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一个日本人偷偷潜入北京,拍下
越来越多人喜欢用照片定格瞬间,这是为啥呢?因为精彩瞬间转瞬即逝,没法重来,可照片能把当时人物的表情动作都记下来。就算多年后忘了,只要看到照片,还能在记忆里找到那段珍贵回忆。
光绪32年那会,中国的摄影技术相当落后,所以如今留存下来那个时期的好多照片,大多是外国摄影师拍的,这里面有个日本摄影师,来到中国后,拍下了老北京的独特景象,你见过这样的北京不?
在光绪32年的时候,达官贵人出行多数是坐马车,不过好多家庭并非一直雇着马车和车夫,都是到要出行的时候,才临时去雇,这样是为了能少些家里没必要的花费,这张照片呈现的就是光绪年间马车的模样。
不像影视剧里演的那么宽大,能坐好几个人,实际上日常出行用的马车都挺窄小,通常也就只能坐一个人,随行的丫鬟得坐在马车后面的车板上,在贵人们上车前,车夫会把马扎放好,把马儿固定住,免得发生意外。
那时候啊,像马夫这种底层的老百姓,没太多规矩限制。虽说要求女子不能穿得太露,可对男子就没这要求。就像照片里那样,夏天的时候,女子和丫鬟都穿着长衣服,可车夫因为热,早把上衣脱了。这张照片不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还体现出封建思想对女性的束缚。
在清朝那会,不光富家子弟爱遛鸟,像有些上了年纪的人或者府衙里的师爷这类人也喜欢。闲暇时,他们身着长衫,手里握着把蒲扇,提着鸟笼,在北京城里到处转悠赏玩,而且那时候好多人还会约在一块逗鸟。
跟当下逗猫的办法挺像的,拿一根细细长长的树枝,叼着虫食让鸟儿到处去找,公子哥把这种行为当成一种乐子,那时拎着鸟笼的人也被看作是达官显贵的象征,毕竟辛苦劳作的人可没这样的空闲时间去遛鸟。
这张照片展现的是清朝时候官员出行的情景,在那个时候,能有这种出行排场的官员那可都是朝廷里的重要人物。要知道,当时对官员出行是有规定的,等级不一样,出行的配备也就不一样。有些官儿地位低,连马车都没资格坐。
能坐马车还带着随从的,那都是正五品上的官儿啦。所以像照片里这么浩大的队伍,官员的身份肯定不一般。而且那时候流行留长辫,右边那个穿着白色长衫的男子,他的辫子都快到脚踝了,男子留辫子也是清朝的一个显著特点。
不过在清朝那会儿,留长辫被清朝人视作是对父母的敬重,能在这期间把头发保养得挺好的人,肯定家里条件也不错。然而对那时来中国的洋人来讲,可不是这么回事,在洋人眼里,长辫就跟“猪尾巴”没啥两样。
而且这种长辫其实就是一种束缚。在八国联军侵华那会儿,还拍下了好多洋人拉扯清朝男子长辫的照片。就跟这张照片一个样,洋人都趾高气昂的,从他们的表情就能轻易看出来,清朝男子原本觉得骄傲的长辫,反倒成了洋人们嘲笑封建的象征。
光绪32年的时候,有一对年轻夫妻,正瞅着照相机镜头。从他们的穿戴还有面对照相机的表现,很容易就能明白,这两口子家里条件挺好。虽说他们身后的背景瞅着挺乱乎,可在清朝,能住上瓦房那都算是有钱人家啦。
而且他们看向照相机的时候,脸上没有恐惧和担忧的神情。当初照相机刚传入中国那阵儿,好多被封建思想束缚的人,都觉得这是洋人用来勾人魂魄的巫术,就算免费让人照,都没人敢去试。后来慢慢普及了,就成了富人们最喜欢的玩意儿。
其中特别喜欢摄影的是慈禧太后,而且她拍照的花样特别多。咱们现在喜欢的人物扮演,慈禧在百年前就已经玩过啦。那时候人们拍照,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特别严肃、呆滞,脸上没啥表情,动作也特别单一。
日本摄影师的构图不像洋人摄影师那样注重前后景的差异,不过倒是把景象原本的样子给展现出来了,这张照片拍的是当时很出名的五塔寺,也叫大正觉寺,在光绪32年的时候,好多人都会来这儿烧香求福。
这座有历史的建筑得以留存,虽说清末的时候寺庙被毁了,不过塔保住了,当下就在海淀区白石桥的五塔寺那儿。照片里的这座金刚座宝塔原本是五塔寺里的一处建筑,经过时间的流转和对文物的修复,现在这座宝塔被修整得更为宏伟壮观了。
照片展示的是当时街市上人们赶集的情形,那时候并非天天都热闹非凡,多数时候挺冷清的,不过在特定时候会有不少货郎定点售卖,有些货郎甚至是从外地来的,所以这样的集市除了平常能见到的东西,还会有好多新奇的物件。
这种摊位在当时的北京城很常见,是那种货郎挑着货物到处走街串巷的移动摊位,不停地大声吆喝。有需求的人家就会把货郎叫住来买东西。要是赶上夏天特别热的时候,货郎就会找阴凉的地儿卖货,有些卖胭脂水粉的货郎还专门在富贵人家门口吆喝叫卖。
那时候,有需求的姑娘会让仆人把货郎叫进家里挑东西,不过那时女子特别保守,也很看重贞洁,所以货郎只能在偏厅或者门口等着,家仆把物品拿进屋里让人挑。通常来讲,有钱人家买一次,就顶他在外面叫卖一整天。
这张照片呈现了当时北京城里常有的情况,就是牌坊。那时在城里每隔一段路就会有,名字还不一样,其中在历史上大家比较熟悉的是束缚女性思想的贞节牌坊。不少女性为了能立这个牌坊,丈夫死后就毅然殉情,可实际上,这也是对自身的不负责。
除了牌坊,清朝时候人们出行的办法有好多。像马车之外,这种轿撵在影视剧里也常见,不过都挺小,往往只能坐一个人。像照片里那种一个轿撵由八个人抬的情况,那得是朝廷重臣才能享受的待遇。
那时候常见的马车都是这个模样,轿子的宽窄实际上就跟车轮差不多,看起来特别简陋,根本不像电视剧里那么豪华阔气,轿子里往往也没有软的座位,全是用硬木头做的板凳。因为地方小,再加上那时候车夫不招人喜欢,一般来讲,除了能坐在马尾后面的木板上,就只能走着了。
那时候,山本赞七郎是最早在北京开照相馆的日本人,他拍了好多北京城里的景色。这张照片就是他拍的东单牌楼,这儿在当时的北京城,除了紫禁城周边就算是挺繁华的地段了。好多商队从这儿走,所以能看到好多商贩在这卖货。
要不是有这张照片,你可能很难想到,早在光绪32年的时候就有火车啦!在后人多数的认知里,清朝那会出行大多走水路,毕竟当时江南地区有好多纤夫呢,可其实早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火车了。
照片拍的地方是前门的火车站,从照片上方能看到慢慢开过来的火车。那时候的铁轨很单一,不是那种复杂交错的,而且火车大多是拉货的,所以专门设了好几个上货的停靠点,照片里也呈现出人们装货时的忙碌样子。
这是在内城拍的崇文门城楼,跟咱们在电视剧里瞧见的可不一样,那时的城门压根没重兵看守,倒是显得挺荒凉,就连城楼墙壁上的砖瓦都有掉落的,城楼下的土路更是呈现出一副山河残破的样子。
除了景色显得破败之外,北京城里好多百姓都吃不饱饭,当时人们的生活两极分化得厉害,穷苦人的日子特别不好过。照片里,有个母亲带着自家孩子在窑洞前晒太阳,看向镜头时还带着点儿羞涩。
身上的衣服又脏又乱,穷人家的闺女就连想要一支漂亮的发簪那都纯属妄想,为了省事,直接就把布条往头上戴,那时候,有成千上万的家庭都过着这种特别简陋的日子。
虽说咱们当下是靠照片来知晓过去的事,可实际上这些真实发生过的事儿,也就才过去百年左右罢了。回顾这段历史,不但能让咱们晓得过去的样子,还能更明白如今的美好生活来得多么不容易。旧时代早就过去了,然而那些在旧时候的点点滴滴不会被消除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xg/17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