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谍战剧nbsp不一般的胭脂
这几天在家看了一部国产电视剧,也想以此为契机,来聊聊国产剧中最独特,也是我个人最喜爱的一个类型——谍战剧。
谍战作为一个剧种,中国观众对它的痴迷,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
从类型分类上来说,谍战并不构成一个独立的电影或电视剧类型,它是战争和悬疑两大类型交叉后的亚类型。然而在中国,谍战剧发展成了独门独户的主要类型,在短短十年时间内,长得枝繁叶茂、长盛不衰。
这个剧种看似很窄,不过创作者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尽管有诸多条件的限制,仍搞得井井有条,并一直锐意求变,为谍战剧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体系。中国谍战剧的一个特色是,每隔几年,都会冒出来一部现象级作品,它和之前的重要作品完全不一样,于是为这个类型开拓出新的方向,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改造了观众的口味。
最近我看的这部谍战剧就是赵丽颖和陆毅主演的《胭脂》,赵丽颖和陆毅没人不认识,但这部剧的导演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他就是擅长战争剧的徐纪周,前作包括《永不磨灭的番号》《杀虎口》等。
《胭脂》才播没几天,我当然不会说它已经成了谍战剧类型中的代表作,不过它展示出的一些新动向,是谍战类型过去还没有过的,我认为值得记叙。
《胭脂》
我先把谍战剧这个类型的沿革讲一讲。
谍战类型在中国首先是出现在电影里的,它是革命主旋律创作的一个支流。年的《羊城暗哨》、年的《渡江侦察记》、年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至今仍是一代人的大银幕回忆。
《渡江侦察记》里陈述饰演的情报处长那句经典台词「根据我的情报……」至今仍挂在南京的北京西路一家饭馆的招牌上。从时间上来说,当时电视剧还没诞生呢。
《羊城暗哨》
《永不消逝的电波》
《渡江侦察记》
文革期间虽然是八个样板戏垄断舞台,其中《智取威虎山》《沙家浜》都颇有谍战意味,但在民间,反特惊悚小说《一只绣花鞋》的手抄本却被精神饥渴的读者们以惊人的传播速度传阅。
这些作品融合了「智斗」的民间故事模型和「抓特务」的共产叙事模板(只有《永不消逝的电波》有所区别),和当代谍战影视剧放一起比的话,大概比爱伦坡和东野圭吾之间差别还要大,但它们的流行至少充分反映了人们心中对谍战故事的期待有多大。这种期待,在新时期到来后,终于喷薄而出。
前面说的都是谍战片,直到年,中国大陆拍摄的第一部谍战剧《敌营十八年》才应运而生。而且,它还是中国大陆的第一部电视连续剧。
《敌营十八年》()
这部剧一反「智斗-反特」的故事模型,充分吸收了《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谍报元素,不仅在当时来看颇具娱乐性,并且在不长的篇幅里初步构筑起了历史叙事,与前苏联年的谍战剧杰作《春天的十七个瞬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春天的十七个瞬间》
因此,年是中国谍战剧元年。
尽管诞生很早,但从八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谍战剧并未像古装严肃历史剧、当代情感剧等类型那样涌现出个性突出、影响巨大的作品,更谈不上开宗立派。
这阶段的谍战剧只是蜷缩在战争、革命历史等类型中,不时偶露峥嵘,比如年的《狼窝里的战斗》,当时风头正劲的李媛媛在其中演了个日本女特务,「黑龙会」这个现在跟武侠片里的「丐帮」一样常见的名头,也是在这部戏里第一次出现。
李媛媛
年的《无悔追踪》是这阶段极为出色的一部作品,这剧写一警一特建国后纠缠数十年,几成一部小巷人生的平民史诗,不过它是披着谍战皮实写社会剧变,单就类型特征而言,谍战味儿并不是很足。
《无悔追踪》
为什么谍战剧在中国电视剧整体蓬勃发展的阶段并不冒尖?
原因有二:一来此时电视剧仍然大多是国家队或者公字头单位拍摄制作,民间制作仍未完全放开,播出上也是自播为主,交易并非主流;二来当时播出平台处于一种混乱但百花齐放的局面,真的是多元类型齐出,什么国家什么种类的电视剧都有可能在荧屏上看到。在这种局面上,谍战剧的破土而出需要一个契机。
《无悔追踪》
年,广电总局为海润等八家民营制作机构颁发了电视剧甲种制作许可证。从官方层面,开始允许和支持电视剧的市场化进程。年5月,总局下发通知,要求「电视台在黄金时段不得播出渲染凶杀暴力的涉案题材电视剧」。
作为市场上男性剧的主力,涉案剧上不了黄金档,势必需要大量其他类型剧种填补,谍战剧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它既具备探案中的悬疑、推理、斗智斗勇,又不用时常直面血腥,而跟纯粹战争剧比起来,它也为女性的参与留下空间,因此保留了对女性观众的吸引。
于是年之后,谍战逐步涌现。当时虽然也出现不少具备水准的谍战剧,但真正拉开谍战黄金时代的,是一部今天看来都不过时的作品——《暗算》。
《暗算》
这部根据麦家小说改编的作品,一反当时仍盛行的「智斗-反特」模型,通过三段化的故事,把谍战类型中解谜的魅力发挥出来,同时在人物上吸收了传奇意味。
本来对这种涉及革命战争题材的电视剧中教化味道已经习以为常的观众,突然在沙发上遭遇了一场智力游戏,这种冲击是前所未有。于是,该剧播出后好评如潮,柳云龙也因此一炮打响,在未来继续着这部里的自导自演模式,这是后话了。
如果说《暗算》是为谍战类型正名,使人们第一次正眼看待这个战争剧的私生子,那么真正让谍战剧登堂入室,毫无疑问是姜伟的《潜伏》。
《潜伏》
本剧虽然改编自龙一的原著,但只吸取了中共间谍+文盲女游击队长的反差主角设计,在改编时创造性地引入了办公室政治的概念。这使得该剧在谍战原有类型意味之外,有了进一步发酵为社会话题的可能。
一时之间,街头巷尾对《潜伏》的热议不绝于耳,这种轰动效应恐怕是创作者自己也难以想象的。正是这部作品将谍战剧推上了高峰,后续的模仿跟风作不计其数,真正形成了类型化的规模效应。
此后虽然谍战剧精品辈出,几乎每年都有现象级大作,比较下来艺术水准见仁见智,但影响力上,《潜伏》是无出其右了。
如果说《潜伏》是中式谍战的巅峰,那么年的《黎明之前》毫不夸张地讲,制作水准可以和中等档次的美剧一拼高下(你知道这是很高的赞誉)。
《黎明之前》
这部剧结构规整,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限定人物,几乎符合广义上的三一律。节奏上,不仅始终保持着高速的推进,信息量极大,多条线索都是草蛇灰线,一直埋到最后才揭底。
而本格推理中常出现的谜题情节规整但人物丧失的问题,这部剧不仅有效避免,还将人物个性做到极致——基本每个出场角色都有明确个性、动机不说,主要角色它能做到只要置于同一场域,哪怕不发一言,照样能营造出戏剧张力,可见人物塑造功底之强。
然而这部戏最为绝妙的是,它不再仅以阵营派别划分人物,而是在阵营对立的情况下,让角色自己考虑问题,甚至它的最终高潮是由传统意义上的正反两派携手达成,最终也并未因胜负已定而高奏凯歌,相反,还落下几分难以言喻的忧伤与惆怅。
年的《悬崖》某种意义上是这个黄金时代最后一座属于传统的丰碑。
《悬崖》
这部剧并不以谜题取胜,也未花过多笔墨在人物的勾心斗角上。它更多的心思放在对那个时代的还原上。
它选择的是普通观众一听就会代入刻板印象然而并不真的了解过的伪满历史,将这块土地上关东军、长春伪满、延安中共、重庆国军、山中抗联、苏共等多重势力交织的波诡云谲细细勾勒。
它的故事节奏,在谍战剧中是相当舒缓的,很多戏当时看并没有太多情节,而是描摹人物状态,在人物看似日常的行为之下,是埋藏的线索和时代的烙印。正因如此,该剧在谍战剧已经泛滥的情况下,仍然具有难得的优雅和从容,宛若黄金时代最后的贵族。
从到这六年中,谍战剧兴盛一时。然而就跟当初港片遇到的情形类似,大量跟风突进,而在内容上,也常大同小异,这使得谍战剧开始出现颓势。雪上加霜的是,总局先后在年和年两次推出对谍战剧的限制政策。
年是要避让建党周年庆的剧目展播,还只是一时之策,年则是对部分谍战剧的内容进行限制,并且加强了审查力度。同类题材的扎堆以及审查力度的加大,使得谍战剧似乎跟涉案剧、古装严肃历史剧等昨日黄花一样,有了式微的势头。
穷则思变,前面说了,《悬崖》《黎明之前》《潜伏》是属于传统的,传统的路既然已经走不通了,那么就需要新的思路来进行类型革命。
于是,《伪装者》诞生了。
《伪装者》
传统的谍战剧以男性观众为主,着眼点也多在男性观众热衷的政治、历史、战争、解谜,这些《伪装者》里都有,做得也不算差,甚至它的主要角色也都是男性。但是,这部剧的主打受众却是女性。
本剧成功地将偶像剧中的元素吸收进来,男人们的生死角力固然饱含张力,但颜值与CP组合更成了收视重点。传统谍战剧的观众可能会有些微水土不服,但它拓展了谍战剧的女性市场,让谍战剧在低谷中看到了曙光。
所以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再来聊聊最新的这部《胭脂》。
前面回顾了几部谍战剧精品,我们发现女性总是处于从属地位,甚至完全缺失。
《潜伏》里余则成扛起大梁,翠平大部分时间里是负责让观众紧绷的神经放松的;《悬崖》里顾秋妍的主要任务除了保胎,就是给周乙捣乱,用自己的讨嫌增添观众对周乙的好感;而女性角色长时间的缺席更是近乎完美的《黎明之前》不可忽视的硬伤,尽管顾晔佳牺牲一场,吴秀波投入到把手骨拍成了骨折……
《潜伏》
也许从历史真实的角度来说,谍战的主角就是男人,但电视剧有它自身的逻辑,只要言之成理,女人当然可以成为谍战剧的核心。这,就是《胭脂》打算积极尝试的一件事。
至少从目前的戏份来看,本剧中的男人不是鞍前马后就是藏身幕后,在台上挥拳而立的,恰是蓝胭脂和冯曼娜两个女人。
《胭脂》
其实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来控诉战争和侵略者了。本来天真无邪、亲如姐妹的一对小萝莉,却因为日寇的阴谋与加害,而被迫刀枪相对,很残忍也很现实,但诸般虐心还是回归正邪势不两立的原位。谁说战争让女人走开?惯于梳妆的手一旦举起枪,昔日弱不禁风的娇躯里一样可以迸发出惊人能量。
女人成为谍战的主角后,玩法也自然不一样,蓝胭脂处处展现以柔克刚的能力,不到万不得已,她绝不仰仗枪炮打杀,而是通过自己过目不忘的记忆力、敏锐机警的观察力和高速运转的判断力去解决问题。一开始有场戏,军统特工对这个小女子还存有几分不屑时,她马上用超人的头脑「打脸」宋勉:看到没有,我比你更适合这份工作!
某种意义上讲,身陷战云的胭脂是不幸的,但从她的热情、浪漫与后来近乎忘我的投入,你完全看不到这种不幸——如果不是战争提供的机遇,这位天才女子恐怕也难逃被深宅大院吞没的命运吧?所以,你可以说蓝胭脂的奋斗,不仅是为了国族大义,同时也是为天下女子争一口气。
其次,这部剧的氛围基调从我们习惯的灰暗压抑转变为艳丽光鲜。不再是黑风衣黑西装或者灰色中山装的木讷男子在暗夜中杀人或被杀了。
本剧中富丽堂皇的大上海,尽管一直被笼罩在战争之中,但这可是比东京还要领会时尚真谛的弄潮者乐园。因此,穿梭于会客厅、咖啡馆等交际场所的蓝胭脂,一直变换着既有时代特征,又充分吸收时尚元素的亮丽衣装。
然而,比表面的光鲜更为动人的,是情。间谍是一份需要隐藏自己内心的工作,蓝胭脂从不谙世事的莽撞到八面玲珑在刀尖上行走,她的赤子之心却从未改变:一方面是投身民族救亡的大义所在,另一方面,她也绝不愿放弃自己的良知、友谊乃至爱情。
女性温婉既是她的弱点,也是她的力量来源。明家兄弟的暧昧已成过往,蓝胭脂、冯曼娜、周宇浩这个跨域国、共、日三大阵营的超强CP相爱相杀才是时下的焦点。
说一下演蓝胭脂的赵丽颖。吧昔日赵小刀为观众熟知的形象,不是《杉杉来了》《加油吧,实习生》里的都市傻白甜,就是《陆贞传奇》《花千骨》等古装剧目中的灵气少女。
《杉杉来了》
《陆贞传奇》
演谍战剧对她绝对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最理想的效果是,随着蓝胭脂在战场磨练升级,从刁蛮少女成长为意志坚定的革命者,她也能突破自己的演员本色,最终取得双赢。至于这能否实现,我们还需要继续观察。
但说一千道一万,我认为谍战类型不管有再多的变化和突破,它的根基始终是要打好谍战交锋的底色,否则一切都是无根之萍。全剧故事从江阴要塞封锁泄密事件,一直写到了日军的假钞计划和生化武器阴谋,均是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悬疑和智斗的成色是比较厚实的。
作为一个谍战剧的忠实爱好者,我看过这些年来大大小小,好好坏坏几乎所有谍战剧,从《无悔追踪》到《暗算》,从《潜伏》再到《胭脂》,每一部都有不同的乐趣,而这个类型也经历了它的盛衰起落,我知道它还没有被穷尽,它在未来还可以有更大的突破和变局值得我们期待。
本文来源/虹膜小欧
内容转载自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白癜风研究中心治疗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ff/1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