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中的红色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金瓶梅词话》(以下简称《金瓶》)中使用的红色调颜色词个数最多,一共有48个,总用例数为例。它们是:红、红红(的)、红色、红艳、红紫、红润、大红、通红、微红、鲜红、朱(硃)红、飞红、粉红、金红、银红、猩红、大猩红、桃红、茜红、肉红、绛红、深红、纯红、淡红、红赤赤、红绉绉、红邓邓、红馥馥、赤、朱、绛、猩、丹、桃、檀、酡、绯、茜、杏、粉、血、胭脂、朱砂、樱桃、石榴、红霞、丹霞、猩血。
“红”类颜色词,这里指包括单音节颜色词“红”和以“红”为词根(多为中心语素)构成的复音节颜色词的一个红色调颜色词子集,一共28个,约占红色调颜色词数量(48)的58.33%;用例数一共例,约占红色调颜色词总用例数()的80.92%,可见词根“红”的成词和构词能力之强。本类颜色词包括:红、红红(的)、红色、红艳、红紫、红润、大红、通红、微红、鲜红、朱(硃)红、飞红、粉红、金红、银红、猩红、大猩红、桃红、茜红、肉红、绛红、深红、纯红、淡红、红赤赤、红绉绉、红邓邓、红馥馥、红点点。
“红”,是汉语中举足轻重的基本颜色词。它产生于周秦时代,本义是粉红色。《说文·糸部》:“红,帛赤白色。”段玉裁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论语·乡党》:“红紫不以为亵服。”“红”在汉代获得了泛指红色的意义,粉红色义受到排挤。从唐代开始,“红”基本失去粉红色意义,成为表示红色的基本颜色词,而粉红色调则失去了相应的基本颜色词。
《金瓶》中的单音节颜色词“红”,一共出现了例,约占“红”类颜色词用例数()的49.31%,约占红色调颜色词总用例数()的39.90%,在各个方面显示了其作为基本颜色词的强势地位:使用频率高;有明确稳定的颜色义项“像鲜血的颜色”,并且是主要义项;在表示颜色概念的同时,经常具有丰富的附加义;着色对象的范围极广;词性多样,句法功能灵活,可以构成数量庞大、结构多样的短语和句子。
“红hóng”4是个多义词。《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中“红”的义项共14项:1.颜色的名称。古代指浅红色。2.多指赤色。3.泛指各种红色。4.呈现红色,变红。5.借指红色的花。6.借指红色的布帛之类。7.指用红色布帛或红纸包着的礼物。8.血的婉辞。9.喜庆的事。10.象征革命、进步。11.指得宠、出名、走运或事业兴旺。12.红利的省称。13.草名。14.姓。《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以下简称《现汉》)中“红”的义项共6项:①形像鲜血的颜色。②象征喜庆的红布。③形象征顺利、成功或受人重视、欢迎。④象征革命或政治觉悟高。⑤红利。⑥名姓。从“红”在现代汉语中表义的复杂程度来看,《金瓶》中出现的“红”也并不都是颜色词,因而有必要对此书中“红”的颜色义项是否占优势进行统计分析。《金瓶》所有出现“红”字的个用例1中,扣除人名、地名、特定动植物名、特定器物名、棋牌游戏名、文学作品名、宗教术语等例,扣除含“红”的复音节颜色词例2,其余例中的“红”主要表现为6个义项,列举如下:
①形/名像鲜血的颜色。此义项共出现例,如:
(1)那妇人听了这几句话,一点红从耳畔起,须臾紫了面皮,指着武大骂道:“你这个混沌东西,有甚言语在别人处说来,欺负老娘!……”(2回)
(2)我教他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25回)
(3)宝篆龙涎细,金炉兽炭红,暖溶溶和气春风。(54回)
②借指红色的花。此义项共出现14例,基本见于诗词曲文的部分,如:
(1)正东风料峭,细雨涟只,落红千万点。(44回)
(2)恨东君不解留去客,叹舞红飘絮蝶粉轻沾。(52回)
(3)雪压残红一夜凋,晓来帘外正飘飘。(68回)
③借指红色布帛或用红布包裹的礼物。此义项共出现23例,基本用于聘嫁、节庆、馈赠等场合。如:
(1)一日西门庆新盖卷棚上梁,亲友挂红庆贺,递果盒的也有许多,各作人匠都有犒劳赏赐。
(18回)
(2)那日夏提刑家差人送礼花红来,西门庆回了礼物,打发去了。(60回)
(3)就兑出银子来,委托何不违、小张闲买办红茶酒礼,不必细说。(91回)
④借指胭脂。此义项共出现7例,均见于表“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义项的“红粉”一词3。如:
(1)早晨跨得雕鞍去,日暮归来红粉香。(24回)
(2)墙头红粉佳人笑,蹴罢秋千香汗消。(49回)
(3)黄金白玉,空为祸患之资;红粉轻衣,总是尘劳之费。(51回)
⑤借指美女或表示与女性相关。此义项共出现28例,如:
(1)不一时,冰盆内沉李浮瓜,凉亭上偎红倚翠。(27回)——借指美女
(2)紫陌春光好,红楼醉管弦。(10回)——借指妓院
(3)但见手到处,青春丧命;刀落时,红粉亡身。(87回)——借指美女
1“红红(的)”一次算1例,已扣除会造成重复计算的“红”字17个。
2同样扣除“红红(的)”造成重复计算的17个“红”字。
3“红粉”在《金瓶》中有两个义项:①妇女化妆用的胭脂和铅粉。②借指美女。第一个义项中,“红”表示“胭脂”之义;第二个义项中,“红”借指美女或表示与女子相关,因此根据“红粉”在不同语境下表义的不同将“红”进行相应的语义归纳。后文的论述中具有多重义项的词都会在后面加括号注明该处的词义。
⑥其他特定的借指或比喻义。这应是一个义类,由于其中各义项用例都较少,而且这些义项均是通过借指或比喻手段获得的,故归为一类。此类“红”共出现17例,构成的词或短语如:“红尘”,指车马扬起的飞尘,又比喻人世;“青红皂白”,比喻是非好歹,又比喻事情的底细、真相;“红叶”,借指传情的媒介或媒人;“红陌”、“红径”,指京城郊外的街道,又比喻繁华之地;“红线”,比喻男女姻缘;“红眼军”,比喻眼红别人钱财的人,等等。
义项①是“红”的颜色概念义,义项②~⑥是义项①的借代义或比喻义。其中,义项②、③、④都是以“红”的颜色特征来指代具有这种颜色特征的名物,从在《金瓶》中的使用情况来看,这种指代是相对固定的而不是临时的,因而表义项②、③、④的“红”虽然携带了颜色信息,但从语义场的角度来看,它们当属于名物的语义场而非颜色语义场,其语义重心已经转移到被指代的名物本身。比如“雪压残红一夜凋”(68回)中,“雪”所“压”的对象是“花”这种植物,而不是“红”这种颜色,被“压”的花是不是红色也并不重要。所以表示这三个义项的“红”,严格来看是不能视作颜色词的。
而义项⑤、⑥与义项①在颜色层面的语义距离显然就更远。从历时的角度看,义项⑤、⑥的用例在形式结构组建之初往往是有颜色理据的,但是随着结构的定型、意义的虚化,借代义或比喻义成为这些词或短语的主要义项,而本义中由“红”所携带的颜色信息在其主要义项中已经基本消失。义项⑤是用“红”的色彩特征来指代美貌的女性,或表示与女性相关的场所、概念等,这种用法有颜色理据,因为古代妇女盛装时多用红色,如古乐府《木兰诗》:“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唐杜牧《书情》诗:“摘莲红袖湿,窥渌翠蛾频。”但“红”在这种理据下组建出的词或短语,在《金瓶》中的常用义已经不再带有颜色信息,比如最常见的用例“倚翠偎红”(也作“偎红倚翠”),《大词典》释为:“形容同女性亲热昵爱。”可见这个四字格中的“红”、“翠”都是借指美貌女子,显然这里的女子并不一定穿红色衣服。义项⑥也是类似的情况,“红”在具有特定比喻义的词或短语中失去了颜色信息,比如最常见用例“红尘”,这个词最初见于汉班固《西都赋》:“阗城溢郭,旁流百尘,红尘四合,烟云相连。”1这里的“红尘”指的是长安城中车马卷起的尘土,因为受夕阳映照而呈红色,可见该词在构词之初有颜色理据。但在《金瓶》中出现的总共7例“红尘”中,有4例借指京师郊外的道路,如“一路朝登紫陌,暮践红尘,有日到了东京城内”(14回),另外3例比喻人世,如“红尘多少愁眉者,好入花林结近邻。”(50回),都不带有颜色信息。实际上,表示义项⑤、⑥的“红”,在失去颜色义的同时,其语法地位也就降为构词语素而不是词,比如“红楼”不能理解为“红色”和“楼房”的简单加和,而是指“妓院”,也不能替换为“黄楼”、“绿楼”等。因此,表示义项⑤、⑥的“红”显然不能居于颜色词之列。
由上可见,虽然“红”的颜色概念义在《金瓶》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虚化,但这些非颜色义项(②~⑥)的使用量总共只占26.18%,而颜色义仍然是最常用的义项,使用比例达到了73.82%的绝对多数,这是单音节颜色词“红”作为基本颜色词的必要条件之一——拥有独立的颜色义,并且是主要义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ff/15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