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妆传奇一部时尚的文化史
本文有字
篇幅不长
值得一看
LisaEldridge是业内知名的化妆师,在资生堂、香奈儿、兰蔻公司或有过任职,或与之有过合作。她所著的《彩妆传奇》,框架上大致是按照先古代后现代的顺序来安排,但是因为不是专业的历史书,所以她主要还是选取了她自己感兴趣的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本书最有意思的话题主要是三个。第一个是作者以三种主流颜色红、白、黑切入视角,探究了化妆的原因。第二个话题分别从国家维度和时间维度上对比分析了化妆的自由和审美潮流变迁。第三个话题概述了美妆产业的发展历程。本书的最大特点是插图精美,能够让读者深入领略特定时期的妆容和风潮。这也是我当时取纸质版而舍电子版的最重要原因,不然变成黑白色了本书的魅力可能要下降三分之一。
追溯最初的动力
在人类学家看来,人类最初使用颜料其实并不是用来化妆,而是为了进行伪装、避免某种物质的侵害,或者宗教仪式的需要。到了18世纪左右,化妆才与时尚有了联系。除此之外,有时颜料也可以被用来凸显对部落的忠诚和恐吓敌人。例如古代苏格兰人奔赴战场之前用菘蓝植物叶子制成的染料把脸涂蓝。
(《勇敢的心》)
谈到最常用的化妆颜色,作者对于红、白、黑做了一番精彩的论述。
红色是人类可视范围内波长最长的颜色,能够激起更加强烈的潜意识反应,因此红色往往象征着吸引、爱、热情、健康、青春等等积极美好的寓意。
人们用白色来打造干净、洁白、无暇的肌肤,是为了凸显自己的阶级或者社会地位。毕竟在中世纪,肤色黝黑意味着需要被强迫进行户外工作,因此白皙就成了上流社会的代名词。在美白肌肤的原料上,古罗马、古希腊、古中国都选择过铅白。譬如「粉白黛黑,施芳泽只」(《楚辞·大招》);譬如《红楼梦》中的侧面印证:宝玉替平儿拈了一根玉簪花棒,解释「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第四十四回《喜出望外平儿理妆》)。
黑色,象征着权力、神秘、戏剧性。也许大多数人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形象是伊丽莎白·泰勒所饰演的埃及艳后。古埃及黑色眼线或者眼影比较普遍,推测之一是因为人们有避免强烈阳光伤害和防止病毒性眼部感染的需求。古埃及人居住在烟尘弥漫的干旱沙漠地带或是尼罗河沿岸的湿软沼泽地带,因此眼周脆弱的皮肤需要被格外保护。另外根据研究,含铅物质可以使皮肤细胞中的一氧化氮含量翻倍,一氧化氮对皮肤抵抗病菌入侵极其关键。
(《埃及艳后》)
推测之二是因为宗教仪式赋予的意义,黑色眼线和古埃及的太阳神荷鲁斯(Horus)经常被联系在一起。波斯人主要用铁矿石粉末来画眼线,除了审美理念,他们认为以此可以传达神灵的旨意。雅典人用锑粉、软木炭和含烟灰的混合物来强调眼眉,在当时连心眉被视为美丽的象征。16世纪晚期饰颜片开始流行,材质多是丝绸、天鹅绒、绸缎和塔夫绸。黑色的饰颜片不仅可以突出瓷白的肌肤,而且更和当时天花病毒肆虐的社会背景有关:很多人皮肤上留下了疤痕和脓疱,所以要用饰颜片来遮盖不均匀的色素沉淀、疤痕和痘坑。
化妆的自由与潮流
从空间(国家)维度来看,女性化妆的自由与她们在特定时期拥有的权利紧密相关。公元前一万年左右,古埃及崇尚令人惊艳的眼妆,女性们可以大胆运用红色。这是因为当时的女性可以拥有和继承土地与财产,参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经营自己的生意,甚至对男性提出法律诉讼。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女性会使用胭脂,但惹眼的妆容会普遍招来厌恶,尤其是男性精英的反感。当时的城邦制度不承认女性是公民,她们被剥夺了财产所有权,也无权参与政治、法律事务和战争。古罗马男性对化妆品几乎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化妆这件事更是被嘲讽和批评。因此女性嘴唇和脸颊上的颜色胭脂不重,只化淡妆。而罗马共和国早期(一般可以认为是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前),女性几乎也没什么社会参与性。与之对应的是古罗马的女性处于家父权、父权和监护人的掌控之下,而且法律层面也完全忽视女性,例如女性没有立遗嘱的权利,以及即使女性是整个事件的目击证人也禁止参与法庭作证。
从时间维度来看,化妆品的潮流也在不断变化,且其审美准则主要由统治阶层来决定。16世纪欧洲奉行的是「浓妆艳抹」,这是威尼斯时尚圈的社交礼仪,女性需要用浓妆来遮盖舞会狂欢后留下的疲态。但是,早期的基督教作家则认为化妆等同于欺骗。譬如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写道:「我也知道你们会怎样涂脂抹粉;上帝给了你们一张脸,你们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张脸。」17世纪的英格兰,人们需要保证妆容自然得体不做作,这主要是受到清教教义的影响。18世纪中期的欧洲,审美标准则是苍白的皮肤、玫瑰色脸颊、轮廓清晰的浓黑双眉,胭脂可谓最重要的化妆用品。当众涂脂抹粉甚至是法国贵妇们梳妆展览的一部分,该仪式有很强的表演性质。19世纪,由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宣称化妆品粗俗不堪,因此大众重拾了对贞洁样貌的喜爱。未上妆的苍白皮肤和浓密健康的头发被看作是淑女的象征,而惹眼的胭脂要么由戏剧演员使用要么被视为「道德水平低下」的女性的标志。
化妆品渐成主流
从化妆品的发展历史来看,大众传媒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约14-16世纪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化妆品可以通过宣传册来推广。这些小册子价格非常低廉,少量的葡萄酒就可以换到。17-19世纪,以女性为目标人群的杂志经历了出版热潮,这些杂志在为化妆品正名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了维多利亚时期的晚期,舞台剧女演员成为大众偶像,而摄影技术和照明技术的出现,让人们更加能够领略妆容的魅力。到了20世纪,默片的繁荣也促进了化妆品产业的发展,因为观众听不到演员说话,通过化妆品来展示角色特征、强调面部情绪的变化就显得分外关键。20世纪20年代晚期,彩色平面广告出现,口红开始流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大众传媒的受众是广泛的,但是其传播方式是中心化的。即,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化妆品的目标用户和消费市场在扩大,但是也带来了相对单一的审美取向。这也是为什么作者在《后记》中写道:「美丽的标准正在经历一个均质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完美的重要性已经盖过了个人特征。」
社会变革、地理重心的转移和科技进步无疑是推动化妆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变革主要是指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一战时期,男性奔赴前线,女性开始顶替他们在各行各业的岗位,拥有了社会参与感和经济独立感,化妆品成为了爱国和体面的象征。即使每天面对战争疲惫不堪,女性也要在爱国主义责任感的驱使下保持乐观、美丽、愉快的面容。二战以后,女性进一步享受了经济、政治和性自主权。女性参政权(投票权、选举权)在女权运动的推动下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以立法的形式确认,口服避孕药的批准生产也赋予了女性主宰自己身体的自由。彩色电视的普及以及好莱坞的繁荣发展,使得拥有了一定可支配收入的女性更加愿意通过化妆品来模仿银幕上的偶像。地理重心的转移主要是指化妆品产业的商业化生产从欧洲转向了美国。除了好莱坞的兴起,战争是更主要的因素。欧洲的足部滑石粉和伪装油彩因为战时所需而储备短缺,美国相对充足的资源和广阔的人口市场使得其化妆品产业的发展后来居上。在科技进步方面,作者主要提到了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珍珠加工技术的进步、20世纪90年代的化妆品级硅树脂的出现和效果持久且亲肤的乳液及粉底配方的发展。
总体而言,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睡前读物,作者花了不少心血对化妆品做了比较细致的调查和研究。以作者的阅历和她接触到的业内人士所提供的视角,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确实有开拓眼界的作用。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可能是:作者拥有非常敏锐的感觉/判断,因此她往往能够写出一些发人省醒的结论,但是由于她毕竟不是社会学家,因此在论证的环节上会有点跳跃。
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只要大量不同风格的美能够被社会所接受,并且无须……恪守唯一的标准,化妆品就可以成为赋权的手段。」
期待这一天尽早到来。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cf/12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