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七夕我们只跟契母ldquo七
文末有鲤
在我们上下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七夕从来都不是情人节。虽说它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牛郎织女传说,但所有关于七夕活动,大多无关爱情。更准确说来,七夕这个节日表达了已婚男女之间"白头偕老"的情感。
当我们怀疑起自己的爱情观时,往往忽略了裹在柴米油盐酱醋茶里长辈的爱情。他们之间,没有虚张声势的浪漫,没有高调频繁的炫耀,不会把对彼此的爱直接表露,却默契的将爱情藏在最琐碎的日常生活里。些许平淡,但这却是爱情最好的证明。
不羡慕街上热吻的年轻男女,只羡慕小巷中牵手的老人。在泉州,这样的一幕不足为奇。爱情,从来都不只是年轻男女的专利。满头银丝下是饱经风霜的脸,脸上却始终挂着满满的笑容。也许他们也曾轰轰烈烈过,只是漫长岁月,磨灭了最初的激情,沉淀出这世上最深沉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
如今“仪式感”一词尤为流行,似乎每逢节日情侣和夫妻间都应有所“表示”。其实不必非得有多隆重,关键是有心。佳节中增加小小仪式感,生活会多几分乐趣。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在被包装成情人节的浓浓浪漫氛围中时,你可曾知晓闽南传统中,七夕是怎么过的吗?
民间关于七夕的传说不胜枚举,其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和七仙女与董永百日缘的故事广为流传,而在泉州地区,流传着的传说则是将其合二为一。泉谚有云:“七月初七七娘生。”
七娘妈泉州人认为传说中天帝把第七个女儿“七仙女”变为七位神娘,即主管妇女、幼童的神,分管送子、催生、养生,乳母、痘疹、眼光、引业等事项;同时也是情侣的保护神,保护情侣间能百年好合。在泉州,七夕这天也是庇佑孩子健康成长的七娘妈的诞辰,有着独特的民俗,更像是孩子的节日,因此也称小儿节。
?做“新契”:清《泉州府志·风俗》记载:“七夕:乞巧。陈瓜豆及粿,小儿拜天孙。”按照这一习俗,家中若是生男孩,出生后的第一年的头一个七夕要做“新契”,意为新拜“七娘妈”为契母(闽南话义母)
?挂志:以铜钱系上一条红丝线挂在孩童颈部,称为“挂志”,此后每年七夕都须拜七娘妈并更换红丝绵以示“换志”,直到十六岁“脱志”为止。
?解续命缕:七夕这天解去新生儿于端午节系于手腕上用五色丝线搓成的续命缕。为保佑孩子“好摇饲”,人们会将祭拜七娘妈的供品放一点点在小孩的摇篮旁,孩子能乖巧听话些;
?洗契:到了十六岁这年的七夕要“洗契”,意思是孩子已是成年,可以脱离干娘了,答谢七娘妈多年的保佑。“洗契”可以说是泉州地区的成年礼。因此每逢七夕,凡有1岁或16岁子女的家庭最为忙碌,热闹祭拜的贡品会比平时丰盛。
?取“七”数:七娘轿(七乘)、七娘亭(内有七个仙娘之像)、祭祀的果品七样、糖粿七碗、摆供的筷七双、酒杯七只、燃香七条等。织女变成七位神娘,因此只要是供品,都要备七份。此外,还要准备一盏“七娘妈灯”点亮后挂于檐口表示虔诚。
?七娘妈亭、七娘轿:备好用竹篾和纸糊成的“七娘妈轿”七乘、“七娘妈亭”一座,一般内设七个座位。生孙娶妻用红双喜,保佑孩子好好读书则用“琴棋书画”。
同时需要出动七座轿子,以接送七娘妈。
?七娘妈灯:家中有小孩出生或者有刚结婚的新媳妇,都会在七夕这日悬挂画有七仙女的长圆形灯笼,挂上一串有各种颜色的花串,寄托着早生贵子的愿望。清末陈德商《温陵岁时记》载:“七夕:…家各悬一纱灯。一书七娘神灯,一画一仙女骑鹤,一男子衣冠仰视,云是董永遇七仙女事。泉中亦有《仙女送》传奇,指此。”
?敬铺母:泉州没有专门供奉七娘妈的庙堂,只在东岳庙和天妃宫等有附祀神位。因此在做七娘妈生的时候大多都在本宅厅前摆设香案,向天井空中举行祭祀;有的则摆在主人的卧室门口,“敬铺母”。
乞巧节“七夕”,其本质是乞巧,是属于女性的节日,尤其属于年轻女性,特别是未婚少女。据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可知,早在南北朝时代,以“乞巧”为主题,大张旗鼓地强调与鼓励女红技艺的风俗就已形成。因此也称为女儿节、女孩儿节,是个女性励志的节日。
?拜织女:古代的女子们用女红表达情感、美化生活、筹谋生计。家中若是生女孩,还要祭拜的物品中还要有生花熟花七种、胭脂花粉七份、剪刀七把、红髻绳七份等等,意为向织女“拜师学艺“,祈求织女分赠一点巧慧给自己,使自己能够精通女红。同时女孩们求姻缘、少妇们求子嗣,都在这天向织女默祷。
?唐朝|月下穿针:女孩们还用七根针、七根丝线,在月光下比赛穿线,谁穿的线越多越快,就证明那个姑娘的手越巧。据《西京杂记》所言,早在汉代,到了七月七日这一天,宫中的妃嫔宫女们便会齐聚开襟楼上“穿七孔针”。此后,纵贯南北朝,一直到唐代,女性都要比拼在月光下把五彩线穿入专为七夕特制的七孔针、九孔针、双孔针的本事。
*《漳州府志》也有记载:“七夕,女儿乞巧,持熟都相饷谓之结缘。少女在月下用七枚针,取绣线穿之,穿多为喜。”
七夕节“七夕”,最早来源于对自然的崇拜。文献中最早出现“牵牛”、“织女”记载的,是创作于西周的《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此时的牛郎织女还只是天上二颗被人格化了的星辰;在汉时,人们已经注意到织女星在天空中的运行规律《大载礼记·夏小正》记载:“是月织女东向,盖言星也”。
?下雨:每年七夕夜晚,常常下一会儿小雨,这被视为吉利。牛郎织女一年被允许相会一次,天上的相会是悲剧的相会,织女流泪流成了漫天细雨,因此七夕那天天气总是下雨居多。
?花粉:泉州人会把祭拜过的胭脂、香粉和扎花用丝线捆扎扔到屋顶,意在喜鹊衔给织女以便梳妆打扮降落人间;此外还会用红纸包小包糯米,用以犒赏喜鹊传递花粉和搭桥之劳。
*据说天帝原来的旨意是,允许织女七日一会牛郎,但是喜鹊“报错喜”,错传为一年一度的七月初七相会。为了责罚喜鹊,它们要把这些敬物衔送到天河边,供织女梳妆打扮会牛郎。因而会包一包糯米扔到屋顶上,此外还要为牛郎织女搭桥,帮助他们相见。
?糖粿:汤圆的一种,中间戳一个小洞形成扁圆形凹痕小圆丸,还会将汤圆染成红色。似人脸上的笑靥,其意在于祝愿织女牛郎相会时笑容满面,被认为是“情人果”,同时也是装牛郎和织女离别时的眼泪之意;也似初生孩子脸上的小酒窝,寓意孩子健康成长。
*东汉时《迢迢牵牛星》可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但还没有认定他们是夫妻;到了南北朝时期《洛神赋》一条注释:“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才初具规模。而东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将牛郎织女相爱而不能团聚的传说做了一个交代。
主掌考运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织女星和牵牛星,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首,又称魁星。
?主考运:魁星文事,科举制度中高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一举夺魁”,因而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农历七月初七是魁星公的生日,读书人在这天祭拜主掌考运的魁星公,以祈求自己考运亨通。
?晒书:魏晋时代就有在七月七日晒书的习俗,《尔雅翼》卷二:“荆楚之俗,七月,曝经书及衣裳,以为卷轴久则有白鱼。”古人读书人七夕晒书越多,证明自己越“巧”,常晒腹中书,更得新知识。
*本君在街上偶遇了一位外国友人,她好奇的在老铺前将老物件一一浏览,拿起了“七娘神灯”说:我爱死它了!我很喜欢这些传统手工的东西。或许她不曾明了泉州本土文化的意义,但这样一个看似朴实无奇的物件,对于她来说却如珍宝。往往,这些物件和习俗都不被重视。
七夕福利
七夕当天购买
可享受77折优惠
[泉州府情侣装]
2件元
[鲤鱼情侣装]
2件元
活动截止时间:年8月28日晚24:00
七夕鲤物
你认为老一辈的爱情是怎么样的呢?
跟我说说你家长辈的爱情故事吧留言中被精选者支持数第一的
可获得泉州影像送出的
情侣鲤鱼文化衫2件
留言中被精选者支持数第二的
可获得泉州影像送出的
“泉州之眼”摩天轮体验券2张
希望这份鲤物能给你们带来好运
愿你们能在泉州这座城相伴到老
活动截止时间:年9月1日晚20:00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耄耋老人携手在风雨中走过无数个岁月,也让泉州这座城见证了隽永的爱恋。开始憧憬,当我老了,头发白了,属于我和Ta的爱情是否也能如此?
图片|好摄咖、泉州影像
整编|泉州影像
-往期精彩-
?历史上的泉州府:关于“泉州府”,我想从历史谈起。
?我们的泉州府:泉州府一周年生日会,究竟在"创叁小"?
?每月一期的泉州古城徒步:第14期|甜蜜荔枝乡,醉美岵山境
?徒步参与者感言:第14期
行走于岵山间,邂逅甜蜜与乡情
?约戏:在泉州府约电影不如约戏,你觉得呢?
?干农活:清明时节,我们真的去插秧了……
?文化体验:在泉州妇女节应该是这样过的(一大波蟳埔女神出现)
?老照片展:我大泉州人民的“记忆仓库”
?府行记:38度高温,泉州人用度热情在广州府暴走45公里深度徒步游!
?活动策划与执行:西政?从我的泉世界路过
?如何加入:如何参加泉州影像的活动?
[泉州影像泉州府]
文化传播|摄影|投稿|文创
徒步|快闪|社群|活动策划与执行
[联系方式]
/yokenhuang
七娘妈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cf/13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