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白狐的七世恩怨

第十五章最后的故事

姬老先生真的病了,一连服了七天药,还没有好转的意思。到第八天,姬老先生又开始发烧了,这烧缠缠绵绵的,一到午后就开始。起初只是微微的有些热,慢慢的就越来越热,到晚上鸡叫之前,姬老先生身上就像火炭一样热得发烫,鸡一叫,姬老先生身上又慢慢的凉了。早晨,太阳一出来,姬老先生身上冷冰冰的,冷得姬老先生连喊:“冷,冷……”盖一床棉被,再盖一床棉被,姬老先生还在“哆哆哆”的磕牙。

出诊的贺先生说:“姬老先生这是热极生寒,邪入阴分,化为潮热。哎,我这道术浅,只有这么两下子。看样子,银柴胡和胡黄连,两味之中,至少非用一味不可,可是银柴胡这东西金贵,现在难得真货,胡黄连倒有,山上就能挖到,只是这东西稀少得很,不上高山大岭、悬崖峭壁就采不到。”

姬老先生脸上红扑扑的,像敷了两块胭脂。脸上红扑扑的姬老先生大声说话,大碗吃饭,脸上满是笑容。有时,还要站起来,屋前屋后到处走走,看看。相熟的人就说:“好了?”姬老先生说:“能吃能睡,好了。”说完就笑。三天以后,姬老先生突然浑身无力,只能软软的躺在床上,有时,他昏昏沉沉的,眼前好像有无数个东西的影子:山啦,牌坊啦,鸟啦,家法啦,祖先牌位啦,羊啦,戏台啦,芋皮啦,桂花树啦,蝴蝶兰啦……一个个身上又红又肿又痒的人啦,一个个光着身子打油的人啦,一个个穿着光鲜、跪在姬氏家庙祭祖的人啦……一会儿是一个又唱又跳的小孩,一会儿好像正拿着家法在姬家大屋堂屋里打人,一会儿又是拿着棍棒往山上冲的人,一会儿又是和刘宝贵、李子林、张碧林这些人站在台子上……

姬老先生什么也不想吃,姬老先生什么也吃不下,他心里很乱。他模模糊糊的好像来到了石堆上的牌坊前,一看,李子林李先生早就到了。呵呵,这李子林怎么了?穿的是开裆裤、百家衣?嗬,还留鼻涕呢!姬老先生就笑,指着李子林,拍着巴掌大笑。李子林也指着姬老先生笑,拍着巴掌大笑。姬老先生低头一看,自己不也是穿着开裆裤吗?

李子林说:“看,牌坊。”

姬老先生说:“是啊,牌坊。”

李子林说:“这牌坊没有顶子,这牌坊遭难了。”

姬老先生说:“身在风云际会时节,这世间上万事万物万人都在遭遇变故呢,它怎么就能幸免于难呢?它应该幸免于难吗?”

李子林说:“这牌坊还在,这牌坊就不会变了,一百年不会变,一千年也不会变。”

姬老先生说:“这世事人间,怎么就不会变呢?变的是今天和昨天,不变的是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只是你看到的只能是你能看到的,这就有了过去、现在、未来。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了。一百年、一千年过后,现在也成了过去,于是,才能有未来那个现在了。但未来始终是未来,是现在的人们无法经历过的。”

李子林说:“牌坊,我说的是牌坊。”

姬老先生说:“这牌坊也在变。你别看它千百年来一直就在这里,看看从来就是一个样子,其实,风吹日晒雨淋,牌坊身上的砖石就在一天天风化,一天天朽蚀。今天风化一点点,明天朽蚀一点点,总有一天它会倒塌的。这就叫变化,看不到的变化。”

李子林说:“这牌坊一倒塌,潞溪就少一处风景了。”

姬老先生说:“少了一处旧风景,一定会有一处新风景,只是你看不到,我也看不到,只有后来的人才能看到。”

李子林就哈哈大笑。姬老先生也哈哈大笑。

笑着,笑着,姬老先生就醒了。姬老先生一醒,天也就亮了。

谁也不知道守业为什么要上山采草药。贺先生说:守业临行前还找过他呢。守业像个唠唠叨叨的妇人,问的就是胡黄连——长的是什么样子?叶子什么样子、什么颜色?茎什么样子、什么颜色?一般长在什么地方?背阴,还是向阳?水边,还是石头上?等贺先生一一说清楚之后,守业就背起锄头、镰刀、竹篓子走了。贺先生说:你不懂上山的规矩,小心啊。守业头也不回的说:放心,放心。

守业这一去,三天没有回来,最后也没有回来——采了胡黄连的守业没有回来。

姬老先生的脸白白的,白得像一张纸,他的眼睛半闭半开着,鼻孔里的气息像水中漂摆的一根细丝,流水载着它向下游流去,流水不停的流着,流着,那漂摆的细丝越来越远,越来越远,最后就看不到。姬老先生突然长长的哈一口气,他张了张鼻孔,这鼻孔里细丝一样的气息就一下子完完全全的消失了。

这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我国古代以干支纪年、纪月、纪日,上巳节的时间是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称“上巳节”。但是,从干支纪日的特点来看,天干置于前、地支置于后,人们更习惯于在简称的干支纪日中以天干表示日期,所以,上巳节似乎应该写作“上己节”。称“上巳节”而不称“上己节”,大概有将错就错、习惯成自然的原因。

据考证,《诗经·郑风·溱洧》大概是最早写上巳节的诗歌。诗云: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朱熹在《诗集传》中传此诗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辰,采兰水上以祓除不详。……于是士女相与戏谑,且以芍药相赠而结恩情之厚也。”这就是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上巳节就已经出现了。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上巳节这个名称。上巳的名称首见于汉代的古籍,名称大概定于汉代。《汉书·礼仪志》云:“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汉代及以前虽已经把上巳定为正式节日,但农历三月上巳每年都不固定,为了方便和统一起见,魏晋之后人们将上巳节定在了三月初三日,《晋书·礼志》:“汉仪,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于东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晋中朝公卿以下至于庶人,皆禊洛水之侧。”至此,上巳节已经不局限于巳日,但上巳的节名却固定不变了。

关于上巳的起源,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了晋代两位尚书郎挚虞、束皙在晋武帝面前的争论故事。挚虞以为,上巳节源于汉章帝时平原徐肇亡女之事。据说平原徐肇,三月初生三女,至三日全部亡故。一村人觉得很奇怪,于是纷纷相携至水滨盥洗以驱除不祥,遂因水以泛觞,曲水之义起于此。束皙却认为: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和秦昭王三日置酒河曲,见有金人出奉水心剑,这两事才是本源。而“二汉相缘,皆为盛集”。大概是朴实的解释更可信吧,争论的结果是挚虞得赐“金五十斤”,而束皙却左迁为阳城令。《宋书·礼志二》、《晋书·束皙传》记载了相似的内容。《宋书·礼志二》所记载的人物、时间、事件是“旧说后汉有郭虞女。”与《续齐谐记》的记载稍异。《宋书·礼志二》进而又说“俗以为大忌。至此月此日,不敢止家,皆于东流水上为祈禳,自洁濯,谓之‘禊祠’,分流行觞,遂成曲水。”不过,真正的起源有可能普通到没有故事,仅仅是上古人们的一种习惯。

《南齐书·礼志上》云:“一说,三月三日,清明之节,将修事于水侧,祷祀以祈丰年。”据此,小南一郎先生认为上巳节的礼俗意义或许可以说明“这一礼仪与农耕礼仪有关系。”

根据《宋书·礼志二》的记载,有人从更远历史背景中去寻找上巳节的源头,认为:“此则其来甚久,非起郭虞之遗风、今日之度水也。《月令》:暮春,天子始乘舟。蔡邕《章句》曰:‘阳气和暖,鲔鱼时至,将取以荐寝庙,故因是乘舟禊于名川也。《论语》:暮春,浴乎沂。自上及下,古有此礼。今三月上巳,祓于水滨,盖出此也。’邕之言然。张衡《南都赋》‘祓于南滨’又是也。”这就是说,三月上巳节可能与远古时期巫(女巫)祠祭于河滨以取悦于河神的仪式有关。因为从早期文献记载来看,“祓禊”“祈禳”等正是巫,特别是女巫的主要职责之一。《周礼·春官·女巫》载:“女巫掌岁时袚除衅浴,旱暵则舞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历史上初伏时期“以狗御蛊”的记载。《史记·秦本纪》载:“(德公)二年(公元前年),初伏,以狗御蛊。”《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初作伏,祠社,磔狗邑四门。”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对此作了解释:“‘蛊’者,热毒恶气为伤害人,故磔狗以御之。”“‘磔’,禳也。狗,阳畜也。以狗张磔于郭四门,禳却热毒气也。”“御蛊”就是逐除“热毒气也”。《吕氏春秋·季春纪》载:“国人傩,九门磔禳,以毕春气。”《淮南子·时则》载:“(季春之月)令国傩,九门磔攘,以毕春气。”高诱解释说:“‘傩’,散。宫室中区隅幽暗之处,击鼓大呼,从逐不祥之气,如今驱疫逐除是也。……磔犬,阳气尽之,故曰‘以毕春气’。”《风俗通义·祀典》对此做了另一种解释:“俗说‘狗别宾主,善守御’,故著四门,以辟盗贼也。”“……不欲使死物见于生门,故独于‘九门’杀犬‘磔禳’。‘犬’者,金畜;‘禳’者,却也。抑金使不害春之时所生,令万物遂成其性。火当受而长之,故曰‘以毕春气’。……今人杀白犬以血题门,正月白犬血辟除不祥,取法于此也。”《风俗通义·怪神》说:“世间多有狗作变怪,朴杀之,以血涂门户,然众得咎殃。”所谓“然众得咎殃”,清代有学者认为是笔误所致:“或‘众’当作‘免’”。这些记载和解释告诉我们:磔禳(或“磔攘”)是“傩”的一部分或与“傩”同时进行的一种宗教礼仪;目的是厌胜邪气,“辟除不祥”,确保节气交替得以顺利进行,使人们免受“咎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古人心目中的三月初三上巳节可能具有可以类比的意义和功能。这可能是这个节日最初的意义所在。

(二)、古代上巳节习俗

祓禊驱灾周代上巳流行水滨祓禊之俗,天子指定专职的女性神职人员掌管此事。《周礼·春官·女巫》载:“女巫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之汤沐浴。”祓,是祓除病气,禊,是修洁净身。祓禊,即洗濯以除去凶疾的祭祀仪式。《汉书·礼仪志》云:“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洁。”这些都是上巳节祓禊驱灾的记载。《宋书·礼志二》记载说,除了春祓之外,还有秋祓:“或用秋。《汉书》:八月祓于霸上。”因此,相对于秋天祓禊驱灾,人们又把三月上巳节称为“春禊”,其目的在于除去冬天所积存的污垢和病害。

祓禊驱灾的目的在于通过修洁净身以除去病气。换一句来说就是驱灾祛病,这与端午节的原始主题一致,说明两者之间可能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

曲水流觞祓禊驱灾一度是上巳节的主要内容,后来这个内容逐渐演变成了水边宴饮赋诗的风雅活动,这就是曲水流觞。这是古代文人雅士所好的一种游戏活动。曲水流觞又叫做“九曲流觞”。觞即是酒杯子,一般是角质或木质等轻材料制成的,因此可以悬浮于水。另有一种陶制的杯,两边有耳,叫做“羽觞”,羽觞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或木托盘上。所谓曲水流觞,就是把酒投杯于水的上游,听其流下,止于何处,则由这个地方的人取杯饮酒,同时赋诗一首。

《荆楚岁时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这就是有关曲水流觞的记载。据考证,这种游戏自古有之,最初称为“月光禊洛”,源于周王修禊饮于曲洛。也许是祓禊仪式中,一只酒觞不当心掉入了洛水,流杯泛波,下游捡杯人一饮而尽,兴致大好。曲水流觞的游戏就由此开始出现了。

自魏晋后,曲水流觞成为上巳日的主要活动。唐时此风犹盛,至宋渐稀。

历史上最出名的一次曲水流觞记载,是王羲之、谢安等人的兰亭修禊活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一天下第一行书法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诞生的。    

  招魂解神招魂续魄、解神还愿的内容大概是祓禊仪式的附属。所谓招魂续魄,就是人们在上巳节这一天在野外或水边为亲人或自己招唤亡魂、魂魄。现在,民间称之为“吊魂”、“喊魂”。韩诗注《诗经·郑风·溱洧》曰:“谓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三月上巳之辰,此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拂除不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除此之外,人们还在河边为自己解神。所谓解神就是谢神还愿。汉代王充在《论衡》中说:“世间善治宅舍,凿地掘土,功成作解谢土神,名曰谢神。”北朝周人虞信还有《春赋》:“三日曲水向河津,日晚河边多解神。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束晳答晋武帝曲水之问提到的周公卜筮定东都,建成后流水泛杯而饮的故事,也是一种因得福于天而欢欣与酬谢的行为。谢神还愿这类遗俗至今人保留在民间,我在《宗教遗迹》中记载了潞水地区的各种已知的谢神还愿形式。

与祓禊驱灾一样,招魂解神为巫提供了活动平台,也是古代巫仪的一部分。

欢会游春至少在春秋时期,上巳节是青年男女固定的欢会、私定终身时节。《周礼·地官·媒氏》云:“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高诱在注解《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时,也有类似的描述。足可见,三月三日上巳日男女欢会不仅仅有民俗意义,而且还有一定的国家行政意义,是国家必须干预的行为之一。

男女欢会引发游春踏青的习俗。《论语·先进》记载:孔子师徒各叙其志时,曾子勾画出这样一幅图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一番谈论引起了孔子的同感,“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一段记载在反映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的同时,也勾勒出了古代士人游春踏青的风俗画面。

从文献记载来看,作为一种习俗,古代三月上巳节游春踏青是一件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的事情,除士人之外,社会各阶层的人士都参与其间,而最为引人瞩目的事情是,女性似乎是其中最为活跃的群体。《艺文类聚》卷四引汉杜笃的《祓禊赋》描述了三月初三上巳节女性游春的热闹场面:“若乃窈窕淑女,美媵艳姝,戴翡翠,珥明珠,曳离袿,立水涯,微风掩(其字为土字旁加盖字),纤毂低徊,兰苏盻(其字为繁体字的乡字下面加一个虫字),感动情魂。”张衡的《南都赋》、成公绥的《洛禊赋》、夏侯湛的《禊赋》等作品中都描写了这样的内容:看来,三月初三上巳节的确是女性的节日,故此,人们又称其为“上巳女儿节”。

游春踏青后来又是清明节的一个节日内容。这说明它与清明节似乎有某种联系。

高禖祈子《汉书·礼仪志》云:“仲春之月,立高禖祠于城南,祀以特牲。”高禖及高禖祠是什么呢?《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描述说:“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祀子高禖。”高诱注解说:“玄鸟燕也。春分而来,秋分而去。传曰玄鸟氏,司启者也。《周礼》:‘媒氏以仲春之月合男女于时也,奔则不禁,因祭其神于郊,谓之郊媒。’郊与高音近,故或言高禖。王者后妃以玄鸟至日祈继嗣于高禖。三牲具,其曰大牢。”这就是说,三月上巳日祭媒神以祈子嗣至少是春秋时期的国家大典之一。

高禖祈子是古人生命崇拜的一种表现。传说高辛之世,玄鸟遗卵,简狄吞之而生契,后代帝王立高辛为媒神,称为高禖,高禖神掌管婚姻生育。一说因古时祭祀高媒大多是在郊外,所以又称郊媒。上巳日的这一求子之俗一直流传。还产生一种“曲水浮素卵”的风俗。潘尼《三日洛水作诗》提到“素卵随流归”。晋以后,三月三浮蛋乞子的习俗又逐渐变异成了“曲水浮绛枣”的形式。

(三)、上巳节的演变及潞水地区的上巳节

三月初三上巳节又是一个已经被人遗忘的节日。这是由历史性的原因造成的,概括地说,主要原因有三个:

1、几个临近节日合并的结果

  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在时间上非常接近:上巳节是三月初三,清明节一般在冬至后的一百五十五天左右,相当于西方日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寒食在清明前三天,两者的日期都在农历的三月上旬。这样的巧合使得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在历史的整合中逐渐被合并到清明中去,而只保留了部分习俗残余。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游春踏青原来是上巳节的主要节俗之一,后来成了清明的一个主要节俗。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唐中宗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带之可免虿毒。”《唐书·李适传》也有“细柳圈辟病”的记载。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清明》中说:“至清明戴柳青,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水之隅,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这就是说,出现于唐代的清明“插柳、戴柳圈”习俗,也源自上巳。

  2、宗教心理淡化的结果

  上巳节的节俗之二是祓禊。简单地说就是在固定的时间(三月初三)、在固定的地点(河边)沐浴以修洁净身,除去病气。当然,这里所说的沐浴以修洁净身只能是淋浴,或者象征性的沐浴形式,大概与今天傣族的泼水节形式相似。祓禊沐浴对古人来说是是一种特定的宗教仪式,但后来沐浴成了人们主要的生活习惯之一,它的宗教意义也就随之逐渐淡去:沐浴的固定时间和场合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样的话,祓禊之俗至少在唐代就开始式微了。

  3、历史变迁的结果

  一是社会风尚变化的结果。上巳节的节俗之三是流觞。参与者在游戏的同时,还要衔殇赋诗,要求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特定的内容和要求使其只能局限于文人墨客、金玉人家这样狭小的圈子。就文学发展的轨迹来看,至少从明朝开始,诗辞歌赋的地位下降了,与此相关的曲水流觞游戏也就因此降温冷却,慢慢淡出了。还有一点,礼教制度的强化是女子受到的束缚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这样一来,一度是三月初三上巳节主体人群的女性就被局限在深闺内院。主体人群的异位也使得节日的风习日渐淡化了。二是朝代兴亡更替的结果。以唐朝和元朝为例。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运逐渐衰减,一代天朝从此繁华散尽,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宴游欢乐心思的自然颓减。三月初三上巳节的曲水流觞、欢会游春习俗自然要受其影响了。宋代,上巳节俗虽然多见于史籍,但是,似乎只是为部分闲适的贵族女子所好。这是由此而来的变化在史籍中的反映。元代,几乎很少看见有关上巳节风习的记载。这就不能说与元代统治者的游牧文化及其统治方式没有关系了。

  但是,作为一个曾经有过的节日,它遗留下了与其相关的东西,这就是部分节日习俗的残留:

吃地菜煮鸡蛋包括汉族在内的许多民族还保留三月初三过节的习俗。但是,节日的内容、过节的方式都各不相同,其文化意义和民俗内涵也个不相同。一句话:节日虽在,风貌不存。就汉族来说,过三月初三上巳节保留下来的风俗,可能仅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或者说是其最为普遍的习俗。其目的是消病去灾。这一点,我将在后文联系潞水地区的习俗来具体谈一谈。

戴荠菜花、挑荠菜《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录》说:“荠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南京有民谣说:“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这一天,南京人都习惯用荠菜花来煮鸡蛋,祈福去病去灾。

戴荠菜花、挑荠菜与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一样,应该是祓禊驱灾的遗留。

听蛙鸣清顾禄《清嘉录·三月田鸡报》:三月三日,农民“听蛙声于午前后,以卜丰稔,谓之田鸡报。”

抢童子在四川温江地区的武阳一带,三月初三,人们在城隍庙台子坝在做过法事后,将祭过神的木雕童子从台上丢下来,围观的青壮年顿时如海水般翻腾,激烈争抢。抢着后,晚间备齐鼓吹之具,由一男童抱着木雕童子,骑马送与事先约定的有钱而无子的人家,主人办酒席以作酬答。这应该是高禖祈子的遗留。

“三月三,要吃腥”这是潞水地区的谚语。其中的“腥”字,读音如xian-ng”,与“三”字押韵。“腥”指的是带腥味的动物性食物、食品,如:鱼及其加工产品,这里特指用荠菜煮制的鸡蛋。荠菜,潞水方言旧称梭菜,今称为野菠菜。旧时民谚云三月初三“吃了梭菜煮籽,雷公老爷打不死。”籽,在潞水方言中指的是鸡蛋。其它地方还有“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谚语,反映的节俗与此一致。

平日里会经常听到一些有趣或者让我沉思的故事,其中一个白狐的故事,是在一起前往山东高青县的旅途中听得的,那是一次有趣的出行,这个故事也是一个让我回味很久的故事。

01

道讲承负,佛说因果。

虽然,道、佛、萨满等等宗教系统对于转世与轮回观的看法不同,但在这个相通的法则下,人、鬼、妖似乎都不断在欲念与天道间进行选择。

传说,一些修行极高的存在,已经洞悉了天道深远,却最终依然违背天道选择了某种欲念。

或许,王阳明给出的答案更接近法则的真相——人欲即天理。但其实王阳明在给出了这个答案后,似乎在用一生在对这句话进行“精准化”的解读:在克制后的人欲才是天理,或者说建立在良心之上的人欲才是天理,欲念有度,天道深远。

闲话少叙,我们说说那个白狐的故事。

02

我听到这个故事,是在火车上。

对面的大爷是一个古朴的人,言谈中能判断他似乎是一养育猪仔以及种植瓜果为生的人。

我们山南海北地聊了起来,然后讲到了玄玄的话题,我笑着问他:“大爷,你信命么?”

他几乎没有犹豫,斩钉截铁地说:我信。

未等我接话,他说,你知道我家田里有一个非常古老的雕像,现在已经残破不堪甚至分辨不出到底是什么,但关于这个雕像老一些的人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最早这块地方有一座娘娘庙,这雕像是当时娘娘庙的物件之一,后来庙被毁了,只剩下这雕像。

我一听娘娘庙便来了兴趣。在北方,一般娘娘庙主要有三类:供奉女娲娘娘的庙。供奉某些有德行、行大善的妇女的庙。以及供奉动物仙的庙。

我便问他那是什么娘娘庙?

他说,传说中是狐仙娘娘庙,有一只白狐,与这个村子有7世的恩怨。

03

或许是元朝,或许是明朝,对于白狐第一世,只能推测,而没有精准地判断。

村子里一个大户要给儿子娶亲,向村子里一个猎户订了20张狐皮,要做一些衣物。到了约定取货的日子,大户带着自己的小女儿去了猎人家,结果猎人遗憾地说这次只弄到19张狐皮,并指了指一个筐——筐里还有一只还未睁眼的小白狐。

大户的小女儿见到小白狐非常喜欢,大户一见女儿高兴,便把那只小白狐也买了下来给小女儿当宠物。

于是这只白狐从幼年开始,便生活在人类的世界里。它甚至是吃着人类的食物长大的,小女儿吃什么它便吃什么,小女儿喝什么它便喝什么。

到了这只白狐四五岁时,它脑海中有一个模模糊糊却根深蒂固的印象——自己是人。因为它完全没见过别的狐狸,甚至没见过别的动物,每天都是在小女儿的房子里玩耍,或者在小女儿的别院里跑跑跳跳。

换言之,在它的生命中,它只见过一种生物——人,只接触过一种社会——人类社会。

它见过鸟儿,但它认为自己跟鸟儿是不同的,因为自己和自己的主人一样,是人类。它能听懂人类的语言,能判断人类面部表情中的喜恶信息。

在它活到第7年时,它的主人那个小女儿也长到了15岁——出嫁的年纪。可这时,大户家里因为意外,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困境。家里值钱的东西包括田地都已经抵押出去了。

为了给女儿凑嫁妆,大户故意让小女儿出去玩一天,然后叫来了猎人。

这时的白狐已经是一只美丽的成年白狐,大户让猎人来射杀白狐并取下它的皮。

当猎人走近白狐时,它完全没有感觉到任何危机,它以为只是一个跟往常一样,来到大户家里做客的人类而已。

但是它被杀了,被猎人杀死、取下了皮,直到断气的一瞬间,白狐的眼睛都是睁着的,它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它甚至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

这种不解、疑惑逐渐变为怨念,白狐的灵成为了怨灵。它开始飘荡,它并不想去报复什么,而是陷入深深的思考:到底发生了什么?

04

在一个夜晚,飘荡在外的白狐灵忽然明白了什么。在飘荡的这些日子,它见到了猫狗猪牛,见到了别的狐狸,见到了人类捕杀动物的场景,它觉得自己的怨念可能是不对的,因为自己到底是动物,不是人,何况大户家养育了自己。

它于是安心进入了转世流程,但它千方百计地投胎回了这个村子。

让它感觉幸运的,是它投胎到了那个破落的大户家中——大户的小女儿嫁给了一个倒插门女婿,聘礼就是上一世白狐的那张值钱的皮子。

白狐的第二世成为了小女儿和自己丈夫的第一个孩子,一个可爱的女儿。

这一世的白狐觉得自己一定可以过上幸福的一生了。虽然家中已经不很富裕,但它依然被很好地抚养大,直到3岁。

村子里有一个瘸腿的恶汉,一直贪恋大户小女儿的美色,当大户家是豪强时,他只能心中遐想,但自从大户落败后,他便开始变遐想为行动。

在倒插门女婿一次外出不在时,这个恶汉抓住机会,冲进大户家里,将小女儿“欺凌”了。不甘屈辱的小女儿,当晚跳井自杀。坏运气并没有终止,回来后的女婿受不了这样的刺激变得浑浑噩噩,而在两年后一次瘟疫中,女婿和白狐转世的女孩都病死了。

这又让白狐陷入深深的思考,它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已经是人了,还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尤其是,它惊讶地发现那个恶汉非但没有被惩罚,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被镇子上的权贵赏识收为了爪牙,在村子里横行霸道。

白狐开始了第三次投胎,它再次选择回到这个村子,它成为了那个恶汉的儿子。这是它想要的结果,它认为自己原本幸福的生活都被这个恶汉破坏了,它要报复。

在20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白狐,在酒后失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那个恶汉。而弑父的白狐,被抓到镇子上凌迟处死。

在一刀刀凌迟中,白狐心中又萌生一个疑惑,自己只是报仇,为什么杀死一个恶人还要让自己受到这样严酷的惩罚?

它心有不甘,但想了想,它似乎明白了,它觉得可能自己不应该再次与大户家发生任何联系。再次转世,它继续回到了这个村子,它成为与大户家毫无关系,与恶汉后人也毫无关系的一个家庭的孩子,一个女孩。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教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同,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上,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现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11、道教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认识,认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天地生成之后阴、阳二气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生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于“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肉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智慧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认识生命本质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惫,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须的能量与信息(灵性、智慧)。以此,以提升灵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类战争、冲突不仅发生在同一宗教与文明之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对永恒“大道”真理认识及实践的局限性与悲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认识及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真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仰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炼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为存在——依据“阴阳互根、对应并存”原则,人的灵感反映来源于神,有什么样人就有什么样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现为同一生命本体的“阴”、“阳”形态。由于“阴”、“阳”形态不同,人、神以“灵魂感应”、简称“灵感”沟通。“灵感”来自于个体的人的灵魂反映,与个体的人“道行”——真实反映“道”的能力有关,仅代表个体的人的认识。以此,神既是客观独立存在,又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独立又统一,辩证表现为神支配人,人体现神。而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与智慧——在世界范围,神不是永恒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与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渊源,或有一定血统渊源。同时反映出,人类文明复杂历程代表神界复杂历程——神界与人间大致对应。也就是说,人、神虽然“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从。

14、在世界范围内,一定意义可以说,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诞生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就没有传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仅有中国“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或道教神学具有思想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统一,反映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认识,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线的文明。因此,中华民族无论将盘古做为“中华根祖”景仰,还是做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无边,智慧无上”史实依据,使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自责、自励,屹立世界东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思想,称谓“道德文明”——不仅以“道”的真理认识直接转化为科技与文化艺术生产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实践直接决定社会和谐与进步发展,谋取实现人类生存身心自由,树立人类文明典范。

15、客观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类如何诞生及确切诞生时期,今人难以考证。也就是说,没有充足理由断定人类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万物之灵。但是,可以断定,人类是自然界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后优胜劣汰——“合道则生,背道则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万物,并选择遵从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说,只有人类诞生之后,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类违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则和方法取代人类主宰地球,人类或者不能够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选择。

16、依据能量不灭定律,如果人类不能够存活地球,则灵魂必然向其他时空转化。如何转化?能量及智慧低者,转化地球,为其他生命(邪灵动物)所主宰。绝非虚言,现实生活“邪灵”附体祸害人类事例——各类精神病、顽固绝症、流行疫病等比比皆是。只不过人类主宰地球,这种事例还相对属少数。另如人类历史上暴政者,除自身邪淫外,受“邪灵”支配造成人类大范围劫难。只有提升灵魂(元气)能量和智慧,向地球以外适宜生存的时空转移才是出路。以此,人类有生必然有灭,没有绝对永恒,人类生存唯一重要意义在于立足世俗需求实现灵魂升华,相对实现身心自由。

17、本质而言,人类劫难唯一归结为心灵(灵魂)劫难,元气耗散,不知亦不能回归,坠入“邪气”侵袭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正神拯救与自我修炼不能免除。所以,人类虔诚信仰天帝(及神界)价值和意义在于人类以“心灵回归——清静”方式获取造化人、神共同的本原——元气(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须的能量及智慧。接下来,人类又持续以“阴阳平衡”为特征的元气相对持久维持心灵清静,提升道德素养。所谓“人不远道,道不远人”,以实现“我生存,众生亦生存;我自由,众生亦自由”,而实现人类生存(和谐秩序)良性循环。以此,体现出(宗教)信仰与(元气)修炼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天帝教化,启发智慧,清静自然,节制欲望,化解仇恨,宽恕博爱……

18、关于正、邪——天道循环,宇内没有绝对存在——“正、邪”只是概念上的划分和相对存在,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象征生命或者事物生长、化育及衰败、消亡自然规律的内在因素及表象存在,并且相互转化,对生命存在或事物运转发挥相互依存重要作用——现代科学证明有“正、反”物质同时存在。对生命体而言,正、邪有内外之分。并由于生命存在“有诞生必然有消亡”自然固有规律,邪气通常不同程度胜过正气,以邪气占主导,所谓“十人九邪”。这是任何生命包括人、神不可完全扭转的。只有发挥人、神做为主观能动性,修养补充先天元气,才有可能相对改观——人、神元气充足,代表其“道行”或者说“功力”高深,也就是说元气造化万物、所固有阴阳平衡“清静”的能量和灵性相对较大,大于人体内邪(气)与外邪(气)总和的能量及灵性,而使正气暂时胜过邪气,即正气上升,邪气下降,使生命体身心相对逍遥自由。以此,即便是神、更何况人唯有修持元气、超越“正、邪”才能相对持久实现身心自由,而摆脱或延缓正(神)转变为邪(魔)的生死轮回。

19、宗教对人类生存发挥重要积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由于人性弊端)人类在宗教信仰过程中始终不可避免存在“不求真而信,不务实而信,不全面而信”——“迷信”及宗教异化变质问题。也就是说,迷信及异化不是宗教本质,而是宗教产生、传播、信仰过程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有正信必然有迷信,有正统必然有异化,宗教必然存在某些不完善以及败坏声誉的诸多事例,或使宗教脱离“教化”内涵实质,仅存“教会”外在形式,产生“伪宗教”或不完善宗教,或严重发展到宗教对立面,产生所谓“邪教”——具有“精神鸦片”——欺骗性及伪科学性特征,极大伤害人类信仰情感及需求。以此,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宗教本身的两大派系或者说两大属性:“正教”与“邪教”,中国神话作品《封神演义》所谓“阐教”与“截教”——其不是某一宗教称谓,而是宗教本身“正、邪”两大属性的相对概念,核心问题在于是否遵从大道真理。

20、宗教代表不同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世界宗教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信仰(宇宙)至尊的割裂认识与专制独断——“唯我信仰才是真神,唯我信仰才是最高”。同时,正是由于交流传播过程中“反客为主”的状况激化与挑起宗教冲突。

21、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只代表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都不能独立解决世界问题。世界宗教和谐共处在于遵从道德文明: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体现出人类为同一“大道”所生、世界宗教和谐共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2、世界宗教“阐教”派系需要交流合作,条件成熟时召开“弘扬大道精神,树立宗教正信,共谋人类福祉”世界宗教大会,承担世界宗教和谐共处主导责任。

23、宗教信仰者以信仰与修炼的统一,人神沟通,道炁相融,追求自由而无时无刻不自由,消除愚昧而无时无刻不愚昧——永远是“道”的谦卑信仰、修炼者。

05

这是它第四世,它决定好好生活,认真地过属于自己的人生。它正常地长大、成人,出落成了全村最美的女人。

从15岁开始,来求亲的人便络绎不绝,有村子里实诚的年轻小伙,也有镇子上温文尔雅的贵家公子。但是她都不喜欢这些追逐自己的人,她爱上了村子里一个孤独无依的男子,一个以采药为生的人。

但是那个男子竟然不喜欢她,不喜欢她这个方圆几百里闻名的美人。她疯狂地喜欢这个男子,会痴痴地坐在山脚下的石头上,等着那个男子采药下山,会做好食物送到那个男子窗户下。

直到某一个下午,她看到那个男子激烈地与村子里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孩热吻,她震惊了,她非常痛苦,她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巨大的刺激,让她无法承受,她选择了极端的方法——从男子平日采药的山头跳落。

又一次成为了孤魂野鬼,白狐又开始思考,为什么自己在一个温馨的家庭、有着美丽的外貌,却依然如此痛苦?

想了很久,它忽然明白了什么,它觉得这一世让自己痛苦的是爱情,只要不再爱了便不会如此痛苦。

偶然的机遇,她又得到了一次转世为人的机会。

这是她第五世,她又回到了这个村子,成为了村子里一个普通人家的儿子。他的这一世的生活非常平静,也没有在爱情上有任何劫难。起码直到他40岁前,他的生活非常安泰。他努力地工作、安稳地打拼属于自己的生活。但在他40岁时,自己的孩子竟然得了重病,仅仅靠种地为生的他完全无法支付汤药和补品钱,他痛苦地看着自己的孩子病死。而另一件厄运也来到,村子里有钱的人家通过贿赂方法,把他仅有的两亩地纳入了自家,在丧子后他又变的一无所有。

两年后,他病死在家中,一个人孤独无比地死去了。

它再次思考,为什么这一世依然如此痛苦呢?

06

这次它想了很久,忽然它明白了,因为自己穷,因为没有财富,于是它在心中许下一个心愿:一定要去一个富有的家庭,没有爱情的劫难,不遇到恶人,从上一世的恩怨中跳出来。

它再次转世,当它醒来时,它惊讶地发现,自己又是一只白狐,一只刚刚出生的白狐,它被一个大户家的小女儿收养为宠物。

它开始有些担心了,它担心第一世的剧情又要上演,但幸运的是,这一切并没有发生。它平静地做着那个女孩的宠物,陪着女孩长大、陪着女孩出嫁,总有很好的食物吃,也没有遇到任何不好的事情。

在活到14岁时,白狐的阳寿尽了,它平静地死去。

但它依然开始思考,因为它觉得似乎自己依然心有不甘,虽然这一世过的非常愉快,可是遗憾的是,自己是狐狸,却不是人……

它陷入了漫长的思考,为什么就不能有一世完美的生活呢?一世完美的人的生活呢?它没有急于转世投胎,而是开始观察起村子里的人,它观察了很久,它逐渐发现,张三家很有钱但张三的小儿子天生患有绝症,李四家日子很温馨虽不富裕但衣食无忧,可是李四一直深爱着村里的一个姑娘一生无法自拔,赵五一直活得逍遥自在可是他无妻无子总在夜晚一个人孤独地叹气,王六家总是意外地丢东西,宋七家总是发生口角,钱八家的人遗传皮肤病总是浑身痒痒虽然他们家日子过的不错……

不知道这样观察了多久,白狐终于明白,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生,那是虚妄的幻想。

它再次走上转世的道路,而它这一次没有任何欲念,决定顺其自然,听从上天的安排。

它成为了村子不远处一片山中的一只白狐,得到了珍贵的修炼的机缘,它成为了灵狐,最终成为了超脱生死轮回界限的一只狐仙。

07

而当它获得正果后,它并没有离开村子,它成为了这个村子的守护灵,保护这个村子不受侵害,保护村民尽可能有安康的生活……

它并非由多么喜爱这个村子,而是它明白一个道理,其实就算去了别的地方,也依然会看到同样的事情、同样的人,与其如此,不如顺其自然。

这个故事,大爷从德州站一直给我讲到淄博站,他说村子里一直流传的说法,就是那位狐仙娘娘曾多次转世为村中的人,最终走上了修行的道路。

其实我当时听完这个故事,有一些奇怪的感觉,因为这不是一个有很离奇情节的故事,但却让我思考了很多。

在回京后,我有时候会想,可能这个大爷并不是养猪仔的农民,可能也不是山东人,甚至可能不是人。或许只是某种存在,希望跑过来给我分享一个故事,让我也从繁杂的事情中,看到某一种清静自在。

??把它蒸熟,每天吃一点,缓解咳嗽,??国家正式宣布:9年义务教育大变动!??中国第一大美女,太漂亮啦~世界公认!??这才是十二生肖排序的真实原因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pp/133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