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瓷器底款标识特征之顺治康熙瓷器底款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31130/w3k12qj.html

前面我们整理归纳总结了明朝历代瓷器的底款标识特征,我们今天来看清朝瓷器底款标识特征。

清朝是从公元年到年。总体来说清代的官窑、民窑都盛行书写年款。官、民窑瓷器上的纪年类款,从款识内容看,主要分为朝代款(也叫年号款)和干支款两大类。年款多用于官窑器上,干支款多见于民窑器上。

清代的款的特征是字体工整,但不如明代字体刚劲有力,清代字体比明代细。明代底款一般多用楷书,极少使用篆书,而清代篆书款比明代多,同时也有楷书和隶书。

款的排列方式也跟明代也不同,清代六字三行排列方法比明代多。款的内容,除年号款外,清代带私家藏款,图记款的器物比明代多。

款的颜色除多用青花与明代相同外,清代颜色种类比明代多。比如:蓝料彩、胭脂红彩、黑彩、红彩等。

款的边框,清代有双圈线、单圈线、方圈线也有圆圈线,也有不带圈线的。清代与明代不同之点是清代款外圈线粗细一致,颜色深浅相同,双圈线之间距离较近,圈线较细,圈线头尾相接处接口不明显。

清仿明的瓷器底款的双圈线也是清朝圈线的特点,这也是鉴定一件带有底款的器物是不是清仿明瓷器的小方法之一。

我们首先来看顺治时期,顺治是公元年到年,清初顺治这个时期清朝刚刚入关,清代处在各个方面的恢复阶段,许多社会生产也都处于停滞状态,官窑瓷器生产基本停止了,民窑也少。因此瓷器制作并没有很大进展。

对于顺治瓷器年款的器物,目前有两种看法。有一些资深的藏友,收藏多年也没有见到“大清顺治年制”的年号底款器物,因此对于顺治有年号款的说法表示怀疑。另一种说法是也有一些藏友包括网络上,拿出了“大明顺治年制”年款底款的器物。

通过史料记载和实物佐证,我们知道顺治期间是有烧造瓷器的,但是就是数量少,带年款的几乎没有见到。

我们研究顺治时期底款就要搞清楚三个问题了。

第一是顺治时期为什么烧造瓷器数量少,又有是什么特征。

顺治一朝只有17年,在位时间短,且处于明末清初政权更迭的转变时期。随着社会基本稳定,顺治11年才开始恢复了官窑瓷器的生产,但是在烧造了几年之后,官窑瓷也停止了烧造,烧造时间很短。这就导致烧造的器物存世量少。

顺治时期所烧制的瓷器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被人们重视与认识,历史上文献记载也不多。顺治时瓷器胎体厚重,造型浑厚古朴,用于佛前供器较多。釉色白中闪青,器口大多施酱釉,纹饰线条流畅,生动豪放,常见画面带有诗句,多见带干支款。这个时期瓷器即有明末特点,又有清代的一些特征。

所以见到这一时期的无款瓷器常被笼统地称为“明末清初”瓷,或者把明末崇祯青花瓷归为顺治青花,或者把顺治青花瓷中质地细腻、青花发翠蓝的归为康熙时期。

第二顺治时期到底有没有带年号款识,如果有是什么样的。

《饮流斋说瓷》中记载:"顺治仅一度开窑烧瓷,故顺治瓷品极少,有之,则做楷书也"。意思就是说只有官窑青花见有四字和六字青花楷书款,顺治五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有纪年款。这样看来,顺治时期有带年号的款识,内容是“顺治年制”和“大清顺治年制”。

第三顺治时期的年号款识是什么特征,如何识别。

官窑有“大清顺治年制”青花楷款和“顺治年制”无边饰惜款两种。书字不工整,字间距也不相等。民窑干支纪年款均较多见。如“顺治十三年十二月占旦”、“顺治五年八月”等,干支款有“顺治丁西年季夏月期望日吉立”等。

顺治官窑器传世品极少,见到的青花、黄釉、茄皮紫釉、茄皮蓝釉器,都是青花款识。落“大清顺治年製”的,六字两行加双圈,圈栏较大;落“顺治年製”四字的,无圈栏。青花色调深沉,字体书法有明代遗风,似弘治款那样柔中有刚,字体工整。

带款有的画双圈,也有不画双圈。画双圈的一般圈都很大。字体书写有的具有明代弘治遗风,柔中有刚,字体清晰,书写排列不是太规整,大多歪斜,间距不一。

我们之前说过,瓷器鉴定有很多方法,底款标识鉴定只是其中的一种,不是唯一但是是非常有效的方法。然而带有“大清顺治年制”底款的瓷器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难得一见。对于顺治时期的瓷器,我们就不能单纯用底款标识特征来判断,而必须上手通过其绘画风格,釉面风格,器型风格,底胎风格和微观来综合判断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见到有“大清顺治年制”的器物,就应该慎重对待,擦亮眼睛了。

下面我们在看康熙时期,康熙是从公元年-年。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国历代皇帝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个,此时生产了大量的瓷器,制瓷业发展很快。瓷器生产带有阶段性特点。经过顺治时期经济的恢复,康熙时制瓷业得到了很大发展。《陶雅》记载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从此不难看出康熙瓷器在我国陶瓷史上的地位。

康熙早期官窑器物多半没有年款,因此康熙早期烧造的瓷器大量使用花押、图记、斋堂款,官窑器也有不属年款的,家藏款、私家款,传世品中罐、瓶之类很少见有本朝款,见有“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十年)款的器物,青花色调沉着。

民窑刚开始的时候有年款,后来朝廷干预,又取消了。据《浮梁县志》记载:“康熙十六年,……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朝廷规定,严禁民窑瓷器上书写年号和皇帝圣贤的字迹,以免破损。

一直到了康熙二十年以后,书写本朝年款成为制度。也就是说从这时期开始,康熙官窑瓷器除了花押款和图记款以外,才正式有了带年号的底款。

康熙款前期为楷书,字体宽大,顿捺明显,线条挺拔,以后字体逐渐清秀,字体有楷书也有篆书,款的排列方式一般为六字二行,带双圆圈线,康熙后期出现六字三行款为以后各代开创了先例。

康熙款的写法前后期也有变化,早期、中期:“年”字和晚期不一样。“制”字写成为“衣”上没有一点。晚期款“清”字看上去像写的“涛”。

康熙中期和晚期,使用“大清康熙年制”楷款数量较大,晚期使用少数篆款。款识有写款和刻款,多为青花料书写。排列方式以二行和三行排列为主。

外或围双圈,或单圈,或双方框,或无边饰。早期官窑款识书写有晚明风格,中后期字体清秀,其结体宽博的“宋体”最为著名,并为以后官窑款识提供了良好的范本。

民窑以干支为主,如“大清丙午年制”、“丁未年制”等。款识书不如官窑精,但:一写仍较工整,甚至有些民窑款识可与官窑款识媲美。

另外,在康熙民窑器物上有的带图记款,花押、方胜、秋叶、如意、鼎炉……,有仿明代“天”字款,“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明万历年制”款,这些仿品的字体是康熙款的风格。双圈线也是清朝的双圈线风格。今天的内容到这,我们下一期继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cf/157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