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不惧衰老活在真实的勇气中因为

其实我最怕老了。。因为已经不小了。但每次看到那些又老又有魅力的女纸,或者越老越有魅力的女纸,我就心生向往。到底,是什么让她们把年龄活成了势能?

By非非马

      1    

我曾应邀去看著名时尚设计师陈野槐(GraceChen)在伦敦兰卡斯特宫做的“王者风范”大秀。

Grace曾为国家领导人夫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以及明星刘晓庆、孙俪、陈鲁豫等设计过服装。西方政要希拉里克林顿、明星莎朗斯通、凯伦米伦、奥普拉温弗丽,也穿过Grace设计的作品。

充满好奇。作为非时尚中人,这是我第一次看秀。

先撇开服饰之美的技术性细节不谈,最大感慨竟是,当一众女人,在T台的聚光灯下挨个走来时,身材、三围、容颜,都会变得模糊。让一个女子从万千胭脂中跳脱出来的,绝壁是,她的气场与气质。

在这里,气质都要排在气场后面。如果一个女人能把年龄活成一种势能,它会为一个女人的气场加持。

也正是因此,当这场秀里走出了非传统意义上的模特——年过半百、并无逆天长腿和骄人三围、容颜也不以满满胶原蛋白取胜,现场响起了热烈掌声。

这些年龄跨度蛮大的女性们,呈现了一个事实:年轻女性有年轻女性的美,但熟龄也有熟龄之美。

英国,也包括很多西欧国家和北美,都有尊重、也由衷欣赏女性成熟之美的文化。

那些掌声,不仅仅源于尊重,也源于欣赏。

事后,我知道,这几位确实都非职业模特,年轻时也不曾是。他们是伦敦的贵族与名媛。

      2    

在看完秀回去的路上,我一直都在思考一个现象。在西方的T台上,熟女、甚至七八十岁的女性,其实从来都不鲜见。

比如名模Machoado在83岁时为美国配饰品牌“ColeHaan”演绎秋冬广告片“Bornin”。黑西装、白丝带,刚柔并济。配以蓬松卷发,金属民族风耳环,时尚、干练、优雅,透着霸气。

模特FaridaKhelfa47岁参演法国喜剧电影《Neuillysamère!》,49岁参加JeanPaulGaultier春夏系列高级定制时装秀。

还有这位戴尔·奥利菲斯,你一定不陌生。年6月3日出生于纽约,14岁登上《Vogue》封面。年1月,82岁的卡门·戴尔·奥利菲斯在巴黎时装周压轴出场,女王气场华盖一众娇娃。

74岁时,银发如雪,红衣似火,飒爽英姿。

78岁时,演绎“皇后的荣耀”。

84岁,更加从容优雅。

这位BeatrixOst,76岁,身兼设计师、艺术家、作家,如今仍活跃在时尚杂志封面与各种时尚派对中。每次出门,必精心穿戴,不苟形容。因着有风格的美,因着自信,更因内心丰盈,她的笑容都分外阳光。

又一位,73岁的意大利超模BenedettaBarzin。她曾被美国版《时尚芭莎》评为全球最美位女性。受作家、记者父亲的影响,她热爱读书、艺术,妥妥养出了一身文艺范。岁月雕刻了人眼角眉梢的线条,也沉淀了气质。

即便和年轻许多的时尚大咖凯特莫斯同框,也丝毫不输。足见,气场、气质才是女人的第二张脸。

在时尚博主这个领域,美国有一位LynSlater。今年62岁的她是纽约一所大学的教授,一年半前开设了自己的时尚博客,很快因风格独特爆红,成为时尚ICON。如今她更在纽约时装学院学起珠宝制作和社交媒体营销,矢志于将时尚事业进行到底。谁说知识女性就必然意味着与时尚、鲜明的个人着装风格绝缘?相反,正因有知识、见识、阅历做底,才更容易形成个人的风格与品位,是人穿衣,而非衣穿人。

这些如金子般熠熠生辉的女性存在,说明了,在有一种社会文化里,女性对美的自觉追求,从来与年龄无关,社会也愿意给予熟龄女性以机会,以尊重,以欣赏。

在这里,你不会看到杂志或者报刊甚或是生活中频频爆出这样的句式:“虽然她已经四五十岁”、“虽然她已经六七十岁”——“虽然”两字暗含的,是隐形却强烈的年龄歧视。

原来,在有一种文化里,一个女人,无论是职业生命期,还是美的周期,都可以“花期很长”。

即便是在最为“喜新厌旧”的喧哗演艺圈,年龄也不必然成为一个女演员职业上升的绊脚石——除非,你过往的作品不断在证明,你除了做花瓶,实在一无它是。

最正面的例子,有我们热爱的梅姨,有凯特女王。尤其是后者,自快踏入不惑之年时,卡特布兰奇特的演艺生涯反而势如破竹,犹如开了挂。看看那耀眼的片单和成绩:《伊丽莎白:辉煌年代》、《摇滚启示录》——在这部影片里她竟然是反串摇滚巨星鲍勃迪伦,是啊,我们的女王一向英气逼人,最后,她还凭这个角色拿下了威尼斯的影后、金球奖的最佳女配。《蓝色茉莉》让45岁的她拿了奥斯卡影后。年,她凭《卡罗》再次提名奥斯卡。自年开始,她平均每年两三部作品问世,年一年之内更有5部之多。

朱迪丹奇,今年82岁。60岁之后,仍维持平均每年1-2部作品的产出。最著名的,当然是系列里的M夫人。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时常见到很多所谓并不年轻,但优雅而有魅力、活跃在各个领域的杰出女性。

比如刚刚参加了中英电影节的英国皇家电影电视艺术学院(BAFTA)史上第二位女性主席、现为副主席的AnneMorrison。她的身材偏丰腴,甚至几无腰线,可一袭合体的红色礼服出场时,你会认为她不美吗?

居住在英国,我也经常感慨于,街角随处走出一位英国老太太,可能只是去个超市、可能是去个餐厅、看个戏,都打扮得优雅、精致。

她们,整体给我的感觉是,从容、得体,没什么年龄焦虑感。

各个年龄阶段,她们都乐于展示自己的女性魅力,而这个社会,也懂得欣赏各种层次之美。

我的一个女朋友,外企大公司工作多年,在国内离的婚,与前夫育有两子。她觉得自己在中国无论如何是再难找到如意郎君,带着疲乏的心沧桑赴英。

不想却在英国遇到了现在的丈夫。他热爱这个40岁的女人,爱这两个孩子,视如己出。送去上私校、各种昂贵的课外培训,从不心疼。在这种文化里,女人被爱的原因,确实可以不必是因为拥有25岁的青春肉体。

      3    

反观中国社会呢?

我让助手帮我查一些至今仍然活跃在T台上的中国模特。不出意料地,她告诉我“极少极少”,“太难找了”,看了半天,只有一位,成名于上世纪末的马艳丽。而她目前最主要的身份是时尚设计师。一份属于幕后的工作。

不能说我们确实穷尽了搜索,但这个结果肯定算得上有代表性。

女演员里,40岁以下的,诸如赵薇、章子怡、周迅等,因外形仍年轻,仍活跃在一线,徐静蕾42岁,再演几年,应该也问题不大。但我们目前还决然找不出能对应于凯特布兰奇特、朱迪丹奇、凯伦米伦、梅姨的“中国版”。

演员自身的资质、才情与天赋,固然是个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来自社会文化里的“年龄歧视”。大多数中国观众更津津乐道地,不是一个女演员经岁月打磨,日渐沉淀的人格魅力与演技,而是,比如范冰冰、林志玲哪里整过容,周迅、赵薇那些意外流出的、没被p过的照片,如何显出了她们的所谓“老态”。

(所幸,42岁的徐静蕾与40岁的舒淇,都没有活出人生的疲态,而是自有精彩。)

而现实生活中呢?网上曾经有一篇文章很流行,《中国女人在整体上放弃自己太早了》,主要是说中国女性普遍到了40、甚至35岁之后,便放弃了对“女性魅力”的追求。一是自我放弃,二是社会文化不容。

47岁的王菲与小11岁的谢霆锋复合、46岁(有说47岁)的伊能静与38岁的秦昊结婚、生子,也并不享有明星的特权,都是在坊间触犯众怒的行为,可以引发声讨与谩骂一片。一个女人过了四十,似乎便被剥夺了追逐美、追逐爱,甚至生育的权利。

这是怎样一种有严重年龄歧视的社会文化。

活在这样的文化里,不独是中国女人,包括中国男人、整个中国社会的年龄焦虑感都太重了。名正言顺地追求美,在很广泛的层面上,也似乎变成了一种只属于年轻人的“专利”。

可是,在中国,“年轻”的范畴,被定义得又是如此狭窄。对女人,又尤其苛刻。25岁,成了很多中国女性心理,最敏感的一个数字。这个年纪没结婚,便已被社会称作”剩女“。

在SK2今年早前那则“剩女”广告于东西方掀起舆论热潮时,我曾经在朋友圈里写过一段评论,当时得到了很多点赞与认同。

“认为36岁是人生最好年纪的英国人,是不会理解中国人对25岁的年龄焦虑。

其实,中国不仅女性有年龄焦虑,很多男性也有。只是,年龄节点有分野,而已。

现在的中国可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有严重‘幼齿崇拜’情结的国家。在西方,青年文化一直被冠以‘亚文化’的身份,而今日中国,却公然是对中年、老年的歧视。‘虽然这个女明星已经40岁……’‘吴秀波大叔…’比比皆是这样的表述。

萝莉,小鲜肉才是被争相推崇、艳羡的。一些所谓女性主义者们也都以争相叫嚣睡杨洋等小鲜肉,来彰显一种作为女性胜利者的姿态。

一些农村老人的集体自杀,更是这个社会极端歧视老年人最病态、最残酷的体现。在这个社会,所有人的青春期都被‘压缩’。”

年龄歧视背后,是更大的年龄焦虑。

当人处于巨大的年龄焦虑时,何来从容与自信,又如何真正滋养出自己的美?在一场注定徒劳无功的“抗衰老”之战中,人真的很难真正放松与平和,好好度过每一个当下与此刻——相较于我们往后的生命,最年轻的此刻。

      4    

完全绝望了吗?也并没有。

这世上总不缺女人,有木秀于林的勇气,并有能够木秀于林的实力和底气。

他们是能与时间做朋友的女子,是能把时间活成势能而不是势弱的女子。

还是在瑰丝陈的英国时尚大秀上,我就见到了很多美丽的、也早超过了25这道年龄敏感线的中国女子。

比如这次Grace带来的亲友团。

联想的高级副总裁乔健女士

正在中国发起“禅柔”运动的华尔街精英李博佳

女画家潘然与国际小姐刘飞儿

次日晚间餐聚,我才知道,“亲友团”其实都是Grace的客户。

更有意味的是,乔健女士告诉我,她对美的追求,其实也是很后来才被开发,直到遇见Grace。在此之前,她从没想到自己应该去,追求美;还可以,这样美。

乔总出生与成长的年代,中国社会评判“好女孩”的标准是:“朴素”前面还要加上“艰苦”。对美丽的追求,被视为“思想作风有问题”。而成年后,在“联想”这样非常男性化、技术化的工作环境里,乔健说自己很长时间里,就没在意过穿着,甚至常常忽视自己的性别。直到,年过不惑之际,遇见Grace。

“女人在发现自己的美与魅力的那个刹那,是最动人的时刻,灵窍洞开,人生就此不同。”Grace告诉我,发现女人的美,帮助女人展现美,就是她从事服装设计这份工作,最大的意义和价值。

犹如上面乔总的例子,美的觉醒,在任何时间都不晚。哪怕,我们都过了那道年龄敏感线。

重要的是,我们终于踏上了,美的历程。

人想衣裳花想容。衣裳,从来是女人发现与展现女性之美的最佳途径,可女人的美却绝不完全来自于衣裳。

终究,是岁月赋予你的智慧与懂得,是你看过的每本书、走过的每一条街、跨过的每一道槛,成就了你独特的美、涵养了你的气质与气场。

美与审美,不应受限于种族、年龄、职业、职位和身份。美丽面前,众生平等。我们也应包容与欣赏不同层次之美。

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下,那些由Grace设计的美丽瞬间,以及瑰丝陈伦敦“王者风范”时尚大秀里,那些跨越年龄、种族、职业与身份的美。

奥斯卡影后、英国女演员HelenMirren

艾美奖得主JennieGarth

著名女主持人奥普拉温弗里

好莱坞女演员莎朗斯通

香港设计师张天爱

孙俪

刘涛

倪妮

杨澜

秦海璐(左)

陈鲁豫

刘晓庆

世界小姐杜扬

芭蕾艺术家邱思婷

瑰丝陈兰卡斯特宫时尚大秀

最后,来一张这场大秀的幕后操盘手合影。设计师GRACECHEN陈野槐,活动总策划、查尔斯王子基金会资深顾问、伦敦社交季执行董事、英国顶级社交俱乐部铂会创始人之一罗子薇女士,英国著名形象顾问、制作人LuKASKroulik。

简介:非非马,传统媒体人出身,后留英学习电影研究。曾为中国一家顶级出版传媒集团创建伦敦子公司,并出任总经理。后创办Chinalink伦敦有限公司,从事中英文化交流。亦是中英电影节英国首席代表。业余时间为BBC中文、FT中文等撰稿。







































治疗白癜风的药膏
白癜风图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jg/893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