衬之以他物
何物最衬玉兰?首选月,次选春雪,再次是风。风花雪月,本就是绝配。
玉兰
吴昌硕
色如美玉丰神好,
香与幽兰气味同。庭院笙歌初散后,
亭亭一树月明中。
雪中玉兰花盛开
清·查慎行
阆苑移根巧耐寒,
此花端合雪中看。羽衣仙女纷纷下,
齐戴华阳玉道冠。
也有人心疼大风中的玉兰:
大风惜玉兰
清赵执信
池烟径柳漫黄埃,
苦为辛夷酹一杯。
如此高花白于雪,
年年偏是斗风开。
(诗人是不是把辛夷与玉兰混称了?)
老白心疼木兰:
红似燕支腻如粉,
伤心好物不须臾;
山中风起无时节,
明日重来得在无?
也有反衬的:
碧落真人著紫衣,
始堪相并木兰枝。今朝绕郭花看遍,
尽是深村田舍儿。
诗人李涉把木兰花比作降临于枝头的两位紫衣仙子,然后说,早晨绕城看遍了其他花,跟她们相比都粗俗如深村田舍汉。
清·朱廷钟《满庭芳·玉兰》把以上三种手法综合起来,既写色、形与态,又置之于境中,衬之以他物:
满庭芳·玉兰
清·朱廷钟
刻玉玲珑,吹兰芬馥,搓酥滴粉丰姿。缟衣霜袂,赛过紫辛夷。自爱临风皎皎,笑溱洧、芍药纷遗。藐姑射,肌肤凝雪,烟雨画楼西。
开齐,还也未,绵苞乍褪,鹤翅初披。称水晶帘映。云母屏依。绰约露含日,冰轮转、环参差。问琼英。返魂何处?清梦绕瑶池。
这首词依然沿用“姑射仙子”的核心意象,但态度比文征明虔诚许多,不吝笔墨,形容玉兰如玉般玲珑,如兰般芬馥,缟衣霜袂,肌肤凝雪,搓酥滴粉(形容女子肌肤白腻),而且明确说,它要赛过紫辛夷。接着诗人将玉兰置于三种情境中:临风开放,用“绵苞乍褪,鹤翅初披”来形容,白鹤初亮翅;烟雨画楼畔,仙姿动人;隔着水晶帘欣赏,以云母屏风作衬。诗人进一步指出,玉兰最美的时刻是含露之时和月光之下。(中间又用芍药来做陪衬。溱洧,见《诗经?郑风?溱洧》,男子赠芍药以撩妹)
第四种写法:从“木兰”的名字引发联想
任昉《述异记》下:"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般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后常为船的美称。
看欧阳炯《南乡子》:
洞口谁家,木兰船系木兰花。红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
木兰舟系在木兰花树上,而且“长得美人带笑看”,想想就美。
“感伤哥”李商隐的《木兰花》也是玩的这个梗:
洞庭波冷晓侵云,
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
不知元是此花身。
第五种写法:抓住玉兰早春开花的特征(木兰开花稍晚),寄托伤春惜春之意,也借此表达身世之叹。当是“有我之境”,以我观花,花皆著我之色彩。
韩偓《三月》:
辛夷才谢小桃发,
蹋青过后寒食前。
四时最好是三月,
一去不回唯少年。
吴国地遥江接海,
汉陵魂断草连天。新愁旧恨真无奈,
须就邻家瓮底眠。
白居易被贬浔阳,《代春赠》:
山吐晴岚水放光,
辛夷花白柳梢黄。但知莫作江西意,
风景何曾异帝乡。
此是天涯沦落人故作宽慰之语。
这两首诗中,诗人是不是又把辛夷(木兰)和玉兰混称了?
李商隐自伤身世漂泊之《自金陵溯流过白璧山玩月达天门,寄句》:
身属中军少得归,
木兰花尽失春期。
偷随柳絮到城外,
行过水西闻子规。
裴廷裕《偶题》抒发思乡之意:
微雨微风寒食节,
半开半合木兰花。
看花倚柱终朝立,
却似凄凄不在家。
思乡之意写得更好的:
晚春归山居,题窗前竹
刘长卿
溪上残春黄鸟稀,
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
不改清阴待我归。
第六种写法:无我之境
辛夷坞
王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首诗笔墨俭省,放弃修辞和技巧,可是有意境!大家感觉到它的格比较高了吗?
第七种写法:虽然依旧以花拟人,但不是一个比方了事,而是细细描摹,曲尽其妙
前方预警,我们要上难度了,李商隐的诗要来了:
木兰
李商隐
二月二十二,木兰开坼初。
初当新病酒,复自久离居。
愁绝更倾国,惊新闻远书。
紫丝何日障,油壁几时车。
弄粉知伤重,调红或有馀。
波痕空映袜,烟态不胜裾。
桂岭含芳远,莲塘属意疏。
瑶姬与神女,长短定何如。
这首诗把木兰(其实此处你很难判断到底是木兰还是玉兰)比作一个女子,后面那么多句,都是描摹这个女子的种种情态。
如果你已经耐心地读到这里,那么,老裴问一个问题:作为一个现代诗人,面对木兰花,他还能怎么写?是不是有种各条路都已被古人占尽的感觉?
最后(注意,敲黑板了!),重点来了,看看下面这首现代诗。用心体会,现代诗与古诗大异其趣之处:
木兰树
张枣
心爱的正午,木兰树低下额安祥地梦着她梦见幽魂般的我蹑立在她的面前她指出我手上的一壶水,对别的可是毒药我从她的表情里窥不出一丝儿恐惧而她,却感达到我在厌恶自己,哦深深的厌恶,这血,这神经,毛孔,这对耳朵的样子和狭窄的心;有一瞬她醒悟到我分明只是一个人;不一会她又回忆起我曾倚窗眺望别的人,或者拧亮灯经过一扇门,朝某个更深处出出进进于是她佯装落下花,或者趁青空飘飘而来的一阵风,一声霹雳,舞蹈着将我从她微汗的心上、肌肤上,退出去
怎么理解这首诗?别扫一眼就忙着说“看不懂”。让你一读就懂,不是诗人的义务。很多诗本就有只可意会之处,甚至处于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这是诗歌的“合法权利”。
看过电影《盗梦空间》吗?好吧,我也没看过。我们一层层地剥开这首诗:
第一层:我注视着一树繁花的木兰,闯入她的梦中。
第二层:木兰花知道我进入她梦中,但并没有恐惧,她在梦里观察我、回忆我
第三层:我进入木兰花的梦境深处,发现一些关于我的碎片——倚窗眺望别的人、拧亮灯、经过一扇门、朝某个更深处出出进进……这些碎片像一个缺失了关键木块的拼图,可最终她仍然对我形成了一个评价,而我在她的梦里发现她感觉到我在厌弃自己:这血,这神经,毛孔,这对耳朵的样子和狭窄的心。
第四层:木兰花觉察或者醒悟到什么,然后借助一阵风将我逐出梦境
这首诗的别致之处是,不单单是我在看花,而是花与我互相注视,互相发现,互相进入又互相拒斥。我和木兰花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模糊、神秘而又独一无二的联系。诗人张枣在诗中放置了一个谜团。究竟发生了什么,令我厌弃自己?从“我厌弃自己”到“我发现她感觉到我在厌弃自己”是对自我的更进一步观照。
现代诗本就要往复杂、深入、幽微的方向去探索,当然为此它也付出了代价,那代价就是丧失了“可读性”,失去了一大部分读者,变得更小众。在我看来,现代诗与古诗相比,美感要逊于古诗,但要论情感体验深度和带给读者的智力愉悦,现代诗要优于古诗。(此观点不争辩,对于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无需争辩)
木兰玉兰一并开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cf/12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