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云侯林芙蓉街芳华摭拾三百载

从办公楼往东看去,那片绿树环绕的地方就是芙蓉街。相信济南的朋友或多或少地都去过芙蓉街,或带外地来的朋友逛过芙蓉街。它不仅是济南的名吃一条街,也是旅游一条街。我初来济南时,每次去大明湖跑步都要穿过芙蓉街。湿漉漉的石板路,清澈的芙蓉泉水,古老的关帝庙……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芙蓉街全长不足米,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走在芙蓉街上,一不小心,你的足迹就会与某位历史名人的足迹相吻合。路边的古建筑,给人一种时空穿越的感觉。在这条街上,你可以与时空对话,与名人对话。芙蓉街建街有多少年?有人说芙蓉街是千年古街,有人说是百年古街。在《芙蓉街》这本书里,侯林先生经过认真细致的调研,通过翻阅大量的古诗词,给出了答案。

分享这本书之前,我们先看一下街首的《老残听曲》铜像。

刘鹗先生对济南的贡献是巨大的,提起济南古城,大家就会想到“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泉城风貌,这句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就是刘鹗先生在《老残游记》里写的老残一路秋山红叶,老圃黄花地来到济南府后看到的景象。按照植物学上分类,杨和柳是同科不同属的两种树木,至于垂柳为什么写成垂杨,民间有两种说法:一是隋炀帝杨坚赐姓,二是“正插为杨,倒插为柳”的传说。其实,“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出现,该书《小雅·采薇》篇中有这样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从老残听曲沉醉忘我的神态上,让人仿佛听到王小玉那“绕梁三日”的唱腔。当时王家有白妞、黑妞两姐妹,经常在明湖居戏园子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说唱“梨花大鼓”,红极一时。塑像中说鼓书的为王小玉,白妞。

.8.27日,侯林先生新书发布会

分享《芙蓉街:芳华摭拾三百载》

作者:侯林,济南日报社高级编辑,济南文化学者,散文家。

一、古街溯源

芙蓉街名字的由来:

众所周知,芙蓉街由芙蓉泉而得名。但侯林先生在《芙蓉街》一书中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资料和新的学说。其中芙蓉名字的来历原因有二:一是泉池及周边遍种芙蓉,泉水涌动似芙蓉盛开;二是芙蓉街北段,也就是文庙的东面,有一道芙蓉堤。还有,就是街北面的大明湖,大明湖也是一个芙蓉湖,而且湖上还有芙蓉桥。

清代诗人赵国华在《明湖竹枝词》里这样写道:“芙蓉桥畔是儿家,到门一路芙蓉花。水边芙蓉红在水,窗前芙蓉红在纱。”

在这样一个芙蓉的世界里,芙蓉街因“芙蓉”得名,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芙蓉街位置:

芙蓉街中段路东有一关帝庙,里面有一通清代康熙年间的石碑,记录了关帝庙的历史和方位,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1、关帝庙历史悠久,康熙三十四年立碑,可见此庙绝非清代建筑。

2、碑文称其庙在“济南布政司街之东隅”,却没有提到芙蓉街,可见当时芙蓉街尚未成街。

3、芙蓉街日后为何会成为济南的“金街”,碑文里给出了答案。

这个位置,西边是掌管全省赋税田产、经济命脉的山东布政使司衙门,南面是神武宣威、总戎兵政的山东都指挥司署,北面是礼乐三千、化育英才的济南府学,东面是齐鲁总制,节制百城的山东最高统领机构山东巡抚部院署。

如此好的方位,芙蓉街自然也就成为济南的“金街”。

三百年前的芙蓉街:

侯林先生从古诗词中,挖掘出芙蓉街三百年前的倩影:

1、三百年前的芙蓉街,是济南的“花灯一条街”。这里箫鼓盈街,灯彩辉耀,成为游人、士子的游览场所。也是济南人元宵节赏灯的好地方。

2、芙蓉街建街(冠名)前,芙蓉泉附近有一座芙蓉亭。此后不久,这里又出现一家旅社——芙蓉园。康熙三十四年(年),来济南游历的江南布衣诗人杜首昌在诗歌《历下芙蓉园》中赞美说:岂惟避暑难消受,更有清幽未易知。曲径小亭堪入画,一丘半壑恰宜诗。西逢东道偏相契,纵是西园不足奇。

诗人说,芙蓉园不仅是一处避暑胜地,它的“清幽”更是少人知晓。园中的曲径小亭和玲珑假山如诗如画,美不胜收。纵是江南名刹苏州西园亦未必有此风景。杜首昌用文字为我们描绘了芙蓉园的诗意美景。据侯林先生考证,当时的芙蓉园还有一个别名——芙蓉馆,这里聚集了众多来济南参加乡试的士子。

二、泉池水道

芙蓉泉的“家”——韩观察宅:

据明崇祯《历城县志》记载:“芙蓉泉,府庠前韩观察宅内。”

韩观察大名韩应元,济南历城人,嘉庆三十七年()举人,四十四年()进士,初授无锡县知县,隆庆初年调山西怀仁县知县。其后历任大理评事、兵部主事,官至山西布政司左参政。

明代,参政从三品,掌分守各道,有承流宣化之名,雅称“观察”。

韩观察宅兴建隆庆后期或万历初年。那时芙蓉街尚未成街。而芙蓉泉在德王府西墙之外,属济南黄金地段,能在此处建宅,而且将芙蓉泉规划其中,不是达官贵人,是做不到的。

此时的芙蓉泉也早在四十年前的嘉庆十五年(),已将泉水引入北面的济南学宫泮池。于是,济南出现了那条日后被命名为“梯云溪”的泉溪。

梯云溪:

梯云溪是引芙蓉泉水至济南学宫泮池的清泉水道。当年这条溪是随街可见的。它的开凿时间是嘉庆十五年(),然而梯云溪的名字,却是这条溪形成六十多年之后,由济南太守沈华东创造的。

为什么要开凿梯云溪:

在今天的济南府学文庙更衣所前,有一通石碑,碑记作者是明代陕西巡抚、济南府济阳人黄臣。根据碑记记载,梯云溪的开凿者是时任济南知府的司马泰(-)。他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的后裔,明代著名的诗人、藏书家、文献学家。他于嘉庆十四年()春来济南任职。当时济南府学已年久失修,他将此事上报各级大员后,得到批准,对府学内建筑进行了修葺,当修葺即将完成时,有德高望重的济南“土著父老”向司马泰建言,说自明代开国至成化年间,因为泮池有水聚集,风水好,所以自这里发解的举人有不少人能中进士高第。而自成化以后,泮池干涸,所以自弘治至正德年间,则没有能中高第者。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引来源头活水。济南有泉,冬暖夏凉不结冰,可谓天赐佳水,如果能引来泮池,便能免去山东科甲不兴的恨事。

司马泰等地方官员听说后,对“风水”一说深信不疑,于是立刻展开行动,先是在府学的屏风北边凿了一个方塘,又将门内的泮池挖深并且扩大面积,然后,分别把南边的芙蓉泉和东南边的濯缨湖引来,“凡三折而会之方塘,又三折而入之泮池,又三折而出之于学宫之外,以入之于湖,载出之城,踰之清河,以会海终焉”。为什么要让水如此曲折回环呢?原来,这是继承孔门的传统,象征文士学子文采焕然,呈现出笔下生花、波澜多姿之美意;而直达于海,则预期前程远大。

这项引泉环注泮池的工程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大功告成。此后,济南学宫绿水环绕,焕然改观,山东科甲之事,也如济南耆老所料,嘉庆十六年()在济南府学文庙发解(发给入京应试进士的证明文书),十七年()科甲之盛前所未有,在全国名进士中,山东有25名,而济南府就占了8名,接近三分之一。其中齐河县就有三名,长清县赵同言则进入二甲,临朐二冯兄弟则同成进士,传为一时佳话。

风水之事不好断言,但因此济南有了这条风光无限的梯云溪,也有了举世罕见的泉水学宫。

梯云溪由明入暗:

我们从明嘉靖年间山东巡抚蔡经“芙蓉泉水绕宫墙,泮沼天开一鉴光”的诗句中,可以想见那时梯云溪的美妙情景。到了明万历庚子年(),济南太守沈烝(字华东)又再次疏浚梯云溪。到了清初,梯云溪上又筑起了宏伟的青云桥和腾蛟起凤牌坊。由此可知,梯云溪在开凿后的一百多年里,可谓是享尽风华,楚楚动人。

那么它又是怎样由泉溪变成地下暗渠的呢?

侯林先生从山东按察使王汝璧(-)的《芙蓉街踏雪分韵得“踏”字》诗文中推论,此时的芙蓉街已经成为济南节庆扮玩活动的热闹场所,绝不会容得下街中还有一条河。此诗作于嘉庆四年()。

迄今发现的唯一一首写梯云溪的诗,是乾隆五十一年()济南泺源书院主讲沈可培的《莲子湖舫歌一百首·梯云溪》:“梯云溪水响淙淙,玉带潆回一派通。好事何人新甃凿,居民争说沈华东。”此诗没有写梯云溪的容貌,而是写梯云溪的流水之声,在老济南街巷为“青青石板路”的时代,是可以听到石板下的淙淙流水声的。侯林先生由此推论,乾隆年间,梯云溪已经由明转暗,成为一条暗渠。

再往前推,从雍正时代山东青州府同知张文瑞以芙蓉街之名写芙蓉街的诗句中可知,芙蓉街不仅是元宵赏灯的好去处,平时还是踏街游乐的最佳场所,也是去大明湖、水面亭踏春游览的通道。在这样一条繁华的街道与通道上,梯云溪的明流是不能设想的。再往前推,就到了芙蓉街建街的清康熙中后期。由此得出结论,梯云溪转入地下与芙蓉街建街几乎是同时或稍后的。

三、名士风流

1、瞻泰楼

明代嘉靖年间,在芙蓉泉西侧,有一座高耸耀眼的建筑:瞻泰楼。楼的主人是济南名士、官拜德王府长史的许邦才。

清代风雅之士王初桐有咏此楼诗:瞻泰高于四照楼,芙蓉泉口假山头。坐闻十棒冬冬鼓,知是游湖六柱舟。

四照楼是清初山东提督学院署的高楼,矗立在明湖南侧的学院街上,是当时济南的著名楼观。瞻泰楼比四照楼还要高峻宏伟,可见不一般。以瞻泰为名,说明其楼之高可以观瞻泰岱。

瞻泰楼的名气不仅在于它的高耸宏敞,更是和许邦才的两位好友——济南籍大诗人李攀龙、高官殷士儋有关。这里是他们敲棋煮酒、赋诗唱和的风雅之地。

许邦才(——?)字殿卿,号空石。济南人,嘉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嘉靖二十三年()赵州知府,改调永宁知县,后来升为德王府长史。

李攀龙(-),号沧溟,字于鳞,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历官刑部主事、郎中、顺德知府、陕西提学副使等。主盟明代文坛,为“后七子”领袖。

殷士儋(-),字正甫,号棠川,嘉靖二十六年()举进士,后为裕王讲官。穆宗继位后,升为侍读学士,掌翰林院事,其后任礼部、吏部右侍郎,礼部尚书,隆庆四年(),以本官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

他们三人自幼同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许邦才和李攀龙更是志趣相投,交谊深厚,成为儿女亲家(许长女嫁李次子)。

李攀龙于嘉靖三十八年()在陕西提学任上,因对陕西巡抚殷学的颐指气使不满,一怒之下,拂衣东归,先后在济南东郊、大明湖百花洲筑起白雪楼。时幼年好友殷士儋家居,许邦才任德王府长史,三人于瞻泰楼、白雪楼雅集赋诗,品茗敲棋,谱就了一曲千古风流佳话,为其后文人骚客吟诵不绝。

2、董芸:芙蓉泉上坐著书

董芸(?——),字香草,号书农。济南府平原县人。嘉庆三年()举人。董芸出身书香门第,是董曲江(董元度)的侄子,董元度博雅好古,文采风流,其诗宗王渔阳,是名重一时的社会名流。董元度祖父董讷,为康熙六年()探花,官至两江总督。

董芸不仅是诗人,也是学者。他博读经史,具有丰富的古今地理知识。写有《历下山水纪略》这样的专著。乾隆五十八年(),此时距离他中举尚有五年。长期寓居芙蓉泉的他,写下了著名的《芙蓉泉寓舍》诗:

老屋苍苔半亩居,石梁浮动上游鱼。

一池新绿芙蓉水,矮几花阴坐著书。

如今,芙蓉泉院落主人将这首诗题写在墙壁上,供四方游客赏析。苍台、游鱼、清泉、花阴,近乎摄影般的描写,芙蓉泉池正中,正有石梁,将泉池一分为二。石梁浮动上游鱼,数百年了,一丝未变。

3、何绍基凿池引芙蓉水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湖南道州人。其父何凌汉官至户部尚书,是著名的藏书家。何凌汉曾于道光二年至四年(-)在济南任提督山东学政,提督学署就在湖滨学院街上,所以何绍基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大明湖边度过的。

何绍基是清代大书法家、诗人。在大明湖历下亭上,悬挂的杜甫诗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楹联,就是何绍基书写的。

咸丰六年(),何绍基应山东巡抚崇恩之邀,主讲泺源书院。九月上旬携家眷到济南,先是寓居济南城南,第二年十月正式移入与芙蓉街一墙之隔的泺源书院。据说何绍基搬家时,光是图书就装了五车。

何绍基在这里住了四年。在讲学之余,经常沿芙蓉街去大明湖游玩。有一天,他站在芙蓉泉边,望着清澈明丽的清泉水突发奇想,这泉水与他居住的泺源书院仅隔一墙,为什么不把芙蓉泉水引到自己的院子里呢?省的家人每天辛苦劳累,要越过繁忙的院西大街(今泉城路),到街南挑水。于是,何绍基在泺源书院的新房前凿池,隔巷引来了芙蓉泉水。淘米洗菜,好不快活。连成群的燕子也飞来祝贺,于是何绍基给它起名:燕来泉。

四、业态商号

1、闻香一条街

这里说的香,既不是荷花香,也不是烤串的香,而是一种化妆品胭脂的香。最初的芙蓉街上,有很多经营妇女化妆品的商号,其中最为抢手的是著名的济宁香胭脂,最为济南女孩喜爱。那时的芙蓉街上,满街都是涂抹香胭脂的漂亮女郎。有两首诗为证。

乾隆年间著名学者、诗人沈可培的诗《芙蓉池》:

芙蓉池畔尽芙蓉,南接通街万绿浓。

顾向芙蓉街上住,香脂浓染斗花容。

嘉道年间济南孙自香先生(其父孙铨曾在嘉庆年间任山东阳信县知县)《济南竹枝词》中咏芙蓉街的诗:

街市喧阗达四冲,车行如水马如龙。

芙蓉西去条条巷,香肆风吹凤脑浓。

2、济南名产一条街

根据民国三年《济南指南》中“济南名产”一栏记载:当时开列名产二十项,芙蓉街所产就有六项之多。包括南货行东升阳的点心;大同鞋铺、大成永的鞋;同祥义的鞋帽;松鹤斋的纸张文具;天成铜器店的铜器;还有小彭照相馆的照相。

而济南的铜器铺,也有狮子口、义盛合等多家。天成铜器铺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的。另外,济南当时的鞋帽店不下三十家之多,仅芙蓉街便有万增、隆庆祥、文兴斋、宏升斋、东盛泰、庆和永等九家之多。至于销售文具纸张的南纸铺,当时更是铺天盖地。

今天的芙蓉街,依然车水马龙,但除了各式小吃,其他经营已经不为多见。

3、时尚一条街

芙蓉街是一条得风气之先的时尚之街。

早在清末光绪年间,芙蓉街便以经营鞋帽著称,其中同祥义、大成号两个鞋帽铺,分居济南鞋帽销售的冠亚军。到了20世纪30年代,这条街上的济南永顺和鞋帽同样不甘流俗,不断有新的花样出来。他们卖的不是一般的大路货,而是自己设计制造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时帽。

近代以来,芙蓉街的服装业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程度。据光绪八年()《历下志游》所载,当时的衣庄除在西门大街的百顺外,其余全部都在芙蓉街。简直垄断了济南的服装销售业。20世纪30年代,芙蓉街上的“裕泰成”“义天成”两家商号,更是以“制服新衣”引领济南服装潮流。

还有专营济南风味的各大饭庄、酒楼,也遍布在芙蓉街各个支巷内。各具特色的名店,均以创新、时尚相标榜。

此外,济南最早的镶牙馆,也在芙蓉街上。

五、文脉承传

1、自古文化一条街

历史上,芙蓉街是一条充满文化内涵和文化气息的街道,是济南当之无愧的文化街。自古至今,在此生活过的名人雅士数不胜数,几乎每一处泉池、每一座住宅、每一处商号……都流传着名人名士的旧踪逸闻和风雅旧事。

历史上,芙蓉街是省城文化机构所在地,街南是著名的泺源书院;街中,有龙神庙、关帝庙等历尽风雨沧桑的传统文化古建筑;街北首,则是街南的千年学宫。而与芙蓉街北首相距不远的还有贡院,那是每三年举办一次全省乡试的场所,一旦得中,便能摆脱“布衣”身份,进入社会的另一阶层。如此一来,芙蓉街便成为文人学子出入的街区,文气盎然自不必说。

历史上,芙蓉街的文化经营与文化商品,始终是该街商业经营的重头戏。民国初年,众多的文化类商家在此安家落户。比如图书发行。晚清一来,芙蓉街便是济南乃至山东的图书发行与印刷的中心。年,这里诞生了济南、也是山东最大最有名气的图书发行机构——济南教育图书社。

2、济南府学的始建人及始建时间

济南府学,亦称济南学宫、济南府学文庙、济南府儒学等。建于宋代熙宁年间,其创建人为时任济南郡守(齐州知州)的李常。

李常(-),又名李恭,字公择。江西建昌人。皇祐元年进士。熙宁九年()二月,由湖州来齐州上任。在齐共两年。除了建造学府,李常在济南还做了几件大事。一是根除盗寇。他捉住狡猾的盗贼,不是关起来,而是一反常态地将他收编成自家兵士,而且就安排在自己身边(监控起来),因而得知其他盗贼及整个团伙的情况,特别是藏身之处,然后举兵一网打尽。二是以文会友,为济南留下珍贵记录。他是黄庭坚的舅父,与苏轼兄弟是至交,他有很多描绘济南的诗作。宋代在济南做官的官员很多,然而只有十人进入济南人的名宦祠,世代祭祀。李常为其中之一。

2、赵孟頮“金点子”大兴济南府学

赵孟頫(——),字子昂,号宋雪道人,元代书画大家,浙江湖州人。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生平跨宋、元两个朝代。元二十九年(),赵孟頫被任命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

赵孟頫在济南任职共有三年多的时间,但却充分展现了他的从政才能和治理水平。

赵孟頫同时是一文化素养极高的艺术大家,他不仅创作了那首流传千古的《趵突泉》诗和《鹊华秋色图》,他为发展济南的地方文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更是卓然可传。赵孟頫兴办济南府学的事迹,一向在济南传为美谈。

元初,兵站之后,百槁待苏,限于资金,济南府学更是一派不景气的景象。作为文化修养深厚的赵孟頫,十分清醒地认识到:欲实行大政,必先办好学校。那么,在此艰难情况下,怎么办呢?赵孟頫想到刚刚接手不久的案子,于是,这位充满智慧、灵活多思的济南总管豁然开朗。

原来,济南城东有整整八顷的上等土地,有两户人家一直在打官司争所有权,一直打了数十年,但他们又都拿不出土地凭证(地券),反而不约而同地说是兵荒马乱中丢失了,这很显然是在说谎,其目的在于吞并这八顷良田。赵孟頫戳穿了他们的伎俩,并且正告他们说:大兵过后,握有地券者前来,也未必能检验成功。何况你们连地券也没有呢?入情入理。于是,赵孟頫将这无主之田划为济南府学的学田,有了它,大大改善了府学的条件,学官与生徒的费用都不用愁了。济南府学也就重新兴旺起来。

3、府学铁牛山

旧时,济南府学文庙有铁牛山,为济南“三山不显”之一。所谓“三山不显”,是说济南城内有三个地方,平地孤石突起,人们习惯称之为“山”,但因其矮小,在远处看不到,所以为“三山不显”。

过去,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当地僧人都要举办盂兰会。这一天,济南的善男信女在修完烧香、献花、献果等佛事后,必到府学文庙来看铁牛山。

据传说,铁牛山为建城时用铁铸造的,用以镇除水患。历史上有多位济南诗人写过有关铁牛的古诗,其中有诗人引用老子骑青牛出关的典故,以此为喻,来彰显学府铁牛的历史文化价值。诗中“只有骨皮撑地肺,更无头角露人间。”来喻示人们尽管你顽强地用“骨皮”撑起了整个世界,但也不要“崭露头角”,因为“崭露头角”是极不安全的,应该学会铁牛的“韬光养晦”。

芙蓉街是济南市文化内涵最为深厚、知名度最高的古街之一,它的建街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明末德王府的覆灭为芙蓉街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其后,经过半个世纪的平民化、市井化的过程,芙蓉街在康熙年间形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ff/148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