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粉的故事五胭脂记中
?以朱砂做胭脂的红色素只是胭脂制作的初级阶段,中国古代制作胭脂的主要原料是红蓝花。红蓝花亦称“黄蓝”、“红花”,是汉武帝时,由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国内,因花来自焉支山,故汉人称其所制成的红妆用品为“焉支”。“焉支”为胡语音译,后来就慢慢演化成“胭脂”了。在汉代,红蓝花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美容化妆材料,已经广泛地进入了匈奴人的社会生活之中,故霍去病先后攻克焉支、祁连二山后,匈奴人从此以后远遁他乡,留下了惊天动地的悲歌:
“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可见,女人脸上的红妆和肥沃富饶的家园在匈奴男人的心中分明是同等的重要,而胭脂不仅成为了汉族男人战争重要的战利品,也是汉族男人送给女人最贴心的礼物。
因为有了焉支山,汉族女子终于结束了以粉白黛黑为主流的素妆时代,张开怀抱,轰轰烈烈地迎来了自己的红妆时代。
汉成帝的宠妃赵合德便是一个极擅妆容的美人,她很懂得女人最迷人的时刻其实并不是浓妆艳抹,珠光宝气的那一刻,过于光芒万丈,反而容易让人敬而远之。男人最容易被虏获的时刻恰恰是女子酒微醺,妆半卸,睡初回的那一刻,神情飘荡轻扬如茶香,如烟缕,乍散乍收,此所谓“别趣”,最最让人欲罢不能。故此,她创作了淡扫胭脂的“慵来妆”,此妆衬倦慵之美,薄施朱粉,浅画双眉,鬓发蓬松而卷曲,给人一幅慵困,倦怠之感。因而传说合德比她的妹妹赵飞燕更得皇帝宠爱,并留下了“温柔乡”这个著名的典故。
对红蓝花胭脂的制作,在很多古代农书和医书中都有记载,其中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最为详尽。书中记载:采摘来红蓝花之后,第一步为“杀花”,即褪去红花中的黄色素,独留其红色素做染料。杀花之后便可作胭脂。大约在北朝末期,人们在胭脂粉中,又掺入牛髓、猪胰等物,使之变成一种稠密润滑的油膏,便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胭脂膏。
而对于胭脂的制作最脍炙人口的一段描写则要算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四十四回中的一段描述了:平儿受了委屈,宝玉终于得了一个献殷勤的机会,亲手递上香粉和胭脂侍奉平儿理妆。“(平儿)看见胭脂,也不是一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上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一点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这里所谓“上好的胭脂”,应是指的红蓝花。宝玉不仅仅是个情痴,因常年混迹在胭脂堆里,也修炼成了个调制胭脂水粉的高手,这宝玉亲手制作的胭脂,满含着他对如水女儿们的一片无边的爱慕。
粉状的胭脂饼和油脂类胭脂膏,是胭脂中最为常见的两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化妆品的要求也越来越趋于考究,不仅要求色泽鲜艳,而且要使用和携带方便。于是出现了诸如绵胭脂,是一种便于携带的胭脂,出现于魏晋时期,以丝绵卷成圆条浸染红蓝花汁而成。晋崔豹《古今注》卷三中载:“燕支……又为妇人妆色,以绵染之,圆径三寸许,号绵燕支。”再如金花胭脂,是一种便于携带的薄片胭脂,以金箔或纸片浸染红蓝花汁而成。使用时稍蘸唾沫使之溶化,即可涂抹面颊或注点嘴唇。还有一类胭脂膏做成类似今天的唇膏状,唐人元稹《莺莺传》里便有这样一段情节:崔莺莺收到张生从京城捎来的妆饰物品,感慨不已,立即给张生回信。信中有句云:“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张生的礼物在当时也算是来自京城的高档化妆品了,怎能不让难出家门半步的莺莺心襟荡漾呢!
以上中心内容摘自:
《脂粉春秋:中国历代妆饰》
芽儿要在这里让大家知道:你身上的每一块布片儿,每一件首饰,每一种妆容,它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喜怒哀乐和八卦绯闻。
欢迎点击标题下方蓝色文字“芽儿的服饰故事”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专业
哪家白癜风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cf/2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