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黛珠钗中国古代女子的绝世红颜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自古以来,人类对美的追求便贯穿了文明的整个发展历程。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女性化妆的传统可追溯到遥远的三代时期。作为女性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如同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见证了时代的更迭与社会的变迁。

秦汉之际,妆容以质朴自然、清新脱俗为尚,映照出那个时代简约而不失风度的生活哲学;及至魏晋,妆容则转向了优雅飘逸,如同文人墨客笔下的诗篇,流露出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而当历史的篇章翻至盛唐,化妆艺术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以华丽丰满为特色,彰显了那个时代的繁荣与开放,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唐·张萱《捣练图》

回溯浩瀚的历史长河,在古代诗篇的细腻笔触间,我们仍能捕捉到古人那份慵懒中不失精致的妆容韵味。在“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温婉叙述里,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她们不为妆容所累、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更仿佛能触碰到那份随性的优雅与自在。而当诗句轻吟至“最恨落花时,妆成独披掩”,一股淡淡的哀愁与无尽的惆怅便悄然弥漫,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古人内心深处那份细腻的情感波动。

轻轻掀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如同推开一扇扇镶嵌着华丽妆容的窗棂,我们得以窥见那些遥远时代的灵魂世界。在那里,每一位女子都是一部未完待续的故事,她们的情感、梦想与经历,如同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通过这些妆容的细腻刻画,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古代美学的独特魅力,更能深入那些灵魂的深处,探寻她们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与情感波澜。

战国·长沙楚墓凤夔人物帛画(局部)

夏商周时,奴隶制为社会基石,民众编发成习,摒弃散乱。诸子百家倡“重德轻色”,推崇“自然为美,不饰雕琢”。这一时期,化妆史上标定为“素妆时代”,女性多崇尚自然,偶施薄粉,化妆少见,尽显本真之美。

秦代是红妆之始,“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打破了面妆色彩的桎梏,开启了后代妆容色彩化、造型各异的时尚风潮。

魏晋南北朝,女性妆容色彩斑斓,风格前卫。其中,“晓霞妆”(斜红)尤为风靡,源于曹丕宫妃薛夜来眼角血痕之美,后人以胭脂模仿,渐成风尚。同时,“额黄妆”亦引人注目,花木兰“对镜贴花黄”之句,便是对其生动写照,展现了别样妆容魅力。

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局部

盛唐之际,国家昌盛,经济空前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包容,女性对时尚潮流的追逐蔚然成风。据元代伊世珍《琅嬛记》援引《采兰杂志》所述,绝代佳人杨玉环的妆奁之中,汇聚了唇膏、眉黛、妆粉、胭脂及各式首饰华服,每一件皆非凡品,被赋予了神话般的尊称:唇膏誉为雁娘之膏,眉黛尊为天轶之黛,妆粉称为子占之粉,胭脂则是兴赘之脂,首饰被神化为妙好之饰,衣物更被赋予了厌多之名,寓意其无尽之美。

杨玉环的装扮,因此被世人誉为“神妆”,不仅彰显了唐朝女性化妆艺术的极致奢华与雍容典雅,更将中国古代化妆技艺推向了辉煌的巅峰,成为后世传颂不衰的佳话。

唐·周昉《调琴啜茗图》

唐代女性的妆容艺术,细腻繁复,通常遵循七大精致步骤:首为敷铅粉,以细腻白皙为基;继之抹胭脂,脸颊绯红添娇色;再涂额黄,额头点缀一抹明媚;画眉之时,更是技艺高超,眉形多达十数种,或婉约如远山,或英气似剑锋,各具风情;点口脂,朱唇轻启,诱人无限;画面靥,于面颊轻点酒窝,更添妩媚;终以贴花钿为饰,额间花钿轻舞,风华绝代。

此外,头饰之繁复亦不容小觑,梳子、钗、簪等琳琅满目,材质各异,造型别致,不仅用于固定发髻,更是妆点整体造型的点睛之笔,展现了唐代女性对美的极致追求与无限创意。

宋·钱选《招凉仕女图》

宋代女性妆容,崇尚清新、雅致与自然,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淡而有味的艺术境界。才女李清照,其生活情趣与妆容选择,便是这一风尚的生动诠释。在她的《丑奴儿》一词中,细腻描绘了一幅雨后夏夜,佳人轻妆的温馨画卷:“晚风细雨,涤荡暑热,余留清凉。一曲笙簧罢,转而对菱花镜,轻点淡妆……”此间,李清照不仅以琴音诉衷肠,更在夫妻情深意浓之时,保持了一抹“菱花淡妆”,那份淡雅,恰似她内心的纯净与高洁。

透过这一场景,宋代女性的妆容美学跃然纸上,与唐代之繁华奢丽形成鲜明对比。宋代女子更注重内在气质与自然之美的和谐统一,她们的妆容如同水墨画中的留白,给人以无限遐想,展现了清丽脱俗、温婉含蓄的独特韵味。李清照的“淡淡妆”,正是这一时代女性追求自然、崇尚简约之美的缩影。

清·佚名《雍正妃行乐图》之一

元明清三朝更迭,女性妆容悄然蜕变,趋向清淡与朴素之美。回溯华夏千年的妆饰史,唐代虽以奢华绮丽之妆风靡于世,却如流星划过夜空,终归短暂。而真正贯穿并主导中国女性化妆艺术的,乃是那“薄妆”、“素妆”与“淡妆”,它们如同细水长流,静静诉说着女性对自然之美的无尽向往。

这些妆容,以简约之笔勾勒女性温婉轮廓,薄施朱粉于面颊,轻描淡写双眉于额前,不仅彰显了女性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与尊重,更透露出一种内敛而不失风韵的含蓄之美。它们是中国女性智慧与美学的结晶,是历史长河中一抹不可多得的清新风景。

在古人浩瀚的诗词海洋中,经常用“桃花”形容美丽的女子,崔护有诗云“人面桃花相映红”,表达自己对心仪女子的思念。《诗经·周南·桃夭》篇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用桃花来形容待嫁的姑娘。

桃花是红色的,而“红色”是人类最早认识的色彩之一。古人妆容样式中便有“桃花妆”一说,其中用到的最主要化妆品便是胭脂。《妆台论》中记载,“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

唐代仕女陶俑

胭脂传说始于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中,它作为异域珍宝被带回中原,至三国时期,已悄然在中原女子间绽放光彩,成为妆奁中的一抹亮色。唐代时,胭脂更是频繁现身于诗词歌赋之中,仕女图中那些面若桃花、唇似朱丹的佳人形象,无不见证着胭脂的盛行。自宋元明清以降,胭脂更是成为女性妆台上不可或缺的红色浪漫,点缀着每一个追求美丽的瞬间。

在古代,点唇之物亦称胭脂,《楚辞》中的“粉白黛黑,唇施芳泽”便是对古时女子以芬芳颜料美化双唇的生动描绘。时至唐代,制作胭脂的原料之丰富,竟达二三十种之多,足见其工艺之精湛。《红楼梦》中宝玉对“胭脂”的偏爱,实则是对当时口红文化的趣味诠释。而今,口红作为化妆品界的璀璨明星,其多样化的发展不仅映射出时代的审美变迁,更深刻体现了人们对健康与美丽的不懈追求。

为了盛放胭脂,一种专门的盛具也应运而生——胭脂盒,这一古代女性闺阁中的私密伴侣,不仅是盛放胭脂、香粉的雅致容器,更在多情才子的笔下,化身为传递情意的定情信物。胭脂盒多为瓷质,带盖,盖与盒体之间以子母口相扣。此类盖盒自隋唐至金元,跨越数百年时光,烧造窑口众多,装饰手法与样式亦是百花齐放,共同编织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古代女性生活画卷。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晋代大画家顾恺之《女史箴图》中有一个女子临镜梳妆的画面,近旁地上摊着敞口的汉式银扣梳妆奁,隐约可见奁内盛有脂粉梳篦小盒。从这幅梳妆风情图中可以看到古代女子常用的梳妆用具。

古代女子梳具主要有用于照容梳妆的铜镜,和梳理头发的梳篦刷之类,这些用具一般都置于梳妆奁中。在14世纪意大利人发明的玻璃镜传入我国之前,古人多使用铜镜照面饰容。

颜如美玉的女子,身边自然少不了多情的才子。自古以来,才子和佳人都是绝配,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等艺术作品,都少不了对美人的赞叹与歌颂。

白居易《长恨歌》诗云“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一句诗让无数世人惊叹于杨贵妃的美貌,却是“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北宋·苏汉臣《靓妆仕女图》(局部)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浣溪沙·闺情》中写道“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诗文中寄托了女词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绣面芙蓉”和“斜飞宝鸭”皆为当时女性脸上的装饰物,诗文中所描写的正是一个情窦初开而着意打扮的初恋少女。

唐代杰出诗人刘禹锡于《春词》中轻吟:“新妆初成映朱楼,春光深锁满庭愁。漫步中庭轻点数,蜻蜓错落玉搔头。”诗中的“玉搔头”,实为古代仕女梳妆台上不可或缺的发饰瑰宝——“发簪”,以其精致华美,点缀云鬓之间。

追溯“首饰”一词之源,古时专指装点头部之饰物,缘于头乃人身之首,故有此称。随着时光流转,其意涵渐广,终成为女性各类装饰品的泛称。

“簪”,作为发饰之鼻祖,初非专为装饰而生,实为稳固发髻之实用工具。然而,随着审美潮流的涌动,其装饰价值日益凸显,逐渐成为女子妆扮中的点睛之笔。

颈饰,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早的装饰品之一,项链在古代女子的妆容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轻绕颈间,增添无限风情。

耳饰,则是悬垂于耳畔或耳垂的精致小品,我国古代女性的耳饰种类繁多,形态各异,闪耀着独特的文化光芒。

至于手饰,则依据佩戴位置的不同而拥有多样的名称。戒指,轻套指尖,传递着细腻的情感与时尚的风尚;而镯与钏,则环绕手腕或手臂,以其温婉的曲线,诉说着古典的韵味与女性的柔美。

清·金镶宝石蜻蜓簪

红颜易逝,芳华如梦,转瞬之间,岁月轻抚,唯留脂粉香痕,虽美艳动人,却难逃时光侵蚀。然,世间有妆,非仅浮于表面,乃深植于心田。以书卷为胭脂,涂抹灵魂深处,腹藏诗书万卷,自然流露华彩,那是岁月无法剥夺的底蕴之美。

再以美德为钿饰,历经风霜雨雪,犹如璞玉经磨,更显温润光泽。美德之光,照亮人心,使容颜在岁月的洗礼下,非但不减其色,反添几分坚韧与雅致。

正如《红楼梦》所云:“才华馥比仙,气质美如兰。”此言非虚,真乃至理。才情横溢,犹如仙露琼浆,滋养心田,使之芬芳四溢;气质高雅,宛若空谷幽兰,不问尘世喧嚣,自有一股清逸脱俗之风。

故知,真正之美,不在皮相,而在骨相;不在妆奁,而在心田。以书香润心,以美德修身,方能绽放出不朽之芳华,历久弥新,动人心魄。

#深度好文计划#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xg/167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