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就应该恶补繁体字

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210112/8582557.html

齐风书院。书道,人道相融。

齐:东方思想的摇篮,中国传统文化的渊薮。

风:民俗歌谣之诗也,曲调壮美,大国风范。

学书法,就应该恶补繁体字!

近半个世纪以来,繁体汉字已经远离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日常书写和阅读。但在书法创作时多用繁体字甚至异体字,既有临帖练习带来的习惯,也有社会通行规范简体字之后使用繁体字带来的艺术感。

但在推广简化字时,有一些是把几个繁体字、异体字合并简化为一个字,所以有些字简化前和简化后的意思差的太多了,稍不留意就会出现别字,现在书写时就要十分注意,在正确领会其原意之后再选择正确的繁体字。

书法家如果缺乏文字学基础,光练简化字,不注意兼谙繁体字,一旦需要简繁转换,临渴掘井,随便找个对应的同音繁体字转换,常常不免陷于尴尬。

九VS玖

还记得之前有位名人为台球选手潘晓婷题字时将“九球天后”写成了“玖球天後”。

只能说这位名人运气不好,选了“九球天后”这个根本没有所谓“繁体版”的词,所以就尴尬了。

“九”作为数字时自古以来并没有被简化。“玖”是“九”用于记账时的汉字大写,原义是像玉的浅黑色石头,例如《卫风·木瓜》中:“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玖/

后VS後

但“后”与“後”又是怎么回事,“後”明明就是“后”的繁体写法嘛!

其实这个字有两副面孔,当“后”在表示次序这个意思的时候,例如“前后”、“后来”,它的繁体写法的确是“後”。

但这“天后”是表示次序吗?明显不是啊!人家可是跟“皇后”、“太后”这些拥有24K黄金贵族血统的词语是一挂的!

《说文》这样解释“后”这个字:“继君体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凡后之属皆从后。”

人家长这样是模仿号令天下的君主啊!虽然后来“后”的范围扩大到帝王的妻子,但依然身份高贵,自然也不会随便被简化!服气吧。

从古至今都写作“后”。反而是“後”在简化后抱了“后”的大腿,身价无端端就抬高了好几倍!

里VS裡

都知道“里”的繁体写法是“裡裏”,像“獨坐幽篁裏”、“山裡人”。但你别高兴得太早,这不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在一些情况下,“里”愣是不能被写作“裡”。

也就在这里,你千万不要为了把“里”写成“裡”!

查查字典里怎么说的:

里:

1.居住的地方:故~。返~(回老家)。

2.街坊(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弄(lòng)。

3.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等于五百米)。~程牌。

裡裏:

1.衣物的內層:被~。

2.內部,與外相對,並引申為一定範圍以內:~外。心~。這~。那~。

上面“千里共婵娟”这个写得是不是很摆?

丑VS醜

是不是以前一直不懂,为什么古人会用“丑”字来做名字,像芈八子身边的魏丑夫,人家可是靠脸吃饭的职业男宠啊!

到底是谁嫉妒他的美貌,帮他取了“丑陋的男人”这个睁眼说瞎话的名字!

实际上,魏丑夫的名字在古代一点都不“丑”,因为古人形容人长得难看用的是“醜”。没错,吃惊吧!“醜”和“丑”在古代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字。

“丑”是指天干地支里的“丑”,经常跟十二生肖里的牛组成“丑牛”CP,同时还可以表示十二时辰里的第二个时辰“丑时”。

而“醜”字才是形容相貌丑陋的正确的打开方式。《说文》里说:“醜,可恶也。从鬼,酉声。”

“醜”虽然从鬼,但只是丑得像鬼一样,看来古人毒舌起来也是一点都不客气啊!

后来因为繁体的“醜”被简化为“丑”,两个字一下子就合二为一,古代那些名字里带“丑”的人全部躺着也中枪,一夜之间集体变丑了!

面VS麺

舌尖上的面食看得人口水直流,殊不知在古代,“面”和“麺”根本就是两码事!

《说文》里是这么说的:“面,颜前也。象人面形。凡面之属皆从面。”

古时,“面”这个字专指人的整个面部,比“脸”这个字出现得还早!魏晋时期“脸”字出现时还只指两颊的上部,就是女孩子涂胭脂水粉那个部位,后来才逐渐扩展到跟“面”一个意思。

虽说现在都流行“靠脸吃饭”,但“面”这个字在古代和“面条”还真没有半毛钱关系。以前“麺”这个字就是专指面粉及其制品,后来才被简化为“面”。

所以,“面”只有在表示“面粉”、“面条”、“面包”等意思时,才有所谓的繁体写法“麺”!如果出现“颜麺”、“麺子”,那就太可怕了。

徵VS征

既然不是所有的简体字为了配合你装,都能被强行变成繁体,那为啥“徵”没有被简化成“征”?这又是谁在装呢?

无论是“特徵”、“徵召”、“徵询”里的“徵”,还有单身狗经常会遇到的“徵婚”里的“徵”它们在写作简体字时都是“征”,偏偏五音“宫、商、角、徵、羽”里的“徵”却保留了原汁原味。

/五音:宫、商、角、徵、羽/

那是因为人家根本不读“zhēng”,而是读“zhǐ”啊!

而“征”也很傲娇,在古代也不肯被繁体版“徵”全盘接手。《孟子》有载:“征,上伐下也。”

也就是说,当“征”在表示征讨、征伐之意时,并没有所谓的繁体版。看来如果汉字不甘心被替代,还是要保留一点独一无二的含义啊!

钟VS鐘

很多香港明星姓钟,这让文字君很好奇“钟”这个姓氏写作繁体时,到底是“锺”还是“鐘”?

虽然这两个都可作为姓氏。但“锺”是一个大姓,据说起源于复姓“锺离”或楚大夫锺建。从古代的钟子期、钟馗,到如今迷妹无数的钟汉良,他们姓氏的繁体写法都是“锺”。

而“鐘”这个姓氏却极为罕见,毕竟它主要是作为打击乐器和计时工具存在的。《说文》里说:“钟,乐钟也。”

乐器和钟表都与“鐘”有关,像黄钟大吕、晨钟暮鼓这些成语里的“钟”,都是靠声音来刷存在感的“鐘”。

而“锺”的原义则是一种计量容器,外表看起来是圆形铜壶。因为可以保存酒水食物,所以又有“酒器也”的说法,还常常被当成一种计量单位。

用作动词时又有“汇聚”、“专注”的意思,所以引申为感情集中,例如“锺情”、“锺爱”。

发VS發/髮

我们常常在理发店看到“理發”的字样,春节的时候又收到“恭喜髮财”的祝福。

然而,虽然“發”和“髮”简化之后都被“发”装进碗里了,但它们明明就是两个不一样的存在啊,连读音都不一样,也是让人无语。

“發”这个字从癶,从弓,从殳,本义是发射弓箭,引申为引起、产生。所以当“发”作发射、启程、兴起、显露的意思解时,“發”是它繁体的正确打开方式,读作fā。

但如果“发”表示的是毛发,那就应该用读作fà的“髮”来作为它的繁体写法了。

而“发财”这个词早在《礼记·大学》里就出现过了:“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这说的不就是“發”的意思嘛!所以,以后发祝福不要说“恭喜髪財”了,这要囤多少头发拿出去卖才能发家致富啊?!

繁体字毕竟日常生活中不常用,

如果你不懂还想秀一手,

很有可能出糗。

总之要小心,

不然自己被打脸就追悔莫及啦!

其实,并不是繁体字天然就比简体字好,或者天然就适合用毛笔书写。实际上,从汉字字形确定,到把汉字写美,中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汉字的字形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会写它,并不等于能把它写好;到底一个字怎样写才最美,是要经过反复的探索才能找到答案的。

自秦汉之际发生隶变,出现隶书,直到年简化字改革,规范汉字的字形是基本保持稳定的。但是,从出现隶书,到书圣王羲之把作为日常书写的行书和草书字体推向巅峰,中间过了年时间;从王羲之、王献之,到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把作为官方规范书写的楷书推向巅峰,又过了年时间。这年,实际上就是历代优秀的中国文人不断探索怎样把汉字写得尽善尽美的过程。这个过程完成之后,历代的文人墨客学写字就靠临习先人的法帖,因为怎样把汉字写得美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再怎样发挥创造,也不可能超过二王、欧颜柳赵。

简化字改革是隶变之后规范汉字字形经历的最大变化,很多常用字的写法发生了剧变;这样一来,把简化字写得美实际上是一项全新的任务;而在毛笔字已经基本退出实用领域、大多数知识分子已经不再花精力在毛笔书法上的今天,要想把简化字写得达到历代繁体字法帖那样尽善尽美的程度,所需要的探索过程之漫长可想而知。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书法上的保守派会觉得简化字“丑”。

其实,繁体字的美和简化字的丑都不是本质意义上的,习惯了小篆的秦朝人第一次看见汉隶也会觉得其丑无比。关键在于,书法上对简化字的探索还非常初步,需要充足的时间以及王羲之这样的大师,才能让简化字的字形在审美上达到过去繁体字所达到的高度。当然,必须得有人去做这项工作;但是,对一般人来说,闭门造车式的探索不会有什么结果。因此,如果学习书法,一个很自然的选择是从临帖入手,学习书写经过历代大师探索已经臻于完美的繁体字。

持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ff/135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