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是生活书店年推送的第67篇文章
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气流上升,春风和煦,最适宜放风筝。《帝京岁时记胜》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擎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清明上河图》也有放风筝的场面。
风筝,古代称纸鸢、纸鹞、鹞子等。风筝最早是应用于军事的,作用有点像我们今日的无人机,探查敌军远近或传递消息。“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唐代时候,放风筝逐渐变为宫廷和民间的游戏,晚唐时,宫廷风筝已经有了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风筝的起源
清明▊三月节
木鸢说。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指出,风筝起源于“木鸢”,且由来久矣。春秋时期鲁国人墨子“作木鸢”,费时三年,一日而败。春秋时期的《考工记》记载了墨子制作“木鸢”,公输班制作“木鹊”之事。
《墨子鲁问》中也有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自以为至巧。”
纸鸢说。有人认为风筝最早起源于汉代的纸鸢。楚汉相争,汉高祖时期,韩信作纸鸢放飞空中,根据放线的长短以测军队距未央宫的远近,以便于“穿地坠入宫中”。
无论是木鸢还是纸鸢,风筝最早都是应用于军事的。
而风筝一词最早使用见于五代李邺。李邺以纸糊扎鸢,引线乘风为戏,与皇帝在宫中相诮戏,风筝已为娱乐之用。因李邺将一种类似竹笛的装置安在风筝背上,放飞时,风吹入竹笛发出的声鸣,颇似筝,故有“风筝”之称。
但是在宋代之前,风筝和纸鸢其实是两个概念,风筝指的是廊下风铃,纸鸢、风鸢才是今天的风筝。
诗词中的纸鸢
落日微风▊有鸟有鸟群纸鸢
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
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
风吹绳断童子走,馀势尚存犹在天。
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
——唐元稹
青门欲曙天,车马已喧阗。
禁柳疏风雨,墙花拆露鲜。
向谁夸丽景,只是叹流年。
不得高飞便,回头望纸鸢。
——唐罗隐
落日明沙岸,微风上纸鸢。
静还林石下,坐读养生篇。
——唐刘得仁
瓜蔓水平芳草岸,鱼鳞云亲夕阳天。
出从父老观秧马,归伴儿童放纸鸢。
——宋陆游
只是凭风力,飞腾自不知。
转来高处去,肯顾此身危。
云外摇双翼,空中寄一丝。
每愁吹断后,欲觅意何之。
——宋顾逢
共看玉腕把轻丝,风力蹉跎莫厌迟。
顷刻天涯遥望处,穿云拂树是佳期。
——明杨宛
宋画《百子图》
儿童玩耍▊尽兴放纸鸢
南宋宫廷画家苏汉臣所画《百子图》,生动地描绘了南宋时放风筝的场面。户外庭院,景色分明,孩童尽兴玩耍,天真活泼。
风筝与纸鸢之别
风入竹笛▊声颇似筝
到明代,风筝与纸鸢已经合二为一,风筝已经不再是风铃之意。郎琪的《七修类稿》中对“风筝”的具体含义以及“纸鸢”的创始时间进行了探考。
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
至此▊北京风筝肥燕为冠
曹雪芹在写《红楼梦》之余,以糊风筝为生,著有《南鹞北鸢考工志》。至此,北京风筝形成流派,进入鼎盛时期。《南鹞北鸢考工志》详细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糊、绘、放技艺,每种都绘有骨架图、彩图,并配有扎糊诀和画诀,图文并茂。
风筝的文化寓意
富贵康宁▊放晦气
风筝的绘制暗含了民间祈福的寓意。比如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记》中有关于肥燕画法的文字,集中体现了风筝创作寄托的美好愿望:
大地春回景色妍,燕子报喜到人间。
画拟人态形神备,笔法意匠体势全。
广额丰发腰含笑,眉梢上轩见喜颜。
两目凝神须下视,一时洪福到眼前。
领如满弓承双颊,胸似银瓶气度轩。
蓄势待发权在握,时根腋翎必相衔。
两笔皆寻膀线起,位在中央不可偏。
腰列纹锦即尾羽,上寿福禄在两端。
主尾展开八字势,四翎适为一个宽。
两膀画作菱角形,肩领双钩月半圆。
铁肩高禽凌云志,一展遐龄可齐天。
红润眉心花绽蕊,绿泛眼膜叶钩连。
翎如尺数各加十,上起中线下到弯。
羽内纹锦花一簇,红桃绿柳色最鲜。
五福捧寿桃花瓣,十绿全臻柳叶尖。
彩蝶双双飞上下,不负春光舞蹁赶。
曹雪芹笔下的肥燕是喜和春的象征,“燕子”的各个部位都流露出了喜相,除了嘴尖、眼珠、眉轮用黄色,采用写实手法,其余的各个部位都被赋予象征意义:两翼尾羽之间用福、禄、寿、喜的纹样搭配,嘴巴画成红色,寓意“洪福在前,两个膀角花上彩蝶,比喻“彩蝶寻芳”,整个风筝图案充满吉祥的浪漫气息。不仅是肥燕,龙、凤、蝙蝠、荷花、鲤鱼等题材所传达也都是福禄寿喜、祥和平安、祈子延寿、富贵康宁等寓意。
民间还有通过放飞风筝的过程“放晦气”的说法。当某人有灾或生活不顺时,即把自己的名字写在风事上,当风筝放飞空中,剪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走,随之把晦气带走。《红楼梦》第七回,紫鹃、黛玉等人放风筝,李纨道(对黛玉):“放风筝图的是这一乐,所以又说放晦气,你更该多放些,把你这病根都带了去就好了”。
▊风筝赏析▊
————风筝/鲁迅————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的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哪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坠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坠下去而至于断绝,它只是很重很重地坠着,坠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糊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象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请输入标题abcdefg
插画/王文哲
◎本文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及《三联·节气》所有。
请勿转载或盗用,侵权必究
《分类两宋·绝妙好词》
喻朝刚周航编著
定价:98元
ISBN:6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
由于受“婉约”、“豪放”两大派观念的束缚,长期以来,许多绝纱好词均被排除在我们的审美视野之外,遗珠弃璧,识者兴叹。
《分类两宋·绝妙好词》根据《全宋词》和有关资料,选录了宋代近位作家的多篇作品,分为四十二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分类突破了以往固定的局限框框,完全从实际出发,主要根据作品的题材,同时也兼及主题。
既对全宋词重新进行了审查和评断,又附有精当的注释和说明,为广大读者展现了一片全新的、广袤的词学视野。
其中这一类就归纳有包含有“花”这个字的词,下面是生活君从中节选的两首供大家欣赏。
虞美人
宋·陈与义
亭下桃花盛开,作长短句咏之。
十年花底承朝露[1],看到江南树。
洛阳城里又东风,未必桃花得似旧时红?
胭脂睡起春才好,应恨人空老。
心情虽在只吟诗,白发刘郎孤负、可怜枝[2]。
此阕咏桃花,兼寓身世之感,当为南渡后作。诗人见亭下桃花盛开,不由得想到故乡洛阳如今也是春回大地之时,然而时移世变,那里的桃花未必还能像当年一样,光彩照人,艳丽鲜红。词意含蓄委婉,托物见意,寄慨遥深。
[1]承朝露:谓领受朝廷恩光,指入仕。黄庭坚诗:“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
[2]刘郎:指唐诗人刘禹锡。
念奴娇
宋·辛弃疾
赋白牡丹,和范廓之韵
对花何似?似吴宫初教[1],翠围红阵。
欲笑还愁羞不语,惟有倾城娇韵。
翠盖风流,牙签名字,旧赏那堪省。
天香染露[2],晓来衣润谁整?
最爱弄玉团酥[3],就中一朵,曾入扬州咏[4]。
华屋金盘人未醒[5],燕子飞来春尽。
最忆当年,沉香亭北,无限春风恨。
醉中休问,夜深花睡香冷。
牡丹不但品种繁多,而且红、黄、蓝、白、青、绿、紫各种各样的颜色都有,真可谓五彩缤纷,斗艳争奇。在同一颜色中,由于品种不同,名称也不一样。辛弃疾的这首《念奴娇》将白牡丹的风韵描绘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词中以孙武教阅宫女的场面来形容花中之王,可谓别开生面,出人意表。这说明无论什么题材,他都能写得龙腾虎跃,不主故常,“绝不作妮子态”(毛晋《稼轩词跋》)。
[1]吴宫初教:据《史记·孙子列传》,孙武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2]天香:唐李正封《牡丹》:“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3]弄玉、团酥:牡丹之名。
[4]曾入扬州咏:唐崔涯赠扬州妓李端端诗有句云:“扬州近日浑成差,一朵能行白牡丹。”(见《云溪友议》)
[5]华屋金盘:苏轼咏海棠诗:“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读诗词歌赋对今天的我们有何用?
一旦开始阅读,就走进了国学的大门。“无酒无诗情绪,欲梅欲雪天时”,课本之外的绝妙好词,意境更甚。
|思维更广|你会开始懂得将视野放宽,懂得平衡工作里的负能量,因为书里的景象有好有坏,正是我们今日的常态,享受和面对就是最好的结果;
|气质更雅|你会开始留意一花一草,斜阳明月,读多了“漠漠轻寒上小楼”,“一曲青山映小池”,也会偶尔变成狂浪的晏几道,感怀的秦观。
如果你有孩子,更是献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培养一个懂得欣赏美的灵魂,往往无法一蹴而就,但它会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影响孩子对美的感知,而审美,就是这个社会最重要的竞争力。
诗词永远来源于现实,又能照亮现实,它拉进了世界与内心的距离,帮助你成为更加丰盛的自己。
宋词注重“歌”,且涉及生活面更广更深刻,略读一遍,更知中国人自古以来对生活、人生、情感、家国的万千情结,使人反观内心,理解周遭种种。
分类两宋
绝妙好词
《分类两宋·绝妙好词》
编者著:喻朝刚周航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ISBN:-7---6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cf/8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