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吻人生的自我赋义能力
胭脂吻:人生的“自我赋义”能力
文
渊渟岳峙
一
和朋友一起买了几个钧瓷杯子,让朋友先选,朋友选了自己喜欢的釉色,最后留下来的一个杯子釉色比较杂乱。
一般来说,钧瓷的釉色比较集中为好,要么像是什么形状,要么特别鲜亮,但是留下来的这个杯子却只有杯沿有点红,不多不少,没啥特色。
应该说,几个杯子里,我最不喜欢这个杯子。
但是,经过观察,我渐渐发现“这点红”像是一个事物:口红印——于是,我给这个杯子起了一个名字,“胭脂吻”。
因为这点“香艳”的联想,这个杯子从我最不喜欢变成了最喜欢——倒不是每次喝茶都有“间接接吻”的意淫,而是觉得很浪漫,很有故事。
如果文章到这里结束,那么结论就是:作者是个色情狂。
还好,还有。
二
一个杯子,因为赋予其意义变了,其价值也变了,其实,人也是。
一个人的意义,往往是社会赋予的,所以人是社会的动物。一个人的升迁浮沉与生死荣辱并不都是客观的,而是社会“赋义”的。社会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催眠课堂,每个人从这里面接受暗示赋予个人存在的意义。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了为何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王嘉传》里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臣常为之寒心。”
一个人的意义如果是别人赋予的,那么别人夺走这个意义的时候,这个人的精神生命基本就结束了。
你想当官,丢了官,就是丢了命;
你想发财,赔了钱,就是丢了命;
你想出名,败了名,就是丢了命......
人者,生于所好,死于所好,千古皆然。
三
这个生命的套路能跳出来吗?除非这个人有“自我赋义”的能力——自己给自己生命定义的能力!
其实强者都是有“自我赋义”的能力的,所以他们不怕别人的指指点点和妄加评论,更不会中“积毁销骨众口铄金”的精神圈套。
当年名伶阮玲玉自杀的时候留言“人言可畏”——其实也是她自己认为“可畏”才真正“可畏”——社会为她“赋义”为清纯玉女,而又往这个“金字招牌”上泼了脏水,等于收回了这个意义,于是阮玲玉觉得灵魂一下子被抽空了,生无所恋,于是选择了结束生命。
这就是社会为一个人“生命赋义”的强大与无常,你可能乐在其中,也可能万劫不复,所以靠社会“赋义”就有不稳定性和依赖性——所以,一个人必须具备“自我赋义”的能力,才能立于精神强大的制高点!
四
曾经的文化部长王蒙说过,他亲眼看过级别特别高的老干部在浩劫年代蒙冤时哭得和小孩子一样——因为赋予他们人生意义的人又夺走了这个意义——这说明精神依赖外界的人,无论地位多高,终是个弱者。
所以,遍观历史的强者,无不是自我赋义之人!
陶渊明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他找到了人生的另外一种意义:归隐田园,自娱自乐。
王安石就没有找到这种意义,所以他掌权时纵横捭阖,失位时哀叹“明月何时照我还”,到底还是抑郁而终。
这样的例子历史中有很多,不,应该说我们身边就有很多。
当一个人把自己和“社会赋义”捆绑发展的时候,说好听点是“顺应时势潮流”,说难听点就是“嫁接”——同为一体,必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所以,自我赋义既要参考社会价值观,不能陷入自说自话,成为堂吉诃德,但又要“因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能太“着相”,沉迷其中,被其催眠,被牢牢束缚在了历史的阶段性和局限性上了。
五
一个人能自我赋义,就是一个自由人;能给团队赋义,就是一个领袖;能给一个时代赋义,就是一个伟人;能给万世赋义,就是一个圣人。
其实说到底,“自我赋义”是需要能力的,必须心胸开阔,博采众长,又能不人云亦云,找到人的独立价值所在。
在汹汹时代潮流中,在茫茫人生选择里,你有“自我赋义”的能力吗?到你具备自我赋义能力的时候,你才是这样的人:我就是我,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在此之前,无论你是谁,都是着急上火。
往期文章
诗三首
摩诃·林夕为梦·初恋如宋
心净如寺眼如雪,冬也清凉法也凉
热爱生活的人,都有一颗苍凉的心
赞赏
人赞赏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
白癜风的初期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cf/11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