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贫穷从来不会限制你的想象丨21读书

每周一本书

让阅读,丰满人生

翻看历史的长卷,回顾每个历史人物或者事件,背后都曾有不为人熟知的故事。他们其实都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梦想。只是,如果把时间轴拉到足够长,大多数人的信念和梦想都随时间而湮灭了。

比如说起《聊斋志异》,我们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总是那些狐仙鬼怪。但是在这部被誉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的奇书背后,是作者坎坷一生的故事。

21读书

来源丨本文内容综合选自《历史的温度4》

编辑丨陈思;实习生思纯

图片来源丨图虫创意

没有温度,历史不过教科书,即便已然雨打风吹去,故纸堆里终有冷暖几许。《历史的温度》赠人暖意。

——徐达内

题记

01

如果要形容蒲松龄出生的时代,四个字就够了:生逢乱世。

蒲松龄出生在年。那一年,离大明王朝的覆灭还有四年。神州大地,灾荒连年,刀兵四起,大明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而从大时代跳转到小背景,蒲松龄的家境用四个字形容也够了:家境一般。

蒲松龄的家乡是现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如今早已成为名人故居、风景名胜,但在那时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而已。

蒲松龄一家从父亲蒲槃开始,就没过上什么好日子。蒲槃也算是个读书人,一直想考取功名,却回回落榜,无奈只能做些小生意,勉强能够养家糊口。

不过,蒲槃虽然自己考试技能一般,倒也算教子有方,四个儿子被他从小要求熟读诗书,勤修功课,学习成绩都还不错。

其中最突出的一个,就是蒲松龄。

不过与兄弟几个不同,蒲松龄虽然也读《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这些科考必学书目,但他更大的兴趣是读“闲书”,尤其是小说:《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

应该说,他是几个兄弟中最被寄予厚望的一个—考取功名,出人头地,为蒲家增光添彩。

蒲家庄

02

蒲松龄倒还真的算是一鸣惊人。

18岁的他第一次出征淄川县的县试,轻松获得第一名;然后出征济南府的府试,再获第一名。

考得两场第一名之后,蒲松龄已经在全县闻名,然后他踌躇满志地去参加院试—相当于省一级的考试。

顺治十五年(年),18岁就已获得“童生”资格的蒲松龄踌躇满志地坐到了院试的考桌前,摊开了主考官出的试卷,题目是“蚤起”。

“蚤”通“早”,“蚤起”即为“早起”,语出《孟子》名篇《齐人有一妻一妾》中的“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这个故事说的是当初齐国人有一个妻子和一个妾(也是成语“齐人之福”的出处),他每天都很早出去,然后吃得酒足饭饱回来,和妻子、小妾说自己和达官贵人们天天在一起吃饭。

但妻子因从不见他带贵人回家吃饭而起了疑心。

一天早上,妻子跟踪丈夫出去,发现他只不过是去坟地里偷吃人家祭奠的酒食,然后回家。

妻子回家后和小妾抱头痛哭,随后大声斥责回来试图继续装下去的丈夫。

按照已经成型的八股文写法,应该按“破题”“承题”“起讲”等顺序写文章,模仿孔子或孟子的口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对于《齐人有一妻一妾》这个故事,一般是围绕孟子最后一句“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从君子的角度看,能用不使他的妻妾羞愧而相拥哭泣的手段升官发财的人,是多么少啊!)展开论述。

但蒲松龄偏不。

他上手第一句“破题”是:

“起而早也,瞷之计决矣”。

“瞷”,也是出自《孟子·离娄下》,是“窥视”的意思。而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妻子)起得那么早,是因为决定要去跟踪窥视了”。

虽然严格地按照了八股文的“破题”格式,但这句话一上来就设置了一个悬念,堪称侦探小说式的开头—试想一下,即便是放到现在,如果有一部小说的开头第一句是“我今天起得很早,因为我决定去跟踪我的老公”,是不是让人有一种很想读下去的感觉?

而整篇文章蒲松龄完全就是按照小说套路来写的,通篇写的是这个妻子为何要去跟踪丈夫,她剧烈的内心斗争,担心晚起错过跟踪丈夫机会的紧张心情,最后结尾“束股”的一句话是妻子对小妾的一句交代:

“姑掩关以相待矣,我去矣。”

就此收尾,却又留下了一个更大的悬念。最关键的是,整篇文章体例完全符合“八股文”格式,但基本上就是一篇小说。

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现在的高考作文要求针对一件事发表议论,你写了一篇微型小说就交上去了。

换作其他的主考官,不当场把卷子撕了就不错了。但蒲松龄这场考试的主考官,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文学家施闰章。

施闰章的名声很好,文才也佳,关键还能以宽广的心胸来看待人才。

施闰章看完蒲松龄的答卷,拍案叫绝,给的评语是:

“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有掉臂游行之乐。”

说看蒲松龄的文章,感觉有一种甩着手臂,参加游行的轻松乐趣。

放榜结果:蒲松龄院试还是第一名!

按照规定,如果院试及第,那就是“秀才”了。不要看这个“秀才”在很多电视剧或小说里似乎很常见,往往和“落魄”画等号,但其实大概只有5%的童生可以被录取为秀才。

成为秀才后是可以享受免除徭役、见知县不跪、不被用刑这些特权的。

洪秀全考了三次,直到到25岁还是没能考取秀才,结果心性大变,回金田村造反去了。

年纪轻轻就当了秀才,且是县、府、院三试头名,蒲松龄的仕途一片光明。

但这却是他考场生涯的顶峰了。

03

后人曾有一种说法:施闰章害了蒲松龄。

为何有此说?

因为不少人认为蒲松龄独辟蹊径的写法获得了施闰章的首肯,可能让他产生了一种错觉:考场文章如果这么写,反而容易拿高分。

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

蒲松龄从20岁开始参加乡试(每三年一次,考中即为“举人”,是参加会试和殿试的必要途径),就此开始了“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征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年年交战,垂翅而归”。

图/图虫图文无关

那么真的是施闰章害了蒲松龄吗?很难这么说。

因为从蒲松龄流传后世的八股文文章来看,大多数都写得中规中矩。

事实上蒲松龄终其一生,是非常想取得功名的,所以他不会傻到每次考试都像押宝一样去写篇侦探小说。

但是,施闰章确实也影响了蒲松龄,因为他让蒲松龄认识到很珍贵的一点:

这样的文字,也是能受到赏识的。

落榜后的蒲松龄,和几个朋友一起结伴苦读。但与此同时,蒲松龄也开始做一件自己觉得更感兴趣的事—一件在他很多朋友看来是不务正业的事。

好友孙蕙(也是个才子,后来中了进士,做了知县)就写信劝他:

“兄台绝顶聪明,稍一敛才攻苦,自是第一流人物,不知肯以鄙言作瑱否耶?”

蒲松龄几次落榜之后,他的一个好友张笃庆(也是一个怀才不遇的才子)也实在看不下去了,写信劝了他一句:

“此后还期俱努力,聊斋且莫竞谈空!”

这里面提到的“聊斋”,就是朋友们认为蒲松龄在准备科举考试的同时,还在干的那件“不务正业”的事—收集和编写一个“聊斋”系列。

这个系列里,有俚语、曲子、诗集等五花八门的分类,但蒲松龄花心思最多,自己也最感兴趣的,是他听别人讲述和自己查阅后撰写的一系列神鬼狐仙的故事。

他给这个系列起名为《聊斋志异》。

04

在蒲松龄编写《聊斋志异》的那段时间里,他的生活已经陷入了窘迫状态。

在蒲松龄22岁那年,家里起了矛盾,他只能和哥哥嫂嫂们分家,带着自己的媳妇刘氏分到了几间破屋,二十多亩贫瘠的田地。

蒲松龄的贫苦生活,从他自己写的诗中就看得出来。

“午饭无米煮麦粥,沸汤灼人汗簌簌。”(《日中饭》)

而到菜市场看到卖青鱼的,也只能咽一口口水:

“虽然烹饪不尽致,俭吻一见流清涎。二月初来价腾贵,妄意馋嚼非所暨。”(《青鱼行》)

唯一一篇写得行云流水,一看就精于此道的文章,是《煎饼赋》。

后来有说法是蒲松龄备一桌茶水,请往来客人歇息,只要贡献鬼怪故事一个,就可以免去茶钱(清人笔记《三借庐笔谈》)。

这个说法受到了鲁迅的质疑,理由只有一个:

蒲松龄实在太穷,连茶水钱其实也是出不起的。

那么蒲松龄靠什么为生呢?

终其一生,他主要的职业,和不少落魄的秀才一样:给人教书。

蒲松龄给不少人家做过私塾先生,也给其他村子的塾馆做过老师,但是“乡村教师”那一年几两银子的菲薄收入,实在不够他养家糊口,所以他还给做了宝应县知县的好友孙蕙做过幕僚,但由于思家心切,之后还是回到了故乡。

真正让蒲松龄安定下来的,是在他40岁那年接受毕际有的招聘,到离自己家乡30多公里的毕家去做孩子们的老师。

毕家是个实力雄厚的大家族,毕际有的父亲毕自严做到过明末的户部尚书,毕际有自己也做过县官,家境丰厚。

而且,蒲松龄在毕家得到了普遍的尊敬,毕际有不仅让他教自己孩子读书,还让他帮自己代写一些应答信件,甚至去接待一些宾客,所以蒲松龄在一定程度上是毕家的幕僚。

而最让蒲松龄心动的,是毕家那有几万册藏书的藏书馆是对他完全开放的。

在那样的安定环境下,蒲松龄在白天忙完事务之后,夜深人静时,点上一盏烛灯,铺开案纸,就开始进入自己的神鬼世界。

也正是在那段时期,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已基本成型。

05

曾有人说,《聊斋志异》其实就是蒲松龄一个穷秀才的意淫之作,满足很多失意之人的幻想。

其实并不是这样。

《聊斋志异》全书40余万字,收录近篇短篇故事,之所以能传世,绝不仅仅是因为它记录的是鬼怪故事,而是因为蒲松龄所体现出来的写作手法、文字功力、丰富想象,以及他想要表达的思想和精神。

限于篇幅,不展开讨论。如果用一句比较贴切的话形容,应该是老舍先生的评语: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当然,蒲松龄肯定在《聊斋志异》中寄托了不少自己的理想和感情。

比如科举考试给蒲松龄留下一生的阴影,在《聊斋志异》中就有大量关于科举的故事(《考城隍》《续黄粱》《叶生》《王子安》等等),这些故事明显体现了蒲松龄自己的感受和他对科举制度的看法。

又比如《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悍妇形象,其中一些就是蒲松龄当初在分家那次财产分配中对自己嫂子们印象的折射。

还比如被蒲松龄视为恩师的施闰章,被蒲松龄在《胭脂》中直接把他写了进去,并在末尾用不小的篇幅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方见之时,余犹童子。窃见其奖进士子,拳拳如恐不尽;小有冤抑,必委曲呵护之,曾不肯作威学校,以媚权要。”

这几百个短小精悍、嬉笑怒骂的故事初成规模时,就在蒲松龄的老东家毕家引起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jg/139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