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的季节,海岛本地人告诉你,这样做就能

嵊泗舟山群岛最北面的一个海岛县,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嵊泗人,在这片星罗棋布的岛屿上繁衍生息,辛勤劳作,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独特的饮食文化,生于斯、长于斯、传于斯,深深地扎根于老百姓之中,是一种溶于血脉之中不会轻易改变而固化的海岛精神文化。

“赶海”,听到这个小编就有点小激动,相信很多嵊泗人与小编一样,对这项劳动的热爱源于自己动手,收获到满满小海鲜后的喜悦感。赶海就是居住在海边的人们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说通俗点,就是去海边捡海鲜啦!

赶海,首要的就是掌握赶海时间,赶海“老司机”来告诉你:赶海一般选择在大潮汛最好,因为大潮汛海水退的远又快,特别是贝类海鲜行动较为迟缓。当海水退下去的时候这些贝类海鲜就被搁置在沙滩礁石上了。而这大潮汛就是在农历每个月的初二和十六的前后两天为最好,也就是所谓的“初一十五落大潮”除了赶海的时间,赶海的天气也是有讲究的。天气突然变化时(以阴天为好)或者四到五级的西北风刮几个小时,然后再转南风,这样的天气为最佳。碰到这样的天气,通常都会满载而归哦!

入夏后,嵊泗人的餐桌又有一味时令海鲜常常出现,便是被大家误认为鲍鱼的胭脂盏。这种海鲜就是要赶海才能得到。

胭脂盏

胭脂盏是嵊泗人土话的叫法,这种海鲜学名叫嫁。顶着一个青灰色的外壳,下面就是柔软的肉,看着很像贝类吧?其实胭脂盏是最原始的螺类呢,那顶着的壳,像不像一顶帽子?所以也有帽贝的别称。胭脂盏个头不大,最小的只有指甲盖大。但别看它小,那柔软的肉可是能紧紧吸住附着的礁石,能够承受几百斤的拉力呢。胭脂盏的螺肉吸附力强,肉质相当紧致,不同于一般海鲜的滑嫩,胭脂盏肉感醇厚又有嚼劲,和鲍鱼相似,加之营养成分不逊色,方得了小鲍鱼的美称。

礁石上胭脂盏

胭脂盏一般附着着营养丰富的潮间带岩石上生长,在舟山沿海一带多有分布,嵊泗的泗礁、黄龙、花鸟、枸杞、嵊山因为海礁繁多,所以最多产。夏秋是胭脂盏的采捕季,是现下嵊泗人家家家餐组必有的一道美食,想吃?就带上工具去海礁上走一圈,赶个海就行啦!

礁石上胭脂盏

盛夏的日子,阳光耀眼,等夕阳到来前,日头没那么灼热,或是一人一袋,去离岸近的礁石寻宝,或是两人乘船,去隔了半隅海的礁丛寻觅,那里人迹罕至,各式贝壳螺类更丰富。但要想找到胭脂盏,就没那么容易了!礁石上,簇也好、毛娘也好,都常见的很,哪怕是海葵都能轻易找着,但胭脂盏就很爱藏在礁石缝隙里,再用退潮后残留的海水和紫菜海带等伪装,不好找呀。

收集胭脂盏

而且找到了也没完事,还要让它和礁石分家呢!胭脂盏的附着能力很大,徒手是没法从礁石上采捕的,需要借助专业工具。嵊泗渔家人有专门的触礁工具,一头像铁锤,一头像铁钎,能够迅速将胭脂盏等铲下。

收获的胭脂盏

胭脂盏富含蛋白质,不但营养丰富,还有化痰止咳等药用价值。但胭脂盏能被大家如此惦记,还是因为口感好。胭脂盏蒸蛋、葱油胭脂盏或是胭脂盏半汤,味道都很妙。小编最推崇的还是清蒸胭脂盏,蘸醋或酱油食用,厚厚的肉,又脆又韧,本身的鲜味在醋的点缀下,更是浓郁。这样吃“小鲍鱼”,一口一个,那叫一个过瘾。

胭脂盏汤

中国人素来爱吃,天上飞的,地里长的,水里游的,都可以可以食用。简单者如一瓜一蔬,豪奢者如鲍鱼燕窝,各有缘分,经烟火,历时间,便是人间美味,口齿间咀嚼,绽放味蕾,温暖肠胃!这就是食物的力量,是生活的情怀,亦是生活的养分!

新鲜胭脂盏

现在回到岛上,同样的风景,却也有些许不同的心景。忆往昔,每当放假季节,一觉睡到自然醒,不紧不慢的吃过父母准备的早饭,已是十点左右,太阳早升得老高,整个岛上暖融融的,孩童们脱光膀子,跑去沙滩大海上嬉戏,玩累了,就到礁石上,想方设法收集一些可食的贝壳螺类。晚餐后端上餐桌上的那种幸福、那种满足、那种鲜甜、那种滋啦滋啦的的声响,至今令人回味无穷。

赶海的人

现在去到那礁石耸立处,风吹海漾,还时不时能看人影穿梭其上从大海获取食材,这是海岛人天然的技艺亦是渔家人无言的传承。

世易时移,生活起居、习惯思维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当下,在同样的季节里,做着、想着大相径庭的事。亲们,您能告诉我,安适,富足若不可兼得,何者才是我们向往的乐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zzyz/152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