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推荐那水那桥那轩窗

岁月施云雨,品物自留形;当千年时光穿越苏州同里古镇,古朴幽雅摇曳生风,轻快的脚步叩问古镇深处的过往,暇接的目光追逐明砖清瓦的守望;安宁如水,舒缓流淌,映照拱桥的婀娜,轻轻推开河岸上一扇扇小轩窗。

穿过高大牌坊,同里古镇因水而生,长长的河道将两岸人家像冰糖葫芦一样串连一起,交融得密不可分,如胶似漆,和谐两岸百姓的邻里关系,和谐出同里的另一种魅力;千年同里水养育了世代同里人,也见证一代又一代同里人的繁衍生息。乍看下的河道,更像河水两岸人家襁褓中的婴儿,因为一份大爱,成全一份上善,把沿岸古樟养得壮实而灵秀,这种壮实以躯干参天立地,这种灵秀以绿色回馈故里。一切皆在水的承载之上,轻舟泛波,舟楫慢摇,摇来日出满河希望,摇走日落满船幸福,日出日落里就有了一河的生活气息,在时间加持下,一道祥和的自然风光跃然古镇,渗透在河岸两边的青石板上,石板垒砌的码头,一层层直直地向河里延伸,好似一个个调皮少年郎,赤条条跳进水中,扑棱扑棱地戏水玩耍,淘气衍生道道水圈,在力的作用下撞击河岸,迅即在空中碎成了银色花瓣回落河里,撞击和回落是水的鼓点,是水的呐喊,是少年的欢喜。水利万物而不争,含蓄中沉稳了性格,塑造了同里。那水于静默里承托一座古镇,那古镇林立在富有生机的水中.....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同里古镇发达的水资源奠定了桥的一席之地。桥是水的经线,连接南北两极,桥是岸的纬线,定位右东左西,有了桥就有了位置和方向,天涯游子无论身在何方,心里始终装有回家的方向;桥上走一走,仿佛站在水的镜子面前,水里有一个自己,心里有一个自己,当我们低头瞧见自己模样的时候,似曾相识里不禁莞尔一笑,勾起多少内心的秘密浮上心头,却又沉入水底;站在桥的这头欣赏现代气息的风光,站在桥的那头聆听历史故旧的回响,这条纽带长虹卧波于河面之上,用最简洁的方式向未来表白,以通达作捷径,利往来,消距离,无关黑头发,还是白头发,无论本地居民,还是外地游客,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穿过桥身,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心与心之间的时间距离缩短了;桥上人流如织,秩序井然,远眺近观都是如画风景,桥下船舸如梭,遥相辉映,人进物退都是悠然模样。同里的桥丰富多彩,木质结构桥像一顶大花轿停放在水面,候着出嫁的同里新娘;水泥结构桥面,阔绰得足以并肩成两个车道,任你随行;青砖铺就的桥面涂抹古香古色的胭脂水粉,让人以为穿越了时空隧道,误闯汉唐魏晋。同里古镇的桥你不用去计数,数也数不过来,每每立于一座桥头,总让人内心充满美好,那桥连接了古镇的过去,通向更加遥远的四面八方。

流水,小桥,轩窗是古镇最精美的名片,也是古镇最富内涵的考量;苏州素有中国“园林之母”的美誉,恰恰是透过轩窗,才得以让天下人认识苏州,认识同里。走进退思园,崇本堂,耕乐堂,历史的厚重和浓郁园林气息,从映入眼帘的轩窗开始向你逼近,让人自觉地平步轻移,调整呼吸,手指触摸下是古人的智慧游刃有余地洒落在轩窗之内,结晶在轩窗之外。长窗、半窗、隔扇、漏窗、槛窗、横风窗、地坪窗、和合窗、支摘窗等风格迥异,和而不同,窗棂雕刻精美绝伦,细腻委婉,温润内敛,含而不露,尽收春色满园,夏花烂漫,秋果历历,冬雪寒光,轩窗风华一览无余,足不出户景收眼囊;独特的审美工序,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在轩窗的木质构造之上,在借景,框景,入景打造中升华了美的概念和品质,高度阐释了东方美学的理念和展望。纤纤玉手关上的是一扇小窗,打开的却是一颗心灵,一个世界,一种格局,一种境界,一种处世哲学;一关一开,留窗内一隅静好,任窗外繁华喧嚣。凭窗注目“处处轩窗临锦屏”,一窗之隔风光无限到园中,抬头仰望轩窗,依稀见少女清晰的面庞,银铃般的笑声在耳畔久久回荡,惊异了来者的眼,惊醒了来者的梦。

一镇包涵于中,五湖环绕于外。那水,那桥,那轩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美不胜收,就这样烙印成心底的江南画卷,定格成同里古镇绝无仅有的符号,用昨天的记忆畅想今天最美的预期。

总编:卢飞飞

编辑:易香

虞晓平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zzyz/125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