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东泉乡唱响绿色幸福
抬头望月清如镜,满目山川绿透心。乡村绿野景如画,百姓幸福奔小康。绿色发展引领漳县东泉乡腾跃。育苗、中药材、食用菌、中蜂、燕麦、沙棘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群众获得幸福感不断增强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大美东泉
东泉乡地处漳县东南部,境内峰峦叠嶂,峡谷蜿蜒,草场广阔,森林茂盛。全乡有9村户人,有耕地2.55万亩,有林地21万亩,草场8.6万亩,曾是深度贫困乡。然而,贫根越深,越要考虑长远。随着系列脱贫政策的落实和乡村振兴之风袭来,变“输血”为“造血”,吸引人财物等各类资源充实到产业发展中,不断壮大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探索出了一条绿色脱贫之路。
扶贫扶到根上,鼓起农户“钱袋子”
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药方”,精准才能生效,脱贫后才能不返贫。
产业怎么搞,乡上因地制宜,紧盯合作社规范运营,着力在“管好关键人、管好资金、管好合作社上”下足功夫。采取“能人+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支部+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成立了黑木耳、育苗、中药材、土蜂蜜等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管理、按股分红、一户不落。投入资金.7万元,扶持户建档立卡户、边缘易致贫户发展油菜、中药材、妇女手工编织、农家乐等增收产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名。举办挖掘机、中式烹饪、电子商务、种养殖等技能培训班,培训农户人;输转劳动力人,今年全乡农民劳务挣回票子万元,实现了“一人学会技术,全家奔富路”的目标。如今,一项项绿色产业,就是一个脱贫“药方”。产业脱贫让贫困群众端稳了“金饭碗”。
搬进了新房子,日子越过越红火
“过去住在半山腰,土坯房,羊肠道,吃水困难。搬下来后,住进了砖瓦房,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自来水进了厨房,看病、娃娃上学都很方便。”
村民范爱军深情地说:“以前,住在大山深处的半山腰,高寒阴湿,靠几亩薄地生活,日子过得很困难。现在搬迁下来条件好了,日子也好了,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
为了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县上实施了易地搬迁项目,搬迁农户53户。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山里的地退耕还林,家家有一笔收入。家门口有产业园、合作社,通过务工,群众都过上了好生活。
一个个绿色产业,趟出了致富路
韩川村养蜂能手马五十,凭一手养蜂技术,免费领到了5箱蜂后,已发展到多箱,一年收入五万多元。两个孩子外出务工,挣回票子4万多元,一家人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目前,全乡有养蜂户家,蜂群箱,“甜蜜”产业带动全乡人通过养蜂致富。
陇盛园林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绿色产业,精准到户引领脱贫致富”的宗旨,流转土地亩,在5个村建成了云柏、油松、宝风枫、香花槐等两个城市园林苗木基地,带动户农民入股分红和务工增收。“基地建成,我一直在这里务工,流转土地了15亩,一年分红0多元,还种着家里的30多亩地。我和妻子合作社务工,一年收入0元。”能岸村农民梁想军高兴地说。
合作社的苗木销往北京、内蒙、陕西等大城市,3年发放劳务费和分红资金多万元。在胭脂村河湾社,3年投资万元,建成种植大棚20多座,晾晒棚8座,菌棒吊袋20万棒,产值50多万元,带动43户建档立卡户增收,吸收务工群众30人,户均增收元多,为胭脂、直沟两村村级集体经济各分红4万元,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绿色银行”。在黄河村的荒坡上,光伏发电点亮脱贫致富路。投资万元的光伏发电,带动11个村的户农民稳定增收。
如今的东泉乡,一条条水泥路通向山外,一个个绿色产业为农民搭起了致富金桥。昔日的贫困村,在脱贫致富中美丽蜕变,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贫困发生率从3年的37.48%下降到如今的0%,数字背后的付出令人敬佩,在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征程中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唱出了一曲绿色幸福之歌。
来源:县融媒体中心何继强
编辑:李文娟
责编:李淑娟
审核:杜国亮
绚丽漳县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ff/13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