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上涂ldquo腮红rdquo,

浙江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342722.html

不久前我在泰国曼谷观鸟,当地导游和我聊起在他的家乡泰国北部,家里养了一种头顶羽毛向上翘的鸟类。起初我以为是澳大利亚的葵花凤头鹦鹉(Cacatuagalerita),后来他向我展示的照片令我有些担忧——手机上显示了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红耳鹎(Pycnonotusjocosus)。他十分得意地告诉我说,这样一只红耳鹎[bēi]在当地可以卖到1万泰铢(约多人民币)。

一只目光“犀利”的红耳鹎。图片:myjkccd/wikimedia

我好奇地问:“你们养这个鸟做什么?”导游告诉我:“我们看它们打架啊。还有,它们有些是发白的,白色越多越漂亮,价格也越贵。”我追问他:“那最贵的能卖多少钱?”他说:“如果是全白的,价值可达5万泰铢。”我算了算,大约是1万多人民币。

回国后,我在网上搜索“白化红耳鹎”的照片,还真的要比平时我们熟悉的样子漂亮得多。除了脸颊上的“腮红”和尾下红色的覆羽,它全身雪白,就像是一位羞答答的“白雪公主”——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一白遮百丑?

某社区截图。

至于我当时为何感到几分不安和担忧,看完文章你就知道了。

脸上涂“腮红”,头顶“莫西干”

红耳鹎是鹎科(Pycnotidae)的中小型鸟类,体长约17~21厘米。属名Pycnonotus是希腊语pychnos强壮、厚实的意思,notos指背部,合起来指看似强壮的后背;种本名jocosus意为充满乐趣,我觉得是指其红色的耳羽簇,就像是微笑时脸颊上的“腮红”,所以我们称它“红耳鹎”。

红耳鹎的英文名Red-whiskeredBulbul,直译就是有着红色“腮须”的鹎类。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红色的耳羽也是它们的“嫁妆”,只在成鸟身上才能看到,幼鸟和亚成鸟的脸颊上没有红色,或者不太明显。

三周龄的雏鸟。图片:Kelvenlks/wikimedia

除了红色的耳羽簇,红耳鹎还有另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头顶高耸的黑色羽冠。这羽冠就像北美印第安人的莫希干发型一样,因此人们也常常亲切地叫它高髻冠、高冠鸟或黑头公。

这种发型不仅在人类审美中是一种时尚的象征,在鸟类世界也是最流行的“发型”之一——雄性的发型不仅能向雌性进行展示炫耀,赢得后者的青睐,还能反映出个体的成熟度以及健康状况。

“我就是最靓滴仔。”图片:JohnHolmes/FLPA/mindenpictures

要成长,多吃“肉”

生活在南方的朋友们对红耳鹎或许并不陌生,它们常常出现在行道树上,或者在城市公园的树木间成小群活动,偶尔还会与白喉红臀鹎、黄臀鹎混群。

在野外,红耳鹎喜欢在海拔低于米的低山和山脚丘陵地带活动,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等森林都是它栖息的家园,此外还常见于林缘、溪边和农田边等开阔地带的灌丛与稀树草坡。每天多数时候它们都在乔木树冠层或灌丛中活动和觅食;清晨,它们常站在树木的最高点,发出轻快悦耳的哨音。

有时从下往上看观察红耳鹎的亚成鸟或成鸟,其尾下覆羽会让你以为是黄臀鹎(P.xanthorrhous)或者白喉红臀鹎(P.aurigaster)。这是因为红耳鹎的亚成鸟,尾下覆羽看起来是橙黄色,成年后尾下覆羽才慢慢变为红色;而它的背部和另外两种鹎一样,都是棕褐色,喉部也都是白色,腹部近白沾淡烟棕色。因此红耳鹎的亚成鸟容易与黄臀鹎混淆,而成鸟在某些角度上也容易错误地识别为白喉红臀鹎。

左右滑动查看红耳鹎亚成鸟、黄臀鹎与白喉红臀鹎。图片:J.M.Garg/wikimedia;FrancescoVeronesi/flick;MartinHale/FLPA/mindenpictures

红耳鹎是杂食性的,但主要还是“吃素”,它们常啄食树木和灌木的种子、果实、花和草籽,尤其喜欢榕树、棠梨、石楠、蓝果忍冬等的果实。在繁殖和育雏期,它们会更多地喂孩子“吃肉”,如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虫及其幼虫,以促进宝宝健康成长。

红耳鹎的孵化工作主要雌鸟负责。它们的卵一般为白或浅红色底,同时带有红褐色斑点。刚出巢的幼鸟会“光着屁股”,坐在小碗状的巢里。雌鸟和雄鸟会轮流给宝宝喂食;大概在一个月后,幼鸟就会渐渐羽翼丰满,进而出巢活动,跟随爸爸妈妈一起觅食。

红耳鹎的蛋及一只刚孵化的小红耳鹎。图片:WolfgangHieronimi

领土扩张为哪般?

红耳鹎的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在印度、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也有引种至澳大利亚及其他地区。通常来说,分布较广的物种都会有很多亚种。红耳鹎也不例外,它共有9个亚种,其中3个亚种分布在中国,分别是:P.j.monticolus,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东部,锡金至缅甸北部,以及中国西藏东南部至云南南部;P.j.jocosus,指名亚种,分布于中国南部;P.j.hainanensis,分布于越南北部、中国广东南部及硇[náo]洲岛。

值得注意的是,红耳鹎的分布区在过去40年间,经历了稳定到扩张的趋势,尤其是近年来,从中国华南和西南地区扩张到了邻近的北亚热带地区,甚至有记录到达华北。从历史尺度上看,一个物种的分布区扩张和缩小都是正常的,可能受气候变化、种群密度的影响。但如果一个物种的分布区在短短几十年内发生迅速扩散,就是一个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ff/1379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