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46条老街巷,背后竟有这么多不为人
西安的街巷历史悠久,随便一条都有它自己背后独特的故事......
炮房街是卖军火的吗?
五味十字是卖调料的吗?
洒金桥真有那么多的金子吗?
......
西安历史悠久,街巷也多,
有的街巷名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
别提外地人,西安人自己看着都头晕
这么多地名到底是怎么来的?
西安街巷名由来大搜罗
老西安也不一定知道的故事!
洒金桥著名秦腔演员孙存蝶在《拾黄金》里表演一个叫花子拾到黄金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原发地就在西安的洒金桥。现在的洒金桥并没有桥,而是一条长约米的看似不起眼的小街,它北起莲湖路老关庙十字,宽约5米,向南延伸进入回坊后,收窄至不到4米,然后通向大麦市街。历史上洒金桥几易其名,先后用过大桥街、铁炉坊、前卫路、老关庙等名称,但只有洒金桥这个名称最恰当地说出了这条街与黄金的不解之缘。
冰窖巷《明清西安词典》介绍,冰窖巷是明清西安城巷名,在原唐代长安皇城内鸿胪客馆处,唐末改建新城后,逐渐形成居民坊巷。因是明代秦藩王宫和清代满族官僚夏季藏冰的地方而得名。这条巷子的北面,就有当时官府藏冰的冰窖。冰窖就是在地面挖掘不深的沟道,冬季凿冰储入,周围铺垫锯木等隔热物质,以备夏季取冰消暑[3]。那时每到严寒的冬季,官府就开始组织人力采冰藏冰,到了来年夏季,大约是在端午节前后,则开窖用冰,这叫冬藏夏用。
炮房街炮房街名字乍听上去便觉得很火爆。据《明清西安词典》记载,相传明代炮房街上多开有纸炮作坊,街道便因此得名。不过,炮房街的“火爆”已经是过去的事儿,如今那里虽地处闹市,却略显僻静,以居民区为主,对比昔日,倒有些名不副实了。
五味十字元代时这里因药店密集,故十字口与今天的南广济街统称为药市街。明清时,也因这里药店集中,比较著名的药店有藻露堂,复元成、树仁堂、万年堂等。后来人们以中药之甘、辛、酸、苦、咸五味而称五味什字。
粉巷粉巷仅有米长,而它的名字却为西安人所熟知。粉巷这个名字的来历也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个说以前粉巷是西安城的粮食一条街。据说街道上撒满厚厚的粉面,由此得名。
第二种说法是粉巷是以卖胭脂得名,也就是现在的化妆品一条街,离的很远就能闻到浓浓的胭脂味道。
最后一种是说粉巷是当初皇上选妃子的街道,因为西安是当年的国都,每年粉巷都住满了进城等待被选的妃子,她们的身上有好闻的胭脂粉味道。最后一种说法是说粉巷以前的确是选妃子的地方,到后来演变成各式青楼。
炭市街西安市炭市街位于东大街中段北侧,北至西一路。清中叶西安生活供热始由南山薪木转变为北山煤炭,当时此街只是一个堆放煤炭的无名小巷,后因出售煤炭、盐碱、副食店铺居多,得名炭市街。
骡马市骡马市街市的形成应是在明万历末期,明《西安府城图》有记载,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年)的时候,到处是牲畜交易市场,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文献,据此推算,骡马市这条古老街道的名称。
到清光绪十九年(年),中浣舆图馆测绘的《清西安府图》中,骡马市已赫然为“骡马市大街”。其时之骡马市大街,南北走向,北接口东门大街,南抵东木头市街,长多米,宽达30多米,街道两旁栽有拴牲口的木桩,还有骡马店,为远路客商栓养牲。
书院门西安人通常所说的“书院门”,指的是从碑林到关中书院门口的一条步行街,书院门的地名起源于在它里面的关中书院。明万历七年间,学者冯从吾,今长安县人,因与阉党斗争失利,辞官归里,在宝庆寺讲学。后辟新址,在街北侧建立关中书院,学生常至千人,为著名学府。后为阉党所迫,书院毁冯从吾在此坐两百日而死。明末清初又作了大规模修建。现为西安师范学校,遗址保存完好。此街因在书院门前而得名。
鸡市拐鸡市拐在东关正街东端,其实最初真的是个农贸市场,只是年代较为久远而不被年轻人知晓而已。据《东关旧事》里介绍说,“明末清初,养鸡者便集中在此卖鸡,形成鸡市。‘市’后加了个‘拐’字,源出何处,无从考证,就这么叫着,习惯了,觉得很有意思,没有了‘拐’字,反倒别扭得难以接受。”
东木头市东起东厅门,西至南大街,长米。此街宋代时称菜市,金时称草场。明时这里成为府城的木头市、枋板市,故更名为木头市。明末,因其与聚居木器作坊的西木头市相对,改称为东木头市。
端履门叫端履门却已经没有门,但是它的起源却是因为门。明朝初年,秦王朱樉在西安城内建秦王府。这个秦王府,就是现今省政府所在地。进入秦王府的正门,首先得经过一个牌楼,在这个牌楼前,各位官员在此正冠端履,听候召唤。久而久之,首先官人们,其次百姓们,就把这个牌楼叫做端履门,牌楼早在清朝初期就没有了。
清朝建立后,在全国大城镇建设满城,西安满城的面积占城内面积的42%左右,囊括了今天北大街以东、东大街以北的位置,端履门作为西安满城的南城墙的一道门。后来辛亥革命爆发,满城被拆除,故端履门只剩一名号了。但地名却一直叫了下来,直到今天。
后宰门明代秦王府北门广智门北。有专管王室衣食供给的机构,称为后宰。此街东段与北新街相交十字称为后宰门。清初满城西墙北段新开一个城门名新城门,此街名新城门大街,后从习惯仍称为后宰门。
德福巷德福巷原来是一片老房子,因为街巷又窄又黑,所以老人们都说,它象一只蛰伏的黑虎,讲迷信的人们也说这里是"好风水"。解放前,这里不叫德福巷,而叫"黑虎巷"。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茶馆、咖啡馆和酒吧业逐渐兴起,并逐步走向繁荣、形成规模。如今,德福巷与古色古香的书院门古文化街东西为照,遥相呼应,成了传统文化区中一条最有“洋味”的街道。
大学习巷和小学习巷(大学习巷内历史悠久的清真寺)
大、小学习巷,据说是中国最古老的巷子。早在盛唐时期,那里曾住着几万胡人,来长安觐见皇帝的胡人,都在那里学习汉语和礼仪,所以叫做大、小学习巷。
窦府巷相传,隋朝定洲总管府神公窦毅居此,他的女儿窦氏才貌闻名。窦毅曾根据女儿的意愿在府门前画了一只孔雀,出榜说,谁能在百步之外射中孔雀眼睛,他的女儿就嫁给谁。这一天,李渊路过这里,搭箭一试,两箭具中孔雀双目,于是李渊便在窦府成亲。李渊做皇帝后,窦氏女就是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太穆皇后。
笔店巷现名正学街,清代时此街有多家毛笔店铺得名笔店巷。年,因西侧原有明代的正学书院而改名正学街。正学书院系宋张载(横渠)讲学处,后人立祠,清代仍设为书院,清康熙元年()书院部分拓入总督部院。
安居巷位于东木头市中段南侧,南至三学街西口。明代设钱局于此,称钱局巷,是当时西安铸造钱币的地方,后演化为今名。现碑林门外铜狮就系这里所铸,狮身附贴铜币千余枚。巷东故城河沟内解放前后尚有铸造业者,后联为东方红铁厂。
牌楼巷位于西门里北侧,南起西大街,北至西举院巷西口,长米。因巷南口有贡院牌楼而得名。年曾改名为反帝巷,年恢复原名。
索罗巷现位于东关南部,北起长乐坊,西至更新街。唐代位于兴庆宫内。《酉阳杂俎》慈恩寺写有:"殿庭大娑罗树,大历中安西进其木椿。"娑罗与索罗同音。相传,唐天宝年间,兴庆宫内有娑罗园种有异香的索罗树而得名,明代称为娑罗巷。清末改为今名。
官店巷古时东关是进入西安府的门户,东方来的官员有三等,一等朝廷大员,未入城前早有探马禀告,陕西巡抚、西安知府都在接官厅等候迎接。另一类是来西安的下级官员,如县的知事、县令、县丞等,也在接官厅住下,没有上司来接。第三类进府城一般办事人员,住在"官店",实际相当于现在的一般招待所。东关现在的更衣坊(更新街)、接官厅和官店巷,都是当时接待官方人员的地方。
府学巷、长安学巷、咸宁学巷三条巷子在三学街附近,东起柏树林西至书院门。唐代这一带为太庙,唐末太学迁至此。前院为孔庙,门前数株古槐为当时所栽。元代府学和管理考试的机构贡院及管理人事的机构提举司相邻,表明府学明确的目地性。后来门前形成三条南北小街,称为府学巷,长安学巷,咸宁学巷。
枣园巷东关枣园巷,宋朝时有一户大官,因犯了罪,要满门抄斩,他家同族人都改了姓。他本人带着老小逃到南山下今引镇一个密林深处,改姓埋名,落户那里。现在长安区引镇枣园村还有同样传说,这个故事写在《长安县地名志》里,可知这个小巷起码宋朝就有了。
卧龙巷北极宫庙(现民居占)一通清代石碑上写道:"余观夫卧龙,地势在府城东隅,凸凹崎岖,磐踞岩绕。一动一静,忽起忽伏,像犹龙之磐踞于地,而潜见飞跃,取臆测者也,前人云以卧龙名巷......"
早慈巷早慈巷位于今儿童公园东墙外,长米。因靠"贡院"考场,为防止越墙舞弊,在院墙头插满枣刺而得名枣刺巷。年雅化为早慈巷。曾改名富强巷,后又恢复。
东举院巷东举院巷位于今儿童公园东侧,为南北巷,西起早慈巷,北至新寺巷,长米。因其西侧紧邻的"贡院"(古代会试的考场,即开科取士的地方)俗称"举院"而得名。
西举院巷开拓于明景泰年间。位于今儿童公园北侧,东起早慈巷南口,西至牌楼巷北口,长米。因北侧“贡院”俗称“举院”而得名。年曾改名为图强巷,年恢复原名。
劳武巷原名马神庙巷,西止洒金桥,北止莲湖路。隋朝前,这一代名杨兴村,村内有古槐一株,建造大兴城迁出的居民后代常以“老家由大槐树迁来”。明代此槐包入常平仓内,清为广备仓,出入马车很多,人们为祈求路途平安,便修了马神庙,方便烧香祷告。年将马神庙更名为劳武巷。
火神庙巷清朝同治六年(),太平天国梁王张宗禹带领捻军在东十里铺打死清军一万多人,占据韩森寨攻打东关。东关关城有五座城门,其中北郭门、新郭门、南郭门,现在还保留街名。当时城门好比炮台,上面装有大炮,五座城门炮火能交叉射击。捻军攻城多次都没有攻下来。第二年重修了关城。因守城门军士修了火神庙礼拜,祈求平安。所以把城门旁的小巷叫火神庙巷。
兴学巷光绪十六年(1)在冯从吾祠修"少墟书院",门额题"兴学"二字。年在相连的安庆寺和洪福寺庙址,兴办学堂,得名兴学巷。
北马道巷和南马道县北马道巷位于西门内盘道北侧,南起西门盘道,北至莲湖路,长米。明代巷内中部有一上城墙的坡道名为马道,相对南马道巷而得名北马道巷。年曾改名为联盟巷,年将玉祥门以南恢复为北马道巷。
罔极寺巷传说是唐朝时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所建寺院罔极寺,门前一对独角石兽,与众不同。自古传说:太平公主下嫁给岐阳王武攸思,因并不相爱,太平公主内心痛苦不堪,便建此寺带发修行。按照佛教教义,出家人七情六欲应当了断,然而她最放心不下执掌朝政的母亲,于是将寺庙定名为罔极寺,意思是母亲的恩情"昊天罔极"。罔极寺就成了过去妇女因婚姻家庭不幸来此寻求释放悲痛的地方。
化觉巷位于西安城内鼓楼西侧,因著名的化觉巷清真大寺而闻名世界。化觉巷开拓于明代,清为花角巷,民国初年改称化觉寺巷。现为著名的旅游纪念品一条街。
迎春巷城内西南角的迎春巷,是一条“年轻”的街道。此地明代称含光坊,清代有“风颠洞”和会真庵两座寺庙,民国年间称含光里。中段于抗日战争时期有四家人建造住宅,得名四知村。年,改名为迎春巷,有人说这是取自毛泽东的诗词《咏梅》“飞雪迎春到”中的两个字“迎春”。
骆驼巷从菜坑岸至西大街,明代形成街巷,此巷北短南长,中段斜曲,状如驼形得名。
顺城巷位于城墙之下,来到西安的游客们,以顺城巷历史文化散步道、鼓楼北院门坊上风情一条街都非常喜欢,因为这些仍然承载着实用功能的街巷,永远难以抹去记忆中那一丝西安城气息。
大吉厂巷位于南大街东侧。隋唐时期,这里是著名的斗鸡场,宋之问有“日晚斗鸡场,经过狭斜看”。后雅化为大吉厂巷。今天的大吉厂古乐社仍流传着唐代的古乐。
中牛市巷和北牛市巷中牛市巷、北牛市巷是因过去卖牛羊而得名,位于东羊市。东羊市在和平路中段西侧,一般人不留意它的存在,历史上这里便是牛羊交易市场。
东仓门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曰:“敬禄仓在通化坊,俗称为东仓”。敬禄仓是专为供给满人贵族粮饷费用的实物仓库。此街因在仓门前而得名。
教场门为东西横街,东起红埠街西口,西至劳务巷南口,长米。清初沿明代教场建有抚标教场(抚标:清代称巡抚所直辖的绿营兵为抚标;教场:操练和检阅军队的场地),故名教场门。年曾改名为红卫街,年恢复原名。
湘子门那是原来八仙之一韩湘子修炼成仙的地方。传说原来韩湘子在洒金桥碰见铁拐李和吕洞宾受到点化之后就来到湘子庙这修炼。后来就在这里得道了。之后他修行的这个地方就被后人盖了一座庙叫湘子庙。
东厅门西起东木头市,东至东县门,长米。因清代咸宁县在东,称为东县,当时清军厅同知署和咸宁县初级审判、检察两厅设于此街,故得名东厅门。
看完这些
是不是感觉有些街巷名还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些街巷都富有西安味道
是我们大西安的特色
赶紧收藏吧!
来源:在西安、坊上人、百度百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综合编辑:西安潮生活(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
csh
csh
企业
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zzyz/2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