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老北京冬天里的那口儿胭脂琉璃

原文

fionarobin载于中读App

冬日养生注重进补,是中国人的传统。营养暖热的饮食给身体以犒赏,给心灵以熨贴。口腹之欲被大大满足之后,容易生出倦怠困顿。此时若有一种食物能达到至味清欢的境界,便倾倒众生;若再兼具养生功效,堪称人间佳品;若还承载着快乐与乡愁,则由舌尖直抵心尖,触动心澜了。

能做到前两点的食物并不难寻,但能做到全部三点的,在我心中非北京传统小吃炒红果莫属。

它入口酸甜,清凉沁脾,是饭后甜点和小吃的绝佳之选,且开胃生津,化食消积,提神醒脑,兼具食疗作用。又因食材朴实,做法简单,是北京喜闻乐见的家常小食。秋冬之际,茶余饭后,取少许一碗,冰镇尤佳,点缀些干桂花。食之忘忧,如徜徉于雪夜,清凉、宁静、通透。

它总能让我心生欢喜,孩童般的喜悦。也许是甜味的缘故,但与西式甜点的甜腻不同,甜蜜中还回荡着爽冽的酸,在舌尖辗转,略带挑逗和变换,曲折宛转,余味回甘。经过烹制,山楂缺乏水分的沙绵质地被彻底重塑,脱胎换骨。汁甘四溢的口感,仿佛新鲜饱满的水果刚从枝头摘下。桂花幽香浮动,似隐若现,更著飘逸和洒脱之趣。而低温的妙处在于入静,当凉意顺咽喉滑下,周身一紧,意念汇拢于斯,万籁都寂,但余一个我,忘情游弋在这赏味之境。

时至今时,晚饭后妈妈的一句提醒:今天做了炒红果,在冰箱里,仍能唤起我最单纯的快乐,吃的时候别忘了撒点桂花……,叨念中满是温柔。籍由着一道甜品,牵住了子女的脚步。

旧时的北京,冬季天寒地冻,难觅新鲜水果。山楂因较易储存,是为数不多的百姓果品之一。于是,以山楂为食材的各种吃食便应运而生。一碗炒红果,藏着京城的岁月味道,凝结着老北京几代人寒冬里的世俗喜乐。

相传,清朝末年,刘记炒红果凭借着地道的口味和精湛的技法,白手起家,在昔日商贩云集的东安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生意日渐红火,声名竟传至皇宫,后传承数代,广受赞誉。如今刘记后人虽不再以炒红果为主业,却不曾忘却祖辈的训诫和秘传技法。

刘记后人曾提及一段逸闻,耐人寻味。宣统年间,刘记当家人曾用银两买通太监,被藏在溥仪书房的屏风后偷偷看了一回末代皇帝,回家后告诉小孙子,所谓的真龙天子不过也是个小孩儿而已。慨叹间上演了颇富戏剧性的历史桥段。皇权富贵终是黄粱一梦,几百年的光景,而味道的记忆却能存世久远,像文化一般蔓延,生生不息。反过来说,文化又何尝不是精神领域的一种味道呢?

炒红果,是老北京的叫法,所谓炒其实是煮。深秋初冬之际,山楂大量上市。将它们逐个洗净,切开去籽去柄后待用。取一砂锅,注入清水,水开后放入山楂和冰糖。大火煮沸后转文火慢炖,炖至酥软即可。凉后,放入冰箱,随吃随盛。亦可随心变幻做法,如汤水型、蜜饯型、果冻型等多种样式。既可入寻常巷户,也可登酒席宴会。

除了味道美好,明艳的色泽也让食客的视觉迅速沦陷。在炖煮中,山楂皮中的红色浸入汤水,炼成醉人的红,妩媚动人。芳踪谁曾识?大约只在诗词中有过惊鸿一面: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亦或紫腻红娇扶不起,好是未开时候。半怯春寒,半宜晴色,养得胭脂透。唤作胭脂红,甚至相宜。不掺半点色素,纯天然食材便能演绎出绝美的颜色,在添加剂泛滥的当下,像遁世的一方桃源。

山楂中富含果胶,只有在加热过程中才慢慢溶出。你会发现汤越熬越粘稠,如蜜里调油般丰厚,油滑,显露出琉璃般的透明质感。舀一勺入口,不要着急拭去嘴唇上沾染的稠汁,揽镜自照,好一片丹唇欲滴。这廉价小吃无意中就满足了女生爱美的小心思。在如今花样繁多的唇彩中,也有能达到同样效果的。名字让我很是认同:果冻唇蜜。没错,正是这个感觉。

脑中总构想着一幅画面:在冬季晚间,取一镂花水晶碗,舀入冰镇的炒红果,撒些许干桂花;观,胭脂琉璃;闻,暗香浮动;啜,清冽琼浆;品,绵软多汁;心满意足间不忘舔舔无意中涂抹的果冻唇蜜;而妈妈一直坐在桌边,看着我……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pp/154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