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中的秦罗敷是什么形象为同一
“秦罗敷”或者“罗敷”,经常见于古典作品之中,代指的就是那些出自民间的美女,一般和官府没什么太深的关系。这种女子带有一种农家质朴之美,和传统意义上涂抹过政治胭脂的“四大美女”是两种类型。“秦罗敷”所代表的形象,除了外形的姣好之外,更侧重于劳动能力的高强和善良的品质,虽然有众多传说的原型存在,我们一般称之为“母题”,但最终形成的形象却是文学作品中想象出来的。《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中“秦罗敷”是两种不同的形象乐府诗歌中提到“秦罗敷”最为著名的两首诗就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但是如果仔细对比就能发现,这两首诗中的“秦罗敷”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象。先来说《陌上桑》,这不是调戏民女的故事。陌上桑的故事来源于《诗经》等作品和上古的一些传说。主要讲一个叫做“秦罗敷”的美女在采桑的途中遇到了一位过路的使君,并拒绝了使君的求爱。这首诗歌绝大部分的篇幅是在写罗敷的美貌,着重雕刻了其妆容、服饰以及周围人对其的反映,其中尤以侧面描写最为精彩: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通过“行者”、“少年”、“农者”等不同的反映,来衬托罗敷之美,这是一种非常传神的写作技巧。问题就出在下一节中。一个称为“使君”的人物看到了罗敷,产生了爱慕之心。于是派人去问询罗敷的情况,并予以表白。但遭到了罗敷严词拒绝。我们来看当时的场景就能知道: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整个过程并没有丝毫调戏的语气,这位使君看到美貌的罗敷之后,并没有强抢民女,而是先去问询。即使最终的表白略显轻佻,但也没有调戏的含义。那么,罗敷的拒绝为何如此严厉呢?是因为使君的行为不合礼数,其对民间女子随意的行为惹怒了罗敷。如果是正常的婚恋,怎么可能是直接“共载”呢?这明显不是正常婚姻的礼数,所以罗敷进行了“回怼”。反对婚姻中不合礼数的随便行为,尤其是男性对于女性的轻视态度,这是《陌上桑》的主题。《孔雀东南飞》中“秦罗敷”的形象非常模糊,不似真有其人。这首叙事长诗中,焦仲卿的母亲为了休掉刘兰芝,对焦仲卿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而在最后,焦仲卿决意殉情的时候,焦母又说了这样一段话: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这时候已经没有“秦罗敷”的字眼了,说明这个东家的“贤女”只是用“罗敷”之名来代指的,整个故事和她都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从对这位“秦罗敷”的描写上,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她并不仅仅是长得好看,更是非常善良、体贴的,焦母认为比刘兰芝还要能干,那说明劳动能力自然也是极强的。毕竟,刘兰芝的劳动能力诗中是有描述的: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总结来说,“秦罗敷”并不一定真有其人,但有着固定的品质特性,她们没有太多的政治背景,更多的是民间女子,不但美貌,劳动能力还特别强,人的品性都接近完美。“秦罗敷”同一母题衍生出不同的故事模式,诞生了很多经典形象“秦罗敷”这一故事模式在文学作品和传说中有很多相似的样本,比如大禹和涂山女就是一见钟情,也是使君与“罗敷”故事的样式。《诗经》中这一模式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对《诗经》的解读中,经常会遇到一个词叫做“桑间濮上”,这代表着亡国之音。古代有女子采桑缫丝的说法,所以就会出现男女在桑树下幽会的景象,这在后来的封建时期是不被允许的,所以被解读成风俗败坏。但是一直有另一种声音存在,认为这是象征着先民对爱情的质朴追求,男女情爱本身就是人的天性,并且先秦时期确实有一些特定的日子是允许男女自由恋爱的传统,比如流传到后世的上巳节。《羽林郎》中对于女子的调戏故事。我们说《陌上桑》其实并没有调戏民女的成分,真正有这一主题的是汉代辛延年的《羽林郎》。这首诗的开篇就很直接地写到:昔有霍家奴,姓冯名子都。依倚将军势,调笑酒家胡。其后续部分都是一样的模式,写这名美丽的女子胡姬的装扮,然后写豪奴对胡姬的调戏,重点放在胡姬对其的严词训斥上。这首诗歌的重心不是对民女的调戏,而是女性对于这种社会现状的厌恶和拒绝。秋胡形象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批判负心人的代名词。《羽林郎》的重心是女子对于调戏者的怒斥,而秋胡妻的故事就是讲述对于男性的批判。这个故事被很多诗文、戏剧等题材演绎,是讲秋胡新婚之后不久就去外地做官,很久之后回家,在路边发现了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子,于是就上前调戏。但回到家中,他的母亲招呼他妻子出来相见,没想到那个秋胡调戏的女子正是他自己的妻子,而秋胡妻也认出了这个调戏自己的男子是自己等待已久的丈夫。于是怒斥其“忘母不孝,好色淫佚”,并投河而死。这个故事里,和“秦罗敷”相似的情节是这一母题的另一种方向,秋胡也成了负心者的代名词。所以说,“秦罗敷”只是一种人物形象的指代,并不一定真有其人,更多的是想象、拼凑出来的文学形象。其故事模式有着非常悠久的母题,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的故事原型。而《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中“秦罗敷”的具体故事,只不过是这一母题之下衍生出的一个分支而已。孔子见南子,为何子路会不高兴?孔子为此还说了:天厌之!
上一篇文章: 红楼梦里的胭脂,真的能吃吗栖鸿看红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xg/17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