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夫妻痴迷老祖宗手艺,做到世界第一
自一条创立至今,
我们一直在深入报道一群
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保持匠心、勇于创新的当代手工艺人。李颜珣作品
90后广东夫妻谭志鹏、罗黛诗,
用年前的青铜铸造工艺来创作,
把这项古老工艺玩到世界第一,
搭建起中国第一个金属色彩基因库;80后潮州人李颜珣,
闭关6年,复原明清时期的瓷器色彩;
上海人龙文,
在市中心造的一个书房里,构筑自己的紫砂世界。
龙文的紫砂作品
谭志鹏作品谭志鹏的作品引得国际名人争相收藏,
费德勒、卡戴珊家族,
都是他作品的粉丝,
年,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
也把他的作品列入收藏。
他们用时间把自己的巧思打磨成精品,
同时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撰文邵沁韵责编邓凯蕾广东人谭志鹏和四川姑娘罗黛诗,是一对用“铜”创作的90后艺术家夫妻。7年来,谭志鹏持续用年前的青铜铸造工艺“失蜡铸造法”,设计、制作出一系列前卫的当代家具,桌子、椅子、花器、灯仿佛都有了生命,能随时动起来。这批作品引得国际名人争相收藏。费德勒、卡戴珊家族,世界顶级奢侈品品牌御用鬼才设计师彼得·马里诺,都成了他作品的粉丝。年,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也把他的作品列入收藏。
罗黛诗的铜色基因库研究罗黛诗则专注在铜色研究的领域,花5年时间,搭建起中国第一个金属色彩基因库,填补了这个领域在国内的空白。在广东青年谭志鹏的记忆中,年的夏天有些特殊。
烈日炎炎,他带着自己的作品“撒旦椅”去杭州参加群展。开展前两天的夜里,年轻设计师、艺术家们的作品陆陆续续进场,后来他回忆,“当时看到一个美女在布展,我想她那么柔弱,应该过去帮忙。”“星空”系列与柔弱形象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四川姑娘罗黛诗的作品,用金属铜来创作的星空系列画作。谭志鹏从没想过,铜的颜色竟可以如此绚烂,像雪花般飘洒的蓝色晶体、古老神秘的宇宙星尘。金属给人的印象既坚硬又冰冷,喜欢这个材料的女生少之又少,像罗黛诗这样系统研究金属铜色的,几乎可以说是国内第一人。而看到谭志鹏“撒旦椅”的第一眼,罗黛诗心头一惊。她暗自嘀咕,“这椅子好酷,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会做出这么酷的东西?”见到本人,却让她感觉“怎么和作品有点不搭?”第一版“撒旦椅”
谭志鹏出生在广东的滨江小城湛江,有着被太阳长期“炙烤”的健康肤色,性格有些腼腆,和“撒旦椅”严酷、甚至有点恐怖的形象反差强烈。年底,“撒旦椅”系列的第一件作品问世时,他只有23岁。当时,他将撒旦椅发布在网络上,短短一天之内就收获了20多万的阅读量。有人从设计的角度,关心这把椅子符不符合人机工程,也有人从纯视觉的角度,觉得骨骼和脊柱的形象,有点吓人。但大多数评价,都围绕着一个“酷”字。用“失蜡铸造法”制作的青铜器谭志鹏用“失蜡铸造法”制作的“撒旦椅”“撒旦椅”整体用铜铸造而成,使用了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器的古老精密铸造方法:失蜡铸造法。“失蜡铸造法”可以实现很多中空复杂的造型,多数运用在首饰、园林雕塑行业。对谭志鹏而言,这个工艺是把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落地的手段,他用这一古老的工艺,来设计现代又前卫的家具作品。谭志鹏在工厂烧焊他的作品里,会无意识呈现出一些植物或生物的线条,大家以为是通过三维建模做出来的效果,实际上都是他用手把它们抚摸出来的。在设计家具时,从小的草图,到小的泥稿,再将它放大成1:1的泥塑,接着翻模,在空的腔体里注蜡,蜡流失融化后,进一步融铜、铸铜,以至于最后的烧焊、拼接、打磨,每一步他都亲力亲为。如果说谭志鹏做的是铜的“骨骼”,而罗黛诗的铜色研究,则像是铜的“皮肤”。研究生阶段学习金工设计时,当她用高温加热铜片时,突然出现像孔雀羽毛般五彩斑斓的色彩。她对未知的东西总是充满好奇,从此便踏上了铜色研究的道路。她逐渐发现,这个领域在国内是一个空白,缺乏系统的研究,而且是一个很神秘的领域。高温铜色反应反应铜着色其实是铜及铜合金与其他元素发生的化学反应,从而产生新的多价位物质,这些物质在光线的作用下进入我们的眼睛,呈现出丰富而独特的色彩。她用培养植物的方式来培育色彩,背后是生物学造物的逻辑。植物、矿物、大漆、木炭、岩彩,这些都是她会用来培育色彩的材料。
比如以植物为媒介,她用高温萃取出根茎或果实的植物原液,加入特定材料制备“颜料”着色液,再用绘画般的手法,来制造“控制中的失控”,让它产生具有自然生命力的色彩。现在工作室做的铜色基因库,分为基础色、经典色、自然色和植物色四个板块,统共有来种颜色。年,她的铜色基因库研究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这让她备受鼓舞,也让她在这个小众的研究领域有了更多的信心。她想,它不仅仅保护和传承了青铜色彩的基因,将来也希望通过这个基因库去搭建一个桥梁,反哺这个领域。年冬天,谭志鹏与罗黛诗一起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取名自《山海经》中的“蛮蛮鸟”。年底,他们把家和工作室搬到上海郊区,租下一栋带花园的二层别墅,主动远离社交,专心创作。他们俩都是能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的人,生活或创作感到疲惫时,就到附近的海边散散步,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心里便平静了,会感到豁然开朗。“TanTan”系列从水滴系列、撒旦椅系列,到行走系列、TanTan系列,它们都有自己的故事,都在不断延伸。其实这些作品都是他们生活状态的反映,是他们一个童心的念想。
未来,他们希望通过作品去构建一个铜的小王国。这个小王国的起笔已经落下,但终点在哪里,他们还不知道。李颜珣,80后,出生在广东潮州。父母曾在潮州国营陶瓷厂工作,后来出来单干,成立了一个自家的作坊。李颜珣的童年,就在自家作坊的破瓷堆里边度过。
年高考,他以专业分广东省第一名,考到景德镇陶瓷学院(现在更名为景德镇陶瓷大学)。19岁的李颜珣,从故乡潮州,搬到了景德镇。一晃眼,李颜珣已经“景漂”了快20年。
“妙斋”小院他在景德镇的生活圈子很简单,还住在当年刚来景德镇时的郊区小楼,卧室、茶室、厨房、工作间,都集中在两层,围着一个宁静的小院子。他给这一方屋院取名“妙斋”,一住就是十七八年。无论工作还是待客,他一年到头就是几件纯色T恤翻来覆去地穿,也特别扛冻。只是为了上镜或是特别隆重的场合,他才会特意翻出自己珍爱的好装备——对襟褂子换上。乍一看,像是个古风隐士。可他恰恰又是工作狂,比更拼命。“阿珣干起活来,一天当十天用。”身边的朋友这样形容。今年30出头的他,精瘦,少言,每天工作14、15个小时,已经成为十年多来的常态。“我可能是景德镇上干到最晚的窑工。”他向我们笑着说。早期作品
年21岁,他开始从事陶瓷绘画这个行业,在瓷器上去展现宋、元、明、清各期的中国山水画,有的是一对一临摹,有的是笔意上的临仿。把各家各派的山水画都走了一遍,当时几乎没人这么做过。在陶瓷上画画,听起来不复杂,但极考验功力与耐心。只有靠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熟练养成一套新的用笔技法,在瓷面上完美表现中国画中那些最重要、也最微妙的笔法。经典中国画到瓷绘的转化,他用10年做到行业顶尖。近十年的日常状态从宋代开始,景德镇窑业就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后来明清两代,皇家御窑厂都开在景德镇。在景德镇历代那么多古陶瓷里,他最喜欢明代五彩和康熙五彩瓷器,认为它们的色彩、材质与质感达到了一种巅峰。但明清古瓷上的这些国宝色彩,因没有留存标准数据的配方,早已失传。李颜珣想从源头,复原明清时期的瓷器色彩。他闭关6年,从原始配方开始研究,摸索、转折、实验,终于复原出60多种绝美色,并一一记录下每一种颜色的配方,形成自己的色彩体系“颜彩”。之后,他更以此色彩库为素材,开始瓷板画、陶瓷装置的创作,走了一条独一无二的当代陶瓷艺术的路。
正儿八经研究材料的第一步:从石英、铅等各种金属的氧化物入手,做一些基础配比,再拿去烧,得出结果后再不断调整配比,如此循环推进。每天起来第一件事情,一定是先上实验室,把试片在中午之前放进炉里去烧,晚上就可以看到结果。等实验找回了失落的色彩和理想效果,就把矿石配比数据记录下来。碰到有的原矿无法得到,就用当代的化学材料化学分析醇来追溯古代的配方。材料实验局部,从上到下依次为:松绿、大绿、孔雀绿、石绿、竹绿、橄榄绿、藤黄、桔黄、朱砂、朱磦、胭脂、粉紫、兰紫、蓝紫、酞蓝、宝石蓝、花青、三青、古紫、熟褐、赭石、深棕、黄棕、地皮蓝、雍蓝、雍绿、雍粉黄、雍粉、雍紫、古孔雀绿、雍浓黄、宫粉。一整面试片墙,记载着他这个阶段的日常。比如钒红的试片,可以很细微地看出红色的不同色调,有的偏暗,有的偏亮,有的偏紫,有的偏橘,而这些不同性格的红,也可以在历史瓷器上找到渊源。每一块试片都标明了日期,对应就是一天的活、一次实验。从年到年,一试试了6年。他把景德镇的釉上彩体系基本上就走了一遍了,创立了一整套材料体系。
颜彩作品▼
素三彩作品▼
有了扎实的材料基础储备,李颜珣开始把色彩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瓷器作品中去。
年有一些实验性的作品出来,当中有五彩、红绿彩、珐琅彩、素三彩等各种品类,都与他的材料实验,密切相关。还有他自己命名的颜彩。颜山装置-
颜彩的集中亮相,是耗时两年,用7吨瓷石烧出来的一座颜山装置。
绵延近11米长,涵盖60几种色彩。原石直接度煅烧成瓷石,再用颜彩浸釉、上釉,经过度的烧烤,成为彩石。
但凡实验,也意味着要经常面对失败。
在他的笔记里,就常充满着低落:“今天大窑全军覆没……”“今年累计失败了两百件作品……”“成功的作品是用时间和钱堆出来的……”
颜山美术馆二层展厅
今年4月,他做的一个分享陶瓷艺术的平台,“颜山美术馆”正式开馆。选址就在景德镇原来的宇宙瓷厂的其中一个车间。他请来了自己的好友建筑师陈杰做建筑改造。两人一拍即合,工厂的大跨度空间气氛和锯齿状的屋顶结构,都鲜明保留,沿街面则设置了一整面玻璃幕墙,让建筑和陶瓷艺术都朝着这个城市街道敞开。无论白天夜晚,透亮的彩色瓷石,成了这座美术馆最显眼动人的标志物。有古有今,这是李颜珣对自己的陶瓷美术馆的愿景,他希望这个地方能真正打通中国陶瓷艺术古与今的通路。龙文,是一位有着八分之一俄罗斯血统的上海人,自小学习书法、篆刻、绘画,师从朱复戡大师。87年起从事建筑及设计工作,他开饭店、开酒吧、平时喜欢写书法,搞篆刻,目前主要做紫砂器物。龙文在上海市中心有一个独立的书房,由他自己设计,取名“宜堂读书处”。宜堂也就是自在,上海人讲“适意(seyi)”的意思。一共40多平米,做成三个空间。大空间用来喝茶、写书法、接待朋友。中间是休息的过渡空间,最里面的是制作紫砂的工作室。龙文的《宜堂手记》写道:“我只是在构筑自己的世界,不断地发现、挖掘自己内心深处,也许是隐秘的需求,也许是呈现的欲望,也许,只是逝去的褪色的光阴或者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我努力把它们一一具象化,尝试着重新组合,略微调整局部的明暗和色调,让我的世界渐渐有了生趣。”有一次回家的时候,他在路边看到有人在卖一种瓜。他也不知道这是什么瓜,卖瓜人也不知道。这个瓜底是平的,上面就像壶的形状一样,就买回家了,晚上临摹着瓜的各个面全部画了一遍,然后构思着做成一把壶。“瓜的形状和大小很吸引我,它比我们现在喝茶用的壶还要再小一些。我们的壶一般圆心都是在中间的,它的圆心是偏的,这一点很吸引我,也是一个挑战,看到这个瓜,我就想把它怎么样能变成一把紫砂壶。”底面、身筒、壶身,就是这个瓜的形状。这个盖子相对来讲难做一点,因为蒂子是偏圆心的,一边多一边少,制作时候容易变形,工艺上面他也想了很多办法。“这个瓜最吸引我的,就是打破了平衡的那种感觉,所以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他在做一个作品前,一般都会画好图纸,然后脑子里过一遍工艺,会碰到什么情况,在脑中测算一下它的可行性,感觉是可以的,他才会把它做出来。写字对他做壶的帮助很大。一把壶,壶身做好以后,这个流跟把的搭配、平衡度,就像写书法一样,一笔不能出去太多,出去太多整个架构就散掉了,要把它收进来,这个实际上就是一个字的章法。要是把壶身做得很小,手又没办法拿捏。技巧方面,在传统的工艺办法基础上,他会去推敲、动脑筋,实际上推动了工艺的发展。他的青铜壶上青铜的锈斑、腐蚀的效果,都是实验用不同泥料混合做出来的。紫砂工艺里面有一个明针的工艺,要把泥料压紧,压得发亮。如果泥料太湿,一压就会模糊,泥料太干,又太锋利了,所以要不断地试,什么干湿度最适应做这一套工序,不断地积累对泥料的了解。“只有自己去实践、去做,才会做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我感觉到工艺,就是每一个阶段,都自己参与会更加有把握和趣味。所以包括烧窑,炼泥料、烧试片、壶上面的刻字、画上面用的印章,我全部自己一个人把它完成。”龙文做壶的时候会参考每个人的习惯,因为每个人泡茶的手法不同,有人喜欢用中指拿壶柄食指点壶,有的人习惯直接食指捏壶。
他很多作品的诞生和平日里在宜堂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篆刻、写书法、看书,都融合在他的紫砂作品里。他有很多收藏,但他从来不收对创作无用的东西。因为常年写书法做篆刻,他收藏了好多文字砖,近代的、汉代的,对他的篆刻有很大帮助。他做紫砂已经10几年了,实际制作的过程,技巧方面的东西是很枯燥、单调的,就是不断的重复。但是造型、构思,这实际是器物内在精神的东西,这种内在思考一直让他保持着兴奋。“创作就像是在这个城市里面,给自己打造了一片净土,一片自己的天地,也是一种修行。生活在世俗中,时刻提醒自己要有一颗纯净的心。”部分图片:寂莱、无界美术馆、李颜珣一条艺术频道,是一个集合了专业画廊、艺术机构和独立艺术家的线上艺廊。自3月中上线以来,已吸引34家画廊及艺术机构、+艺术家入驻,在售作品+,累计售出+艺术品。
为了让艺术之美辐射到更多人,现开始招募推手伙伴。我们会在报名表中筛选出位资质优秀的伙伴,和我们一起为艺术发声,让更多好的艺术作品被大众看见。
点击文字或图片报名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ff/14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