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河畔的情歌胭脂河畔赏析文杨

胭脂河畔的情歌

——《胭脂河畔》赏析

文/杨列宝

  

在陈勇《胭脂河畔》的一系列小小说中,我们总会看到描写胭脂河畔娇艳而又秀丽的美景。   如一年四季的胭脂河:“胭脂河其实是个天然淡水湖,方圆几十公里,一年四季美如画。春天,……冬天,冰天雪地,冰面银似镜”(《唱戏》)。

  夏天的胭脂河:“蓝色的胭脂河,镶着一弯金色的沙滩。粼粼的波光,使胭脂河水显得温柔妩媚。鲜亮的夕阳,给河水涂上一层长长的桔黄色光柱,将胭脂河打扮得更加娇艳”(《钓》)。

  秋天的胭脂河:“秋日的胭脂河,珍禽翩翩栖水畔,波光粼粼入图画”(《姊妹花》);“太阳终于露出了她美丽的笑脸,胭脂河上闪烁着一道道鱼鳞似的金光。秋天的胭脂河更显几分安详与娴静。金色的鲤鱼,不时跃出水面,把平静的河水掀起阵阵涟漪。”(《蝴蝶》)。

  黄昏时的胭脂河:“晚霞被剪裁成千万缕彩缎,一缕缕地飘落下来,披在胭脂河上。此时的胭脂河,波光粼粼,斑驳陆离,仿佛千万条金龙在凌波翻腾,颇为壮观。黄昏的胭河畔,霞光点点,晚风悠悠,如诗如画。”

从以上等等画面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在陈勇的心里,家乡之美,让他陶醉,令人神往。美丽的胭脂河,在一个个美女的衬托下,就像一首首情歌,在他心中唱响。他笔下的美景、美人,正如陈勇自己所说,是对平庸现实的一种挑战,所谓美景和美人情结,实质上就是一种渴望崇高、向往纯洁、向往美好的境界。在他许多篇小小说作品中,风景秀丽的胭脂河成了一个难忘的背景,《胭脂河畔》所发生的许多曲折动人的故事,成了折射了时代和人物命运的变迁。既写出了水乡独特的风土人情,又讴歌了《胭脂河畔》的人文景观,内涵深刻,艺术感染力很强。于是,从《胭脂河畔》传来的阵阵歌声里,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陈勇纯洁美好的理想寄托和精神家园。

  难怪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世界语言文学系教授穆爱莉专访时,就连陈勇自己也坦言说:“《在水一方》和《胭脂河畔》两部集子中都描写了自然美,并且自然美与人物的美达到了比较完美的统一。因为有了人物美和自然美,便给读者带来艺术美的享受。”另外他在接受《百花园》副主编任晓燕的采访时还说:“虽然胭脂河是真实存在的,但我在写作时,并未囿于家乡的人和事,而是借此表达我对社会与人生的看法与思考,并赋予它一种象征意义。”

  因此,不难看出,陈勇的小小说创作是立足现实生活,通过截取生活的断面,以小见大,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了《胭脂河畔》的社会风貌和各色人物的众生相,他的作品语言凝练,结构精巧,可读性强。无论是陈勇的小小说集《胭脂河畔》,还是读者很喜欢的一篇小小说《胭脂河畔》,全都立足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发人深省。代表了他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和对社会与人生的特别   以他的小小说《胭脂河畔》为例,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虽然是:“早春二月,天气乍暖还寒。春寒料峭的胭脂河畔,走来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少年肩头上,背着一只白色蛇皮袋,脸上的表情有些忧郁。少年一边走一边吆喝:卖炒米,又香又脆的炒米……”   文章一开头,就突出了在早春二月的胭脂河畔,不适时宜地出现了一个让人感到有点心寒的画面。尤其在接下来“少年还未站稳,人群发疯似的蜂拥而上,夺下蛇皮袋,你一把,他一把,放到自己兜里。拉扯之中,蛇皮袋被撕破了,雪白的炒米撒了一地”之后,面对炒米被一抢而空“少年无可奈何,脸上的神情更加忧郁。”这还不说,眨眼之间“一袋炒米被饥饿的人群洗劫一空。少年没拿到一分钱,心里反而憋了一肚子气。”

  看到这里,胭脂河哭泣了,她不但不再美丽,而且心里还有一种忧郁和刺痛。当“少年心灰意冷地拿着空空的蛇皮袋,步履艰难地往回走,耳畔响起娘临行前的叮咛:宁可倒掉炒米,也不要去胭脂河畔。”时,少年的无奈,既是胭脂河的无奈,又是作者的感怀。这种无奈和感伤,就像还没有化冻的胭脂河水那低沉的呜咽声,让人不寒而栗。

  但尽管是这样乍暖还寒的一幕,早春二月毕竟还是美丽的,充满希望的季节。就在“少年无意中回头望了一眼,顿时,惊呆了:一位穿金戴银、衣着考究、雍容华贵的少妇,边跑边向他招手。看她的手势,是想让少年停下来,她似乎有什么话对他讲。”可作为来自穷乡僻壤的少年,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美景”又是怎样的反应呢?很显然,惊魂未定的他,只有选择尽快逃离。

  于是,接下来就出现了一个逃,而另一个却在后面追的画面。直到追着追着,后面的贵妇人大叫一声一下子崴了脚,少年这才不得不停下来飞奔过去,看见贵妇人坐在地上痛苦地呻吟:“少年仿佛做错了事的学生,低下头,双手垂立,站在贵妇人面前。”

  而就在纯真少年不知所措时,贵妇人的一番话马上便峰回路转,化解了少年的误会:“还有炒米吗?”

  “没......有......了。”   “我买一袋,这是定金。”   “一百块我找不开。”   “先拿着,多退少补。”   “谢谢阿姨。”   “不,说谢谢的,应该是我!”

  原来如此!

  妙!就这几句对话,顿时云开雾散,重见天日。不但马上让少年感受到了阳光的温暖,也让读者从心里顿时涌起一股热流——原来人家贵妇人追赶他的目的却是要买炒米的。   最后“走在回家的路上,少年异常兴奋,不禁诗性大发,随口而出两句诗。”   直到这时,胭脂河便春暖花开,冰雪消融。这似乎不是少年在吟诗,而是从《胭脂河畔》传来的一阵悦耳动听的美妙情歌声:“你是一缕阳光,驱走冬日的严寒;你是一片蓝天,任白云在上面铺展。”   这歌是谁唱的?当然是热爱《胭脂河畔》的词曲作家和歌唱家——陈勇!(作者杨列宝入选陈勇著巜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百家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年1月出版)

原文

胭脂河畔

文/陈勇

  早春二月,天气还乍暖还寒。春寒料峭的胭脂河畔,走来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

  少年肩头上,背着一只白色蛇皮袋,脸上的表情有些忧郁。少年一边走一边吆喝:“卖炒米,又香又脆的炒米......”

  少年的吆喝声不大,但识货的人很快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

  少年还未站稳,人群发疯似的蜂拥而上,夺下蛇皮袋,你一把,他一把,放到自己兜里。拉扯之中,蛇皮袋被撕破了,雪白的炒米撒了一地。

  面对发疯的人群,少年无可奈何,脸上的神情更加忧郁。

  眨眼之间,一袋炒米被饥饿的人群洗劫一空。少年没拿到一分钱,心里反而憋了一肚子气。

  少年心灰意冷地拿着空空的蛇皮袋,步履艰难地往回走,耳畔响起娘临行前的叮咛:宁可倒掉炒米,也不要去胭脂河畔。

  少年真是没想到,娘是那么有先见之明。

  少年无意中回头望了一眼,顿时,惊呆了:一位穿金戴银、衣着考究、雍容华贵的少妇,边跑边向他招手。看她的手势,是想让少年停下来,她似乎有什么话对他讲。

  少年感到十分纳闷:我与她非亲非故,又有什么话可说呢?

  想到这,少年加快了步子。

  贵妇人急了,边跑边喊。

  少年脚步更快。

  忽然,贵妇人大叫一声,跌倒在地。

  少年回头一看,贵妇人坐在地下痛苦地呻吟。

  少年飞奔过去,但见贵妇人崴了脚,脚肿得老高。

  少年仿佛做错了事的学生,低下头,双手垂立,站在贵妇人面前。

  “还有炒米吗?”

  “没......有......了。”

  “我买一袋,这是定金。”

  “一百块我找不开。”

  “先拿着,多退少补。”

  “谢谢阿姨。”

  “不,说谢谢的,应该是我!”

走在回家的路上,少年异常兴奋,不禁诗性大发,随口而出两句诗:“你是一缕阳光,驱走冬日的严寒;你是一片蓝天,任白云在上面铺展。”

(载《铜陵日报》年4月6日,《河北小小说》年第1期)

作者简介

陈勇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六届金麻雀提名奖获得者,湖北监利作协执行主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jg/137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