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古人如何为生活着色
全
篇
高
能
老萨最近在追一档由意外艺术出品的脱口秀节目,叫《艺术很难吗》,看的是如痴如醉爱不释手,为何这档节目这样吸引老萨呢?原因很简单,这档节目不仅讲述中外大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而且微观到这些人物和作品中不为人知的一面。对于这些“玩物丧志”的东西老萨向来是趋之若鹜,所以今天也就效仿意公子,来写一写我大天朝文学艺术宝库里一朵久开不败的仙葩——宋词。
曾翻阅过王国维老先生著述的《人间词话》,说实在的,因为老萨才疏学浅且对美的感知力欠缺,所以这部佳作并没能认真读完,但是王老先生对人生三境界的顿悟却是能够背诵的滚瓜烂熟。
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境界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境界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述此三等境界之高深、内涵之无穷,让老萨我是读了一遍又一遍方能领悟一点皮毛。我们今天品味宋词,从中能采撷的“花蜜”不仅有作者的喜怒哀乐,也有他们对人生的反省和思考,更有对生活中美的感触和描状。而老萨想到的,首先是宋词中那些对色彩的描述和通过色彩作者所勾勒出来的意境。
宋词这东西很有意思,首先我们得从它最初的面貌来讲一讲这朵“仙葩”的前世今生。宋词最早叫曲子词,诞生于五代,成熟滥觞于北宋。往前其实更早的可以追溯到唐朝,比如白居易的“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但真正意义上的曲子词是从五代时期发展起来。那时候的曲子词出身低微,就像当年的马云爸爸一样,去某企业推广电子商务时候被嗤之以鼻翻以白眼。原因是那时候的曲子词大部分由宫廷里的伶官和市井里的歌伎所做,在显贵眼里这等词作当然是登不了大雅之堂。
曲子词最终得以翻身当家且红透半边天的际遇是始于南唐皇帝李煜,这个皇帝不得了,就如同后来的宋徽宗赵佶一样,本应是可以靠祖宗打下的江山吃饭的少年,却偏偏要出来靠文采吃饭。李煜作为皇帝,对词的热爱如火如荼,自己不仅听而且还要自己写,写完了让伶官和宫娥弹唱以供消遣。但也正是因为他的推动,才使得曲子词从之前被人不屑到万众追捧,实现了;连文人士大夫相继以写词为乐趣的伟大逆袭,从而在根本上提高了宋词的产量和质量。这里就不多说宋词的发展史了,因为自此之后,有柳永柳三变,有欧阳修有晏殊还有我大苏神,也包括后来的秦观、辛弃疾和李清照等文人墨客都为宋词的发展做了巨大贡献,虽然老萨本人并不喜欢李清照。
这洋洋洒洒上千年的文化遗产中,我本人是无法全部读完来作以解析的,所以今天就挑几篇“色彩鲜明”的词来跟大家分享。
壹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篇词是词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记得高中时候老萨写过一篇学生作文曾引用过这篇词,后来被老师教育说这篇词的意境用在文中不合适让我很是懊恼,先不管这些。我们今天来看的是作者写词时候用了那些牛逼的意象,通过这些意象如何去勾画了词中的色彩。来看上阙,这明显是讲春愁和闺怨的嘛,透过阁楼上的小轩窗我们能清楚看到那些个江南女子的期盼和愁容。这篇词上阙中没有明显的色彩意象,但是通过春愁这俩字,我们读出了生机盎然,通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我们又读出了绿水波动和丝绢飞舞,这就是古人厉害的地方,几个词几句话就能勾勒出一幅美景,站在船头,感受风又飘飘,雨又潇潇的浪漫。
下阙开头也没有用直接的色彩意象而是用到了一个问话:“何日归家洗客袍”,这一句直戳那些女子的心扉,你到底回不回来?是不是把自己不当家人而当客人喇?满满的嗔怨满满的愁思。接下来作者用听觉和嗅觉写了这样一个季节里这些女孩们等待良人归来的一个环境,其实老萨觉得,本篇词作最点睛的地方要数最后两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两句不得了,在这种闺怨词里,通过对色彩的描写衬托出这些女孩在岁月中静静等待的不易,水木年华唱过“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女人的美就像枝头盛开的花,虽美却不常在。一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用鲜明的色彩冲击渲染了这个季节里飘荡着的愁晕,那是种捉摸不了的淡淡哀愁和不常在的青春,如这些女孩唇边的胭脂一样,也会随萧萧春雨被悄悄的抹去。
贰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朋友说老萨对苏神的推崇已经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今天我就坦言,老苏是目前我遇到的活着的和已故的明星中最让我崇拜的,没有之一。为何苏神有如此大的魅力呢,这就要从先前读的一本书说起了,是林语堂老先生的《苏东坡传》,这本书可能是我唯一完整读完且读了很多遍的一本人物传记。书中讲述了老苏的生平,老苏的幼年,老苏长大后的成就以及老苏遇到的迫害,从而最后又是为何会变成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老苏的经过。今天我选了这首词并不是唯一,只是这首词在豪放派当中比较有代表性。
《蝶恋花》是宋词中比较常见的一个词牌名,我曾读过好多比这首还要牛逼的词,比如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就堪称一流佳作。但我今天选这篇没有别的意思,就是个人喜欢个人任性。美学大师蒋勋在《蒋勋说宋词》中着重讲过本篇,不过他讲的是词的意境,我写的却是词中的色彩。这阕词开篇就有很明显的色彩意象,“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这是农历四月的样子吧,春意阑珊百花凋残,青色的杏子挂在枝头随风摆动。我很喜欢这样的意象,从一句话里就能读出来今天的老苏同志应该心情惬意,“有一本书告诉我,四月的下午不要错过。”老苏走着赏着春景。虽然落花残败但我还有即将成熟的杏子嘛。一个红一个青,勾尽了春意将尽夏至未至的情怀。抬头看着燕子从天空翩然飞过,低头又是一沟流动的悠悠绿水,老苏的心情大好。这几种春天才能看到的意象让久在官场却久已厌倦官场的苏神两眼放光,虽然春花凋零,但我还有青杏有燕子有流动的绿水。所以后一句老苏安抚自己说“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一个善于开导自己的人,是一个不会拘泥于小小的损失就暗自伤神的苏轼。
下阙开始老苏就走到了村里,开始沿着别家围墙外的小道独自散步。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过那种经历,春天走在一些巷子里,某些有情怀的人家家里种的一些树开花之后远远望去的那种惊艳和惬意,我曾看到过美艳的红杏从墙头探出,看到过芬芳的蔷薇爬的满墙满架都是的景色,真的很美。老苏今天运气好,不仅看到了这样的美景,竟有幸听到了墙里面有姑娘荡秋千玩耍发出的银铃般的笑声。生活的美处处都有,关键看你能不能抓住那一个感动你的瞬间。
苏神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一篇词,勾尽了春光明媚也勾尽了人生的命途多舛。我听过有名的词人写过一句话“习惯无常,才会庆幸”。春光即使再美好,也会终将逝去,不要因为这些而苦恼,因为你还要迎接更美好更绚烂的盛夏。
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老萨一直不太喜欢李清照是因为她曾经说过苏神的坏话,像所有脑残粉一样我也是立即跳将起来开始黑李清照。当然这是玩笑话,试想宋词里缺少了李清照这样一位才女,那宋词的光彩得暗淡多少呢。
今天选的这篇《一剪梅》算是大家都耳熟能详默背于心吧。意象很美,开篇就是一句“红藕香残玉簟秋”,这一句很厉害,她不像其他词人一样写夏意阑珊的时候那般捉急,一个”红藕香残“就立即把人带入了一个满池绿色荷叶但不见粉色荷花的意境。这个意境的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全词的感情基点,没错,这是一篇婉约派的代表作,李清照在做这篇词的时候北宋尚未灭亡,她还和赵明诚能够过着比较安稳的生活,所以不会像李煜在亡国之后写的那些词一般感情沉重。这篇词上阙她还是比较惬意的乘舟游玩,大概是老赵同志因公不在,使得李才女内心惆怅,渴望丈夫从远方寄来一封锦书以解相思之苦。“红藕香残”几个字,可以直接到映射出身穿罗裳独立兰舟之上的李清照,虽有胭脂粉黛的妆点,但却掩饰不住面上的愁容。
下阙读来明显的是婉约派的典型思路,哀春哀夏哀秋哀冬哀四季哀人生。我自己并不太喜欢这种调调。但是从这个意象里我们却能读出女儿家家的小心思。她不求大富大贵不须征战沙场更不须初入仕途算计政治,她要做的也就是遵守妇道,像所有那个时代的万千女性一样在家等待自己的丈夫为自己的丈夫祈祷平安。
写了这么多,老萨也就是想告诉大家,其实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是很幸运的,我们无聊的时候可以约朋友吃饭逛街唱歌等等,不像古人只能吟诗作赋打发时间。但这等幸运其实也是我们悲哀的地方,我们握着手里的手机头也不抬,这一路匆匆的旅行可能错过了太多的美好。古人尚能在感受到生活之美的时候动笔镌刻出永恒的诗章,那我们自己在这样一个物质爆炸科技进步的时代岂不更应比古人善于发现美,记录美?
老萨自己平时下班在家不会抱着手机和电脑不放,相反我会去读一些比如《诗经》比如《苏东坡传》之类的书,或者听着音乐写写钢笔字写写毛笔字,虽然字丑但这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过程。正如焉支坊的宣传语一样:遇见生活的美。生活中美的地方比比皆是,只是需要我们慢下来用心去品味,用心去发现这些生活的色彩。
本篇略长,感谢您耐心读完。
想了解更多?那就赶紧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xg/13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