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清风雅韵小说播讲皮匠
清风雅文
无论是正史中的唐廷枢,亦或是野史中的唐百万,一条煤河的开掘,一条铁路的兴建,于国于民有百利,是好事也是大事,无人可以怠慢。也正是煤河与铁路的建成,自此小镇人丁日渐兴旺,水陆的运输畅通,使得小镇商船往来频繁,煤河两岸也随之繁荣,小镇的人气越聚越旺,自然吸引了十里八村的百姓来这里居住,繁衍生息。舟行碧波上,火车画中游。唐坊桥渐渐成为当地的富庶之地,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纷至沓来,孝顺皮匠与善良兄妹结为亲家的美好姻缘便是顺理成章之事。本期清风雅韵诵读群为您奉上由唐山本土著名作家杨立元教授创作的《小镇传奇》之《皮匠》、《小镇由来的正史和野史》,由李红艳老师和王海斌老师为您播讲,让我们跟随两位老师醇厚的声音,走近小镇的历史变迁。文/柳艳辉雅韵清声
1
诵读者介绍李红艳,雄安新区淀南中学一名普通教师。喜欢诵读、唱歌、运动……爱好广泛,热情活泼!积极乐观!
皮匠杨立元(上下滑动可看原文)
小镇有一皮匠,是来小镇最早的人,也是小镇的首户,在小镇上不管大人孩子都叫他皮匠。皮匠是山东阳谷县人。对阳谷县,我们并不陌生,就是《水浒》中武松打虎的那个县。在《水浒》第二十二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中写道:“武松自与宋江分别之后,……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觉得腹中饥饿,看见了一家酒店挑着一面旗子”。于是便有了三碗不过岗和景阳冈打虎的故事,也留下了武松打虎英雄的千古美名。因为那年家乡闹饥荒,皮匠为了不被饿死,便离家随着闯关东的人流往东北方向走。这皮匠年纪不足二十,虽是年轻,但身板不错,还有修鞋的手艺,自信在路上饿不死。他推着独轮车,一侧坐着老母亲,一侧放着修鞋的家什,颠颠簸簸地走着。在老家,皮匠靠着修补鞋的手艺勉强度日,其实他这个皮匠就是个修补鞋的工匠。在乡下有许多手艺人,如铁匠、木匠等,但这些手艺人得有相当的工具才行,同时需经几年的学艺才成。这皮匠没有拜师学艺,是自学成才,靠一个简陋的工具箱,再加上钻子、钉子、锤子和几把切刀,就构成了做活的摊子。因为老家久旱无雨,庄稼颗粒无收,皮匠只得虽一些逃荒的人离开家乡。他的老母亲本不想拖累他,想在家乡一死了之,但皮匠是个孝子,说什么也要推着母亲到东北去寻一条生路。这一天他们过了天津卫,来到了芦台镇。这芦台镇归属宁河县,号称“京东巨镇,宁邑首镇”,商贾云集,热闹繁华。此地扼水陆要冲,河海两济,交通便利。有人称芦台镇是“襟河带海之要地。北眺巍巍燕山之胜,南借滔滔渤海之利,东得唐山煤运之缘,西受天津商贸之益。虽说路途疲劳。皮匠见此处大河浩荡,远处海面直通天际,不觉得心旷神怡、劳乏顿消。皮匠本想在此落脚,但母亲觉得此处过于喧闹,让他继续东行。他们出了芦台镇后,见一条人工开凿不久的大河突然出现在眼前,只见河中舟楫通行,还有些冒黑烟的小火轮突突地拉着货物在河中疾行。他推着车沿着河北岸的土路颠簸,艰难行进。在路上,他问一个同行的人:“这是一条什么河?”“运煤的河,刚刚挖了没有几年,你看着河岸的土都是新的。”行人告诉他。“为什么挖这样宽的一条河?”“这是为了运送从开平煤矿挖的煤而挖得河,所以这条河又叫煤河。”“这煤是用来干什么的?”他不解地问。“就是能够点着生火做饭的东西,是从地底下挖出来的。”“啊!地底下?”皮匠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又问:“这煤是什么样子的?”“你看,就是河里小火轮拉的那黑黑的东西。”行人指指河中行驶的小火轮。“是吗?”皮匠瞪大眼睛朝大河里张望。他看见在河的南岸有人在筑路基,便又好奇地问:“那些人在干什么呢?”同行的人见他这样好奇,也不厌其烦地给他讲解:“这条煤河从开平运煤由大沽口入海到天津。因为运费高,所以朝廷决定由唐山至芦台修筑铁路,用火车运煤,这样既可以减少运输上的麻烦,还可以降低成本,铁路修好后可以由水运改为铁路运输。”“你见过火车吗?”“见过!”同行的人有些得意:“这运煤的唐胥铁路在前两年已经通车。但起初只能用骡马充当火车头,在铁轨上拖着煤车,当时被称为‘马车铁道’,现在已经用龙号机车头了。”“你怎么知道这么多?”“因为我就是胥各庄的人,每天可以见得到火车。我们现在就是往胥各庄的方向走呢。”“你真是见多识广!”皮匠无不羡慕地看着同行人。同行人边走边说:“这胥各庄也叫河头,就是这条煤河的头。因为挖河到胥各庄,地势过高,流沙太多,无法再挖,就改用火车运煤了。”他停顿了一下,又说:“其实这挖河筑路,不仅对朝廷有利,对我们平民百姓也有好处啊!以后我去天津卫,就可以坐火车去了,就省得再这样步行了!”两个人边走边说,一路行来,并不觉得劳累。等行至到五道桥时,已是红日西坠,暮色苍茫。此时,老太太甚觉疲惫,便让儿子止步,找一落脚点休息。而同行人还要再走三十里才能到胥各庄,于是分手告别。皮匠对同行人再三致谢,并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见面。深秋的天气黑得快,皮匠见五道桥没有人家,只有筑路工人住得工棚。他自然无法住进去。在野外露宿,他年轻人火力壮,但老母亲怎么能行?他四外踅摸着,忽然看见在偌大的工棚不远处有一个用苇草搭得草棚,在门口处挂着一个帘子。他急忙奔过去问:“棚子里有人吗?”“有啊!”门帘一挑,从里面走出一个年方二八的俊俏的姑娘。“啊!”他颇为吃惊,没有想到这荒野之处,还有这样漂亮的女人。他有些呆愣。“大哥,有事吗?”姑娘问。“啊,啊!是这么回事。我们是从山东逃荒来的,天黑了,想找个住得地方。”“是你吗?我这里不行!”姑娘一看这个大男人找住宿的地方,一个劲地摆手拒绝。“不是我,你误会了,是我母亲。”姑娘一看旁边独轮车上坐着一个头发花白、精神憔悴的老婆婆,赶紧让进棚子里。棚子里面不大,只是有些应用之物。“姑娘,听口音你也是山东人吧?”皮匠母亲问。“我是山东枣庄的,去年与我的哥哥逃难至此,正赶上从唐胥铁路修往芦台的铁路,我们就在这里落了脚。我哥哥当了筑路基的工人,而我给筑路基的民工洗洗衣服,挣些零钱。听人们说,这条铁路要修到天津,以后这里还要建车站,这样这里就大发、热闹了,所以我们就不走了。”姑娘好说,快言快语。正说着,姑娘的哥哥收工回来,见了皮匠母子二人颇为惊讶,忙问原由,待他听清楚了,便说道:“这个草棚子太窄,只是我妹妹一个人容身的地方,我在旁边筑路民工的工棚里住。今天晚上就让大妈在这窝棚里,你跟我去工棚里住,那里宽敞,多一个人住也不嫌挤,你又有行李被窝”。皮匠一听,感激不尽。姑娘的哥哥笑着说:“不用客气,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们出门在外就得互相照应啊!”皮匠将母亲安顿好后,来到附近一个用芦席搭起的工棚。他放眼一望,这样的工棚在河岸上有十几座。他随小伙子走进一个工棚。这个工棚有三间屋子大,地下铺着厚厚的稻草,稻草上面铺着芦席。工棚是用粗木棍搭成架子,然后用稻草帘围起,在外面再罩上芦席,用铁丝绑定。他想起,今天从芦台一路走来,见煤河南岸有数处这样的工棚,他才知道这一路应该有数以千计的民工在筑路。到了工棚里,大家对他很是热情。这筑路民工来自全国各地,也有许多流民和逃荒的人,所以大家与他并不隔生,给他挪出了一个人的地方,并拿来两个窝头和一碗稀饭给他吃。夜里,他和衣而卧,琢磨明天的行程,而工棚里民工却鼾声如雷。这些人劳累了一天,困乏至极,打雷都震不醒。第二天起床后,他去看看母亲睡得如何。谁知这草棚透风,母亲有些感冒。姑娘非常热心,给他母亲端来洗脸水,并熬了些小米粥给他们吃。姑娘说:“大哥,你再多呆一天吧,大妈生病了。”皮匠见状也只好如此。姑娘又熬了一碗姜糖水给老太太喝,他一个劲儿地感谢。他扶持让母亲躺下又回到工棚,而工棚里的民工们都上班去了。他在工棚里见到了许多开了嘴、漏了缝、破了洞的鞋。于是又从窝棚外边的独轮车上拿来修鞋的工具,一双一双地修补,直到把自己带的全部用料使完才罢,然后他把这些鞋一双一双地摆好。这时已近晌午,他又去看看母亲好些了没有。筑路的民工回到工棚,见将要被扔的鞋全给修好了,喜不自胜,但不知谁干的。这姑娘的哥哥说:“我知道是谁给修好的。”于是他到了妹妹住处,见妹妹正给老太太端饭,皮匠在一旁伺候着,于是他把皮匠抻出棚外问道:“那些鞋是你给修补好的吧!”“是啊!我闲着没事就把那些穿破了的鞋修补了一下。”“这真得好好谢谢你了!我们筑路就是费鞋,这回你来了就好了。你就留在这里修路吧!”“不行!我们得去东北啊!”“去东北干嘛,去投亲靠友吗?”“不是,在东北没有亲人,我们是随大流逃荒的。”“那你就留在这里。我和妹妹当时也是想去东北,后来一看在这里可以安身糊口,就落在这了。每月筑路所得,除去花销还可以剩下一些,以后我们就可以在这里盖房、安家落户,你就跟着我们一起筑路吧!”于是姑娘的哥哥领着皮匠见了工头,说明来意。工头见皮匠人很老实,又年轻,便点点头说:“修路是还需要人手,但我听说,你会修鞋的手艺,以后你就给民工们修鞋吧。工值与筑路的一样,修鞋所用之物,我派人去芦台镇购买。”皮匠见此,也不好再说什么。从这以后,皮匠每天带着工具箱串着工棚给筑路的民工修鞋。他修得鞋又干净又结实,大家纷纷称道。再说这一天,工头去芦台镇购物,见到在芦台镇驻军的一个小头目,二人本是同乡。他们在一个小酒馆喝了几盅,当说到工地的新鲜事时,工头便提到了近日筑路的工地来了一个年轻的皮匠,手艺甚佳,把民工们要扔掉的鞋都给修好了。这小头目一听这话,便说道:“近日在芦台镇守海防的驻军要换装,要扔掉一批旧鞋,你们若是需要,可以当破烂处理给你们,花个三瓜两枣的钱打点一下我们上边的头儿就行了”。工头一听十分高兴。因为这鞋对筑路的民工来说太重要了。俗话说,脚上没鞋,穷了半截。他回来后,过了几日便派了几辆大车把驻军穿剩下的旧鞋拉了回来。于是皮匠也顾不得休息,黑夜白天连轴干,不久许多民工便有了半新不旧、修补干净的布鞋,此鞋不但结实,还很严实,不易进土,十分耐用。从此在筑路工地,大家都高看他一眼。皮匠的老母亲与姑娘住在一起,姑娘对她照顾很是周到,她也能帮助姑娘晾晒衣服。皮匠从此没有了后顾之忧,就更踏实地在工地上修鞋了。日子一长,这皮匠与姑娘兄妹俩互相照顾,就像一家人一样。这姑娘就动了心思,打算认皮匠母亲的做自己的干妈,她让哥哥启动这个事情。这一天,姑娘的哥哥向皮匠母亲说了此事。这老太太听了乐得合不上嘴说:“我还想再进一步呢!”“再进一步?”姑娘的哥哥有些不解。老太太见状哈哈大笑:“你看你妹妹也老大不小了,整天给男人们洗衣服,也该成个家了。我想让我儿子与你妹妹成亲呢!何必认干亲呢?”姑娘一听臊红了脸,一手攥住大辫子,一手遮着脸跑出了窝棚。他哥哥一听此言,哈哈大笑:“好!我也早有此意!”入冬后,皮匠与姑娘的哥哥,在一些筑路民工的帮助下,在煤河北岸五道桥西侧盖了三间泥土房。一间作为皮匠的新房,一间给皮匠的母亲住,而姑娘的哥哥还是住在工棚里,等待铁路修成后再给自己盖房,以便安家落户。春节前,二人便成了亲,大家都来祝贺。有人戏谑地说:“一个臭皮匠,一个洗衣匠,不辞辛苦为人忙。今日结亲成双对,明年生个大儿郎。”众人听罢,都哈哈大笑起来。这样,皮匠夫妇就成了五道桥的第一户人家,有立庄之功。随后,便又有一些筑路民工和铁路工人在此安家落户,并有了唐坊车站,人家也逐渐多了起来。再说一年之后,这条铁路从唐胥延长到芦台附近的阎庄,总长从十公里延长到约四十公里,修好后唐胥铁路改称唐芦铁路。这些筑路的民工依然没有离开各地,又继续筑路,把铁路延长到天津,全长一百三十公里左右。年筑至天津,李鸿章等巡视并主持通车仪式。年天津至山海关间通车,改称津榆铁路,年由天津通到北京城外马家堡,年延展至北京正阳门。后来北端延至沈阳,成为我国最早的关内外铁路。这是后话,以后再说。2
诵读者介绍王海斌,唐山市丰润区东实验小学教师,唐山市名师,唐山市骨干教师,“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唐山市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业务状元,知名网络主播,在多家平台播讲有声小说。
小镇由来的正史和野史杨立元(上下滑动可看原文)
小镇于年建镇。年唐(山)胥(各庄)铁路建成后,后又继续西建,在修至芦台的过程中,因为百里路程,因此要在小镇建一车站,所以就有修路工人在此居住,后又招来商贩形成街坊,还有九省十八县的外来人口居住,聚成小镇。小镇因为西面有一大村唐坊村,此处又是胥各庄至芦台的第五道桥所在地,因而被称为唐坊桥。下面,我就给各位述说一下小镇的由来正史和野史。
先说正史。话说唐廷枢要在唐山建煤矿,当务之急就是要寻一条运煤的通道。他几经考虑,最后决定要通过水路运煤,因此要挖一条煤河。有了煤河以后又修了铁路,所以才有了小镇。但在这里,我要详细讲一讲这运煤之前关于寻找运煤通道的原初的几种方案,否则也就没有小镇的诞生。
自开平煤矿开矿后,面临的就是煤炭外运问题。起初唐廷枢原计划是想走土路运输,即走小镇南面的王兰庄的官道。说起这王兰庄,可是大大有名。这是因为王兰庄村北有一“菱角泊”,产著名的胭脂稻,这稻米是给皇帝进贡的供品。清代在此有“营田指挥史”,有专职官员掌握种植,负责种收,专供朝廷。为何这里产的稻米叫胭脂稻?这是这稻米粒的顺纹带有紫红色的米线,如胭脂色。这胭脂稻也俗称为“三伸腰”,即此米回锅三次,仍清香盈口,味道不变,只是米粒一次比一次长,如同新煮一样,而且每回锅一次,米粒就伸长一段,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三伸腰”。此米在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有几处描述。如第七十五回中,说贾母所吃的是“红稻米粥”,就是胭脂稻。可唐廷枢哪里知道,如果秋冬时节,这里的道路还比较硬实,到了夏季雨水多,加之此处地势低洼,土为黑粘土,人踏进去,很不容易拔出脚来。唐廷枢见此也只好作罢。他在给李鸿章的报告中指出:芦台至王兰庄的之间地势低洼,尤其是夏季经常下大雨,道路泥泞,甚至路面被水淹没,这“需垫高筑坚,颇费工程”。于是他又打算修建一条开平至涧河口的铁路。他向李鸿章呈报了《察勘开平煤铁矿务并呈条陈情形节略》,在其中《论由开平至涧河口筑铁路情形》一节,详细介绍了铁路修筑计划。如果从地理位置上看,涧河口是开平进入渤海湾的最近路线,也是运煤的最佳方案。但因为耗资巨大,加之铁路必经之地大半系旗地,也只好作罢。后来他又发现距矿井二里有一小河可以直通陡河,若挖深拓宽,则可行水运直达海滨。经过勘察和调查发现,挑河的成本高、工期长,还会影响河流沿线农田的灌溉,于是此案又未成行。后来“在地方官员的号召之下,宁河县张文印等63名乡绅、滦州稻地镇田可永等37名乡绅联合呈报情况。他们的意见,是由叠道沟挑河至芦台,这样农田得以灌溉,商货得以流通,盐煤两项大宗货物转运也不成问题”(蔡建忠:《丰南涧河口运煤路的弃用之谜》)。这唐廷枢乃是一个务实之人,岂可轻信他人之言,他需亲自调查一番才行。因为这一地段东高西低,利于水运。他与洋人技师携带工具进行了测量,并冒着倾盆大雨看雨水的流向,果然滚滚雨水向西流,他所得出的结论与乡绅的建议基本相符,于是决定挖河,通过河道运输,并上报李鸿章。这李鸿章“经过反复权衡”,“最终同意了唐廷枢的胥各庄至芦台阎庄的运河、胥各庄至煤厂车路的组合运输方案。李鸿章还特别批准,荒地不需要付钱,民间土地按市价买卖。为确保顺利推进,李鸿章命候补同知郑焕协助唐廷枢工作”(蔡建忠:《丰南涧河口运煤路的弃用之谜》)。于是清廷议定由胥各庄到阎庄开挖一条35公里长的河道,引蓟运河水运煤。当挖河到胥各庄时,因胥各庄至唐山这一段,不仅地势渐高,且流沙严重,故后改修“快车马路”与之相接。年3月,人工挖煤河的工程开始,“引芦台河水入内”,年8月竣工。据唐廷枢的上报给朝廷的情况中说:“煤河工程造价11.5万两白银。该河长70里,共占地约亩,其中官地亩、民间高梁地亩。沿岸占地面积亩。河底宽1.5丈,河面宽6丈,深1丈。两岸河沿3丈以外筑堤,堤高4尺,宽5丈。河边插柳当作纤道,离堤4丈处种树为河界。”这就是煤河的基本状况。
对于煤河的状况,其中清末文人张焘所著的《津门杂记》写得最为详细:“开平在津城东北二百里,其地多山,近滦州、永平,山产煤铁甚富。自光绪初年招股设局,本银一百余万。仿洋法以机器开掘煤矿,所出煤质极为精美,可与洋煤并驾齐驱。价值又廉,销路又广。况章程颇善,机器甚精。现在日可出煤五百余吨。将来更当日新月盛,取之不尽,用之不绝,是真中国之利也。目下已开新河一道,规模大廓,气象一新。运煤之火轮,车络驿于途。该处曩日为萧瑟荒村,现已成为大市落矣”。“开平煤河,起建十桥,均由督办唐景星观察酌定。每隔十里建筑一座,禀由李傅相(即李鸿章)赐以嘉名,附近居人皆欢喜无量。第一桥名利涉,在芦台至宁河大道;二曰通津,在裴庄子;三曰济众,在大田庄;四曰拱辰,在赵鸡翎庄;五曰咏唐,在唐坊;六曰履泰,在泰来号;七曰望丰,在侉子庄;八曰汇通,在胥各庄;九曰阜民,在王家河;十曰庆成,在唐山煤井南。”由此可见,这十座桥是由唐廷枢禀报,恭请李鸿章命名而定的。年唐胥铁路延伸至芦台后,当地人便将这十座桥分别以序号而不是以原定名称称其桥名,叫做“X道桥”。如小镇的咏唐桥就被称为了五道桥,也被称为“唐坊桥”。建了五道桥后,小镇的人多起来,汇集了九省十八县的人。后来唐胥铁路延伸到芦台,五道桥边又修建了一个小车站,称唐坊站。因有“五道桥”,小镇被人称为“唐坊桥”,或曰“五道桥”。是时,河道舟楫通行,铁路火车飞奔,小镇楼阁林立,人烟密集。那时的《丰润县志》曾对当时的胥各庄的盛况有过这样地描述:“煤河在胥各庄二里许,光绪七年开平矿务局挑浚,为运煤计也。东自胥各庄起西至宁河县之芦台上,长约七十余里,宽十数丈,引芦河之水,随潮汐上下,设闸储蓄,波平浪静,四时不涸,商艘客船,樯密如林,来往洋轮疾于奔马而起,浚之处名曰河头,方圆数十亩,波水澄清。两岸洋楼花坞目不暇赏,稍西桥旁,列肆鳞比,人烟辏集,居然一水陆坞头也”。由于煤河通行,运输方便,商船往来频繁,煤河两岸也随之繁荣。五道桥离河头30华里,商行当铺比比皆是,富贾商贩往来如云,和尚道士说经讲道,故有小河头之美称。
前面说了这么多,各位一定对小镇的历史较为清楚了,但这是官方的记载。下面我用小说的笔法说说民间关于对挖煤河、建小镇的一些情况,亦可以称为野史,未免有些杜撰之嫌,如与历史不符,请各位见谅。
在小镇没有形成之前,小镇西面的村庄为唐坊村。这唐坊村乃是一个大庄,有个大财主叫唐鹏举,因为家有万贯之财,良田千顷,而是远近闻名,四外八庄的人都叫他“唐百万”。这唐大财主财多财不黑,并时常做些善举,周济啼饥号寒的乡邻和外乡人,因此也被人称为唐善人。这唐百万不是土财主,亦懂得“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他的上辈曾中过武举和秀才,所以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一个习文一个习武,凡事文来文挡,武来武挡,无人小瞧。同时他的三弟在滦州衙门里当差,有事还有官面照应。真可谓无人敢惹、无人敢碰。这唐百万深知传家不在金钱和权势,而在于文化,即所谓诗书传家。所以,他在家里给几个孙男娣女请来私塾先生,教他们学文化。在他家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中有专门的书屋。在书屋中挂着一副对联:“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可以视为唐百万的传家之道,或座右铭。他的院子被称为唐家大院。这唐家的四合院在解放后变成了唐坊小学,足见其规模之大,笔者就曾在此上学。他的叔伯弟弟也有青堂瓦舍的大院落,家产也颇为丰裕,所以这唐家人财大气粗、傲视乡里,即使官面也不敢小觑。这唐坊村本有唐、吴两大姓,但吴姓全是唐家的佃户,为唐家扛活。因为唐家慈善,引得吴姓家族都奔此而来,所以百年过后,就形成了一个由唐、吴两姓构成的大庄。
话说唐廷枢要在唐坊村村南征地挖河运煤的消息早被在滦县当差的唐百万的弟弟知道了,迅速地告知了唐百万,要他早做准备。这唐百万知道后愁苦不迭,一个劲地嘬牙花子。他的两个儿子都来劝他。这习武的大儿子说:“爹,您不用愁,这唐廷枢不过是一个开矿的。俗话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穷得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不行我就与他玩命!”唐百万听罢,勃然大怒,说道:“混账,你这是猪脑子。这挖河运煤乃至朝廷李鸿章大人批准的,我们岂能够阻拦!”“那我也要试试,给他们个颜色看!”大儿子不服不忿,一甩袖走了。这习文二的儿子怕把爹气个好歹的,赶紧来劝:“爹,您不要着急,这不还没有丈量土地,给资产评估吗?我联合一下四外八庄的乡绅,给朝廷上书,共同阻挠一下,如不成再说。”
这唐坊村南面是刁家庄。这刁家庄原本是一片苇泊,后在清顺治六年建村。这刁氏先祖在此以打雕为生,所以人们称此地为雕家窝堡,后改为刁家庄。东面是挡水埝,系王兰庄镇54屯之一。清乾隆元年,侯氏先祖由外地迁此占产立庄,因位于低洼部,水大、常涝,村周围有一挡水的土埝,故以地形特征取名挡水埝。这唐百万的二儿子联络刁家庄、挡水埝等周围村庄有头有脸的人物,联合写下呈状递交到滦州衙门。呈状的大意是:挖河运煤是不利之举:一违民愿,要毁坏良田数万亩,害的百姓无有田耕,必啼饥号寒,食不果腹;二违地势,运煤通道可利用陡河自然之源,何必劳民伤财,再掘新河,云云。这滦州州官怎敢向上递这呈状,如惹恼了李鸿章李大人,不等于老虎嘴上拔须,找死不等天亮吗?再者说唐廷枢要按地亩给钱,那唐坊村周围全是低洼荒草之地,若开了河道,有灌溉之力,便可变成良田。这既得钱又得利,何乐而不为?不能光考虑一村之利。不予呈送!州官驳回了诉状。唐百万一见如此,亦无可奈何。可大儿子非要较量较量。
再说开平煤矿筹建处的一组人沿途勘察地形、丈量土地。这一天来到唐坊村地面,要量一量占用唐家多少土地,并通知唐家来人。这唐家大儿子听后,扛着一个轧场的碌碡来到丈量土地的现场。丈量土地的人们,还有一个金眼碧发的老外见这阵势不知为何。老外指着碌碡问:“哈罗,这是什么?”陪他们一起来的当地的衙役解释道:“这是农村轧场用的,叫碌碡又称碌轴,打麦子收秋的时候,要用此压平压实压光场地。用我们这里的话说就是轧瓷实了,要没有一个草刺,光滑如镜。”“噢!我明白了,他这是要干什么?”老外还是不解地问。“是啊,你想干什么?”一个衙役问。唐家大儿子嘴一撇,大声说道:“你们谁要能够扛得起这个碌碡,你们就量我家的土地,否则没门!”“啊!”众人大惊,这碌碡得有四五百斤吧,谁能扛得起。唐家大儿子见状,不费力气地把碌碡扛在肩上,老外见了,一个劲地鼓掌叫好,但带队保护勘察丈量团的衙役不干了,大声喝道:“你这个刁民,在这儿捣什么乱,给我绑了,押回滦州,交给大人处理。”这唐百万的大儿子虽有些武艺,怎奈势单力孤,被十来个衙役一拥而上,把他绑了,要装到马车上,带回滦州处理。“大人,慢着!”众人一看,只见一个穿长袍马褂、脑后拖着一个长辫子的老者呼号而来,周围簇拥着一群人。老者到前,深深鞠了一躬,嘴里说道:“犬子无知,乃一武夫,不懂国家大计,众位大人不必与他计较。为了支持挖煤河,我唐家的土地白白送给朝廷,不要一文”。前文说道,这唐百万本不支持挖煤河,为什么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是因为今日他的一个义兄上门劝他说,这挖煤河是一利国家,二利乡里,既使我们免受水涝之害,又可以把洼地便良田,何乐而不为。你虽然牺牲了一些好地,但可以把一些低洼地和荒场改造成良田,丢小利得大利。你不要图眼前之利,贻害乡里和朝廷。再者说,你若把所占土地奉献给朝廷,定受褒奖,你这唐善人的名节就坐实了。唐百万一听,言之有理,茅塞顿开,这才立即在众人的簇拥下,一路奔来。
唐百万此举实出众人意料,这可真是开明士绅啊!后又听说,他的弟弟在州衙当差,衙役便立刻放了唐家的大儿子。这老外也被深深感动,伸出大拇指给唐百万点赞。唐廷枢听说了此事,也在给李鸿章的呈状中,提到被占地的百姓对挖煤河拥护之举,尤其提到了唐百万虽占他家地百亩,但一文不要。李鸿章知道后,甚是高兴,便给第五道桥命名“咏唐”,是为赞扬之意。唐百万的大名霎时朝野便知。
有了煤河之利,不仅舟楫同行,两岸的村庄也收益,如挡水埝、刁家庄、赵茂庄、赵鸡翎庄等村的人们把低洼地挑成条田,引煤河水灌溉,粮食多收了许多,一亩可以抵二亩。朝廷为了嘉奖唐百万,特把唐坊村的一片荒场给唐百万。这唐百万让人挑成条田后很快变成了良田,足有二百亩之多。这样一来,唐百万没有赔反而赚了。因此有人戏谑,说唐百万是吃小亏赚了大便宜。
再说煤河开挖以后没有几年又通了铁路,与煤河并行,并在五道桥边建了车站,陆续有了些人家,有些筑路和车站的人员在此居住,也有些外来户,形成一个小镇。那么给小镇起一个什么名字呢?上面派人与唐百万商量。唐百万沉吟一会儿说:“这五道桥与唐坊村毗邻,那么就取五道桥的桥,和唐坊村的唐坊,合成叫唐坊桥吧。”来人一听,觉得这个命名很是合理,于是向滦州的知州汇报,很快得以通过,从此,小镇就叫唐坊桥。于是,小镇就有了正史中所描绘的繁荣景象,并被记入史册。至于野史,是一个叫杨立元的好事者写成,不足为奇和为史。《小镇传奇》系列点击下面的链接,倾听往期小说播讲:
《小镇看泊人》
《剃头匠》《白毛和黑毛》
《赌鬼傻二》《治保主任》
《丑爷轶事》《干妈义事》
《脚行头儿》《打兔子的人》
《算命先生》《赤脚医生》
《吝啬鬼》《站长》
《好事者》《打鱼人》
《下乡知青》
《小镇闲人》
《小镇会计》《票友》
《“神经”大哥》《“吃货”》
《姥爷》《女书记》
《小镇女人》《说书人》
《小镇剧团》《小镇歌唱家》
《小镇奇缘》《捉蟹人》
《看场人》《护秋人》
《“老黄牛”》《小镇英雄》
《三梆子》《四坏子》
《看电影》《看火车》
《老兵》《小落子》
《小镇铁匠》《小镇高中》
《串门子》《二秃子》
《小镇情缘》《小镇说客》《李大头》
《看瓜人》《五蔫巴》
我们将持续推出“小说播讲”系列,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ff/13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