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这片和那些带着胭脂味荷尔蒙的美式
题图来源:《少年时代》
如何评价电影《少年时代》(Boyhood,)?
知友
oldsai
《少年时代》的制作方式一定对其评价起到了直接加分作用。
许多观众在观看这部电影之前就对电影形成了预判,「12年从孩子拍到了青年,不论这是噱头,还是开创新的电影拍摄模式」,至少感官上形成一种「这个电影了不起」的印象,一边倒的评价也说明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尽可能还原真实生活的拍摄方式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认可。
其实《少年时代》就故事呈现方式而言确实是流水账,也很普通。无非是少年梅森及其家庭变迁十二年中的那些日常。
电影并没有精炼出什么人生奥义,它和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的短暂又漫长,似是而非的人生一样稀松平常。
「支离破碎」是生活流水账的原貌。当我们回首过往,脑海里闪现的往往只是片段和琐碎细节。
《少年时代》便是这「琐碎」的质感,就像影片中梅森的对白,「你怎么一下快进了40年?」上一个镜头梅森还是刚刚剃完寸头的孩子,下一个镜头他就蓄起长发变成了半熟少年。
大部分的生活都在时间里沉默了。
《少年时代》的意义,并非局限于影像本身。影片对观众可能会有某种启示,它暗含于琐碎的人生片段和对白里,也有可能躲在影像以外沉默的生活里。
一定要对《少年时代》来个总结陈词的话。伊桑在车里对「Hateithere」这首歌的点评就很适合:「没有机巧,返璞归真」。
(电影里伊桑说这首Hateithere是来自abbeyroad,不知是导演故意玩穿越还是藏的小Bug,事实上「hateithere」是Wilco「SkyBlueSky」中的一歌,歌词确实就是非常率真……「我剪了草坪,自己铺了床单,甚至还学会了用洗衣机……」是不是和电影有几分神似?)
说一些电影幕后,主要关于梅森的扮演者科尔特兰
埃拉·科尔特兰小时候更多的是本色出现,导演在拍摄过程中尽可能的让他在舒适的氛围中进行拍摄,随着他的成长,科尔特兰也逐渐适应表演,整个过程是随着拍摄逐渐的进步,用科尔特兰自己的话说,他虽然没有考虑过参与影片表演方面的细节,但在伊桑霍克和导演林克莱特身边一切发生的都很自然。
林克莱特在选主角的时候,他觉得很多小演员会有成年人的思维,会试图取悦你,而科尔特兰不一样,他根本不在乎你怎么看他,这让他耳目一新。
埃拉·科尔特兰双亲是艺术家,他的整个成长的轨迹就是要成为艺术家,他在7岁的时候就会与伊桑讨论音乐,电影和书籍,而且非常有见地。
甚至在《少年时代》年拍摄之前,他就被父母要求去创造一些什么。但是他也说,自己在12年的拍摄过程中,从林克莱特,伊桑,阿奎特身上学到了太多东西,最重要的是,他觉得整个过程难能可贵,对于所有人而言就像朋友和家人。甚至对影片最终上映都觉得不可思议,就好像大家集体守护的一个小秘密终于公之于众了。
科尔特兰的双亲在拍摄过程中离异,他的成长也因此有一段时间受到影响,但他自己说拍摄过程中当拍摄离婚内容的戏的时候他并没有受到冲击,只是在最后回看影片,那份感觉会很相似。
埃拉·科尔特兰说自己只要有合适的方式去进行艺术表达,他就会去尝试,他会画画,会摄影,会弹班卓,他觉得如果如表演有利于他进行艺术展示,那他就会继续表演。
贴几个截图,影片中的时过境迁。
GAMEBOY。
这是啥?电子宠物?
小时候粉哈利波特。
经
唐松朋友指正书是《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电影里应该是新书发售活动。把书店入口弄成了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的样子。少年了在聊《暮光之城》。
进击的LADY嘎嘎和苹果产品。苹果和社交网络的兴起,也让梅森在电影里淡淡的吐了一槽。
甲壳虫的黑砖。梅森是保罗铁杆粉,他爹伊桑一直在安利他要顾全大局。(哈)
伊桑带他们去看的这场比赛是真实发生的。这场比赛是年4月8号进行的一场休斯顿太空人棒球队对阵辛辛那提红人队的比赛,比赛中伊桑夸赞的球员叫威廉·罗杰·克莱门斯,外号「火箭人」,他被认为是美国职业棒球联盟史上最伟大的投手之一。
当天比赛身穿22号球衣的克莱门斯在前七局只让辛辛拿提红人队得了一分,并且在以一个安打使太空人以三比一领先,他带领太空人队最终以3-2赢得胜利。截图是克莱门斯安打后全场欢呼。
在跟父亲的娘家拍摄照片,梅森回到学校泡在暗房里洗照片。假如时间线是连贯的,那就BUG了。但基于影片剪切时间上的跳跃……更大可能是我们牵强附会觉得抓住了一个BUG在傻乐。
……其实还有不少可以反映时间线的细节,汽车的变化,电视机的变化诸如此类。
那什么样的观众会喜欢这样《少年时代》?
如果你喜欢《美国派》《贱女孩》或《暮光之城》那种带点胭脂味,带点荷尔蒙的美式青春电影。《少年时代》大概不是你的菜,它淡定,含蓄,合适的距离,点到为止的碰撞。
如果你是一个对于电影故事要求很高的观众,对人物结局,对事物发展的逻辑关系有着不可退让的原则。
那《少年时代》可能也不太适合你,电影没有试图去完成一个故事,剧中许多人物也没有起因结果。就像梅森父母的离异没有说明原因,继父家的两个孩子也没了下文。
如果你喜欢《Before》三部曲,对压马路到日出这份青涩挺向往,可以适应节奏相对缓慢的话唠片公路片。《少年时代》不会让你失望。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知乎日报App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pp/13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