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人意料的经方外用法——穴位贴敷
出人意料的经方外用法——穴位贴敷
当你面对一个小儿患者,他不愿意服用中药,或说服用中药即吐,没法进行中药医治时,你该怎么办?
当一个成人患者说煎药没有时间,或说没有煎药条件时,你该怎么办?
每天在门诊都会遇到这个问题,我们是中医人,中药就是我们医治疾病——还病人以健康的武器。病人不愿服用中药或没法服用中药,那我们手中的武器,我们的经方、我们的中药,还有用武之地吗?
答案是肯定的。由于中医治病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即有内治,还有外治。即有内治的煎剂、膏、丹、丸、散等剂型,还有外治的针灸、艾灸、推拿、拔火罐、熏蒸、外洗、灌肠、贴敷等方法。
中药贴敷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是人们在卑劣的自然环境中为求生存,经过无数代人的经验,逐步积累而成。至清朝已发展为治法多样、理论比较完善的1门学科,吴师机的《理瀹骈文》就是其集大成者。
中药贴敷有简单方便,价廉效验的特点,广受基层大众和患者欢迎。贴敷所用药方,可用时方、经方,也可用自拟方。但为何本期要单提用经方贴敷呢?由于经方已经过最少多年的历史检验,虽药味少,但力专效宏,疗效可靠,我们直接运用就行了。我们是站在伟人的肩膀上,有这样的高出发点,我们何乐而不为呢?经方不但内服效果显著,贴敷一样效果很好,有时乃至是很惊人的。
发热案
马姓小儿,男,5个月,年5月23日下午初诊。
其母诉患儿拂晓时发热,上午烦躁不安,哭闹不食。查体温38℃,身热无汗,皮肤干燥,咽部轻度充血,舌苔薄白,诊断为“发热,风寒感冒”。予麻黄散1.0克,姜汁调,贴脐8小时。第二天2诊,患儿母半夜去掉药贴时,感觉患儿热退。凌晨起床时测患儿体温37.1℃,上午精神好转,自己顽耍,吃奶排便正常。门诊查体温36.6℃,无涕嚔,不咳嗽,咽部轻度充血,苔薄白。予小柴胡散0.6克,细辛0.1克,姜汁调,贴脐后愈。该患儿医治期间未服用任何中西药,医治两天,贴敷两次而愈。
小儿病的病理特点是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易轻易重,变化迅速。贴敷是每天一次,根据病情变化调剂处方,能恰当、迅速地应对小儿病情的变化,这是贴敷有别于其它医治方法的1大特点。
腹泻案
张某,男,1岁8个月,年6月14日初诊。
主诉:发热腹泻3天。发热第一天上午就在外院救治,予口服药回家,至下午发热腹泻加重,开始输液。但输液3天发热不退,腹泻不止,经他人介绍来我馆。查患儿精神尚可,体温38℃,咽部充血,心肺无异常,身热腹软,肛周红,诊断为“发热,协热利”,予葛根芩连散解表清里,方用葛根0.4克,黄芩0.2克,黄连0.2克,甘草0.1克,水蔓青液调,贴脐;再以小柴胡散1.0克,姜汁调,贴中脘。第二天2诊,发热退,从昨天医治到现在救治,共大便两次,糊状,量少,有少量食品残渣,再以葛根芩连散佐少量干姜贴脐而愈。
小儿贴敷,病情较轻时可每天每次1贴,病情较重或病情较复杂时,可每天每次2贴。该患儿的医治主方是葛根芩连散,因有阵发性发热,有寒热来往之意,故加用小柴胡散,第二天热退后停用。和所有的医治方法一样,在保证疗效的条件下,应当用尽可能少的药物医治小儿病,以到达疗效最大化,副作用最小化,贴敷也应遵守这1原则。
咳喘案
杨某,男,6个月,年5月19日初诊。
主诉:咳喘7、8天。在外院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输液3天,雾化5天仍咳喘不止。查精神尚可,无发热,呼吸喘促,双肺听诊闻及较多痰喘鸣。患儿“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这是典型的射干麻黄汤证,遂用射干麻黄散0.8克,姜汁调贴膻中。
第二天2诊,双肺痰喘鸣仍很多,没有减轻。这是病重药轻之故,所以再加1贴,仍用射干麻黄散,分别贴于膻中、肺俞两个穴位。
三诊时咳喘大减,只凌晨起床后较明显,上午不太喘,听诊双肺痰少喘止,继续用射干麻黄散贴敷膻中、肺俞。
4诊,夜未咳,睡眠安,晨起轻咳,双肺痰喘鸣完全消失,射干麻黄散再贴敷一次而愈。
经方贴敷不但对小儿发热、咳喘、腹泻这些儿科常见疾病多发病效果很好,对儿科一些急证也有不错的疗效。
感冒案
朱某,女,60岁。
主诉:“流清涕、头痛两天”。身困无力,头脑不清,想睡又睡不着。察其面色萎黄,精神差,无发热,脉沉缓。予麻黄0.2克,附子0.5克,甘草0.2克,姜汁调。贴脐后清涕头痛止,精神好转,自觉无明显不适,再贴一剂,巩固而愈。
眩晕案
李某,女,65岁,年7月8日初诊。
主诉:“眩晕5小时”。凌晨起床时突发头晕,并呕吐2次。因眩晕不减缓,头晕欲仆,不能支持。患者素有高血压、颈椎病史,眩晕常常发作,每次发作都是输液医治。查体:胖,神志清,体倦容,BP/80mmHg,舌体胖大,舌苔薄白,舌边齿痕,脉沉缓,予以贴敷医治。予茯苓0.4克,桂枝0.3克,白术0.2克,甘草0.1克,姜汁调,贴脐。
第二天2诊,1见面患者就说:“你的贴太神了,我昨天回家走到半路上,就不眩晕了,直至晚上睡觉前,眩晕都没有再发作。但昨晚我洗了两件衣服,今晨起床眩晕又发作,呕吐4、5次,并出现畏寒项强,坐着不动头晕慢,动则眩晕剧烈。”诊断为水饮未除,又感外寒,继续用苓桂术甘散贴脐,再加用葛根0.4克,麻黄0.1克,桂枝0.2克,白芍0.2克,甘草0.1克,姜汁调,贴大椎。三诊诉,晨起眩晕未发作,也无任何不适,再贴苓桂术甘散,葛根(汤)散巩固而愈。
痛经案
贾女士,38岁,年6月19日下午初诊。
主诉:“月经来2天,小腹胀痛1天”。患者前晚在吃冷食后,小腹胀痛,经血色黑,今小腹胀痛加重,并伴胸闷、口苦、呕吐,诊断为“痛经”。予柴胡0.3克,黄芩0.2克,党参0.2克,半夏0.2克,甘草0.2克,姜汁调贴脐。第二天2诊,患者诉当晚即小腹痛止,胸闷、口渴、呕吐消除,唯精神稍差,再贴小柴胡散一剂而愈。
经方贴敷不但对常见疾病有很好的疗效,乃至对一些重症,按常规需要住院治疗的病证,也成心想不到的效果。
经方贴敷是有适应范围的。和任何一种医治方法一样,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包打天下,也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包治百病。高热、严重脱水等是不适宜经方贴敷的,或是要配合其它疗法。
经方药简力专,疗效可靠;而贴敷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患者可以随治随贴,随贴随走。经方和贴敷二者结合,经方贴敷可以扩大经方的使用范围,最大程度发挥二者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更好的造福百姓。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北京中科医院爆光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cf/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