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痰盂中的文明密码

知名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近几天,美国亚马孙网上有人发现在卖痰盂,标价61美元一个。

亚马孙就如淘宝,这上面不要说能买到痰盂,就算有人要买痰(够恶心的),也能买到。

亚马孙上卖家卖痰盂,之所以在国内引起围观,关键还是它的用途,被标成了中国古典花篮。我们看到的买家秀里,痰盂当成了放食品的果篮,有放红酒的,有放长棍面包的。

国内的有些网民感觉特别开心,没想到一只痰盂恶心了一把老外。还特别建议,不要说出来,就让老外当果篮使用好了。

老外把痰盂当成中国的古典花篮和中国有些网民希望恶心老外一把,都看出了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断层。

一只痰盂,给我们透露了不少文明的密码。

一些幸灾乐祸的网民可能并不知道,痰盂不是国产的,它是地道的洋货。

中国人以前没有用痰盂的习惯,所以也根本没有痰盂这玩意。从皇宫贵族到平民百姓,如果有痰就直接吐地上。还有人比着谁吐得远,这比赛,类似小男孩比尿尿,谁尿得远谁取胜。

马嘎尔尼就记载过,他到了乾隆的朝廷,满朝文武要吐痰就直接吐地里。清朝最顶尖的官员都是到处吐痰,老百姓就不要说了。

当然,痰,不只是中国人特有,外国人也有。外国人以前也是乱吐痰的,后来觉得不文雅,就不乱吐了。

马嘎尔尼的痰是怎么解决的呢?就是手帕。这也是外国人当时解决吐痰的最常用做法。不过,现在的零零后,或许看到手帕也认为是古董了。

有一点,我们都不想承认,而不得承认的,北京人的卫生习惯是洋人用枪逼出来的。

当时洋人为了不让北京老百姓随地大小便,随地到马桶,就在胡同口两端各站一士兵,发现有不讲卫生的就开枪。

枪口下逼出了北京人的卫生习惯。本来,我们确实在这方面落后,说说也很正常,可现在有一些人特别不想听我们也有很落后的地方,总要说你抹黑。为了平衡这些人的心理,我顺便也提供一些信息,十六七世纪的巴黎,也是乱倒马桶的。

有时从天而降的,不是哪个贵夫人的胭脂水,极有可能倒的是马桶。

我们这样说的意思是,文明是在逐步发展的,不管东方西方都有个过程,谁发展的更快更好,我们就向谁学。

如果像有些义和团,我们从来就不需要痰盂,因为这是洋人的玩意,我们就直接吐地下。

如果这样,亚马孙上那只痰盂恐怕就不会出现了。

痰盂的出现和细菌的发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以前的吐痰,只关系到行为的文雅,法国科学家发现痰和肺结核的传染有关系,这就牵涉到了健康问题。于是,一些国家对吐痰的行为开始立法,痰盂就大范围地使用。

我们不知道在亚马孙上卖痰盂的卖家是哪国人,但我们可以告诉他的是痰盂不是中国古典果篮,他是标准的洋货,不过是他的知识缺乏,把洋货当成了中国货。

扫描加好友,注明“少爷”

这知识欠缺造成的中西混淆,和文明欠缺带来的幸灾乐祸,实际都是一样的浅薄。相比于前者,后者理应更需要提高修养。

吐痰成了立法规范的行为,就意味着乱吐痰要被处罚。最早在中国对此提出要求的城市是香港,为此有过激烈的讨论,有人认为这是故意整中国人,特别是低端中国人,他们怎么能做到不乱吐痰呢?

但禁止乱吐痰,毕竟已经成了时代所需。香港开始有人建议设定一种「滋扰」罪,向随地吐痰者罚款一元,只要其作案地点要满足两个前提条件:现场有布告禁止吐痰;现场设有痰盂。

这个规定的设置也不是很顺利,但现场需要设置痰盂的这个规定,对以后全国普遍使用痰盂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如果我们还有记忆,邓小平在接见撒切尔夫人时的那只痰盂,曾经闻名世界,它成了香港回归的历史见证。

从没痰盂,到有痰盂,再到没有痰盂,甚至遗忘了痰盂,这是文明的发展,也是时代的进步。

不过,能看得到的文明发展和看不到的文明发展,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才是最需要提升的地方,也是这只痰盂对文明的无意识的考验。

据说,现在亚马孙的这只痰盂已经移除,但山东一家生产痰盂的企业到火了一把,据他说这几天接到的订单多达十万个。

这应该也是值得高兴的事。

此公号不错,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ff/142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