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名句表达技巧及简要分析高考古诗阅读

高中语文学习助手

高考作文试卷复习资料高考志愿

指出下列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先读后思考再对答案)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周南·关雎》)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其五)》)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7.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其一)》)

9.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10.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其一)》)

1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13.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7.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8.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9.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0.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3.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24.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5.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白居易《观刈麦》)

26.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7.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太守行》)

28.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参考答案:

1.起兴。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

2.想象、虚写、比兴。作者以海自比,通过对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表现出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3.设问。自问自答,只要心高志远,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表达了作者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4.缩小夸张。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身处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表现友谊不受时空限制,是永恒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5.象征、比拟(拟人)。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已闯入旧年,赶走严冬。时序的更迭、新旧交替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

6.对偶、融情入景。“圆”和“直”字准确地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沙漠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7.比拟、移情于物。诗人把明月看作通人心的多情物,她愿意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8.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用“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四个连续的细节性动作,形象显示了诗人李白内心怀才不遇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9.比兴。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正面描写“行路难”,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10.用典。诗人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吕尚、伊尹。借以表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11.比拟。“钟”字把整个大自然人格化了,大自然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主宰的力量,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12.以乐景衬哀情、移情于物。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13.拟人。“怒”字把秋风拟人化,读之如闻秋风咆哮,起势迅猛。也写出诗人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14.比喻、借景抒情。云色如墨,秋空漠漠,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15.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比喻。表达了作者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16.比喻(暗喻)。挂在枝头的积雪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以春景写冬景,以花喻雪,突出塞外雪景的奇丽壮美,给人以喜悦与温暖之感。

17.侧面描写、衬托。选取穿衣、拉弓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不得控”表明天气寒冷还在拉弓练兵,用冷来反衬将士们乐观的战斗情绪。

18.对偶、夸张。描绘雪中天地的雄伟壮阔形象,突出雪后严寒,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

19.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细节描写。暮色中大雪纷飞,辕门外鲜艳的红旗已被冰雪冻结在空中,这一细节再次传神写出天气奇寒。那以白雪为底色上的一点鲜红,为那冷色基调的画面增添了一丝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为洁白、寒冷;那雪花纷飞的空中不动的红旗,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富有诗意。

20.细节描写。峰回路转,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21.用典。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22.比喻、因景明理。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

23.对偶、侧面描写。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通过人的感受写出天气的炎热,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

24.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酷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有力地展现出农民在酷热中辛苦劳碌的情景,揭示了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变态心理,曲尽农家之苦。

25.外貌描写。刻画一个在割麦者旁边的拾麦者形象,揭示了赋税的繁重。表达了作者深切同情农民、反对残酷的经济剥削的思想。

26.融情入景、动态描写。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时,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以典型景物写出早春西湖上旖旎春光,暗含着季节更换时乍见的喜悦。

27.视听结合、点染。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 

28.用典。化用战国燕昭王易水筑台求士的故事,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2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30.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2.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3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3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8.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3.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4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4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7.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参考答案:

29.用典、寓情于景。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30.虚写(想象)。作者由当前苦况激发出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

31.谐音双关、比喻。“丝”字与“思”谐音,人的眷恋缠绵之情如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春蚕吐丝到“死”方止比喻人的感情生死不渝。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思念不止,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写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爱情追求。

32.即景抒情、比喻、比拟。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以水必然长东喻人之必然长恨,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缺憾。

33.用典。化用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至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一事。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表达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34.对偶、借景抒情。花落、燕归虽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惋惜与欣慰的交织其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淡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35.用典、比喻。“浮云遮望眼”,语出《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也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36.用典。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平的处罚。汉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

37.比喻、象征、借代。“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诗人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以将利箭射向敌人为喻,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

38.比拟、移情于物。诗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39.借代、用典。“婵娟”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是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40.对偶、因景明理。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间漫步,清碧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这两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扑朔迷离,出路难寻的情况,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便会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41.细节描写、动作描写。“醉酒”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可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境又迅速换上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的镜头。“挑灯”的动作写出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

42.对偶、想象(虚写)。诗人以极其雄健的句子描绘理想中的将士们准备战斗的场景。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43.对偶、比喻。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和个人处境的认识。“身世浮沉”概括着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

44.借代、直接抒情。“汗青”借代史册。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45.列锦、名词意象叠加(并列式意象组合)、融情入景、白描。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表现出游子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46.比拟(拟人)、化静为动。“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如聚”化静为动。“怒”字把河水人格化,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赋予黄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47.反复、直抒胸臆。一个朝代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反动本质,表达了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与关怀。

48.借代、比喻。“落红”代指落花。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造福人类为国效力的心志。后人又常用此句表达前辈对后辈的爱护。

古诗名句表达技巧辨析I(高考古诗阅读题版)

41.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苏轼《红梅》)

42.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43.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44.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蝶恋花·春景》)

45.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柳中庸《征人怨》)

46.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李白《菩萨蛮》)

47.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

4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9.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

50.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桂甫《江汉》)

5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梅尧臣《东溪》)

5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3.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54.蓬莱有路教人到,应亦年年税紫芝。(陆龟蒙《新沙》)

55.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

56.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57.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58.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59.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戴复古《江阴浮远堂》)

60.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齐安郡中偶题》)

参考答案:

41.托物言志、拟人(比拟)。只得故意妆扮出浅浅粉红般的桃杏颜色。但是红梅的枝条还是保持了孤独而细瘦的样子,呈现出经受霜雪考验后仍然劲挺的姿态。以红梅傲然挺立的特点,抒发了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

42.对偶、白描、通感。“疏影”轻笔勾勒出梅之骨,“暗香”浓墨描摹出梅之韵,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浮动”运用通感,以视觉写嗅觉,言缕缕的清香款款而来,飘然而逝。

43.侧面描写。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也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

44.借景抒情(哀情写哀情)、双关。以柳絮退尽、春意阑珊的景色表达韶光流逝的惜春伤感。“芳草”既指自然青绿之草,也暗指知音。作者以芳草长到天边之景来自慰自勉。

45.叠字、对偶。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岁岁”“朝朝”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从那无休止的时间中感到怨苦之无时不在,怨情自然透出。

46.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对比。主人公久久地站立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用急飞的宿鸟与久立之人形成强烈的对比,以宿鸟急归反衬出人的落拓无依。

47.双关、顶真、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凉”字双关,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写屋内月色之凄美,暗表人心之失落,虚实相生,韵味悠远。

48.对偶、拟人。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时序的交替是那样匆匆不可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的向上力量。

49.侧面烘托、虚写、通感。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运用通感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别具一格。

50.借喻、对偶。“落日”是虚写,比喻“暮年”。身处江汉,面对瑟瑟秋风,诗人不仅没有了往日的感伤情怀,反倒产生了“病欲苏”的感觉。这种变化是诗人壮心不已的心态和积极用世的精神的反映,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

51.对偶、融情入景(借物抒怀)。写出了一个清淡平远而又生意盎然的自然景象,又写出了一个活静自得而又老当益壮的人物心情。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每句前四字写景,后三字写意,边写边议,有景有意,而意又饱和在情中,使景、情、意融为一体。从而既写出深层的含义,而又保持鲜明、生动的形象。

52.反衬、象征、比兴。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落花时节”既交代具体的时令,在晚春与李龟年相逢。又象征二人飘泊无依、由荣而衰的身世命运;象征着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由极盛而衰的社会真实,表达家国之痛。

53.反问、比兴。言下辛苦归自己、甜蜜属别人,积累甚多而享受甚少。赞美了蜜蜂辛勤劳动的无私奉献精神,也暗喻了作者对不劳而获的人的痛恨和不满。

54.夸张、想象(虚写、虚拟)。蓬莱仙境之所以还没有税吏的足迹,仅仅是由于烟涛微茫,仙凡路隔;如果有路让人可到,那么官家想必也要年年去收那里的紫芝税呢。这种假设推想包含着严峻的历史真实──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根本就不可能有什么逃避赋税的净土乐园。

55.议论、卒章显志。深山有毒蛇猛兽,对人的威胁很大。寡妇不堪忍受苛敛重赋的压榨,迫不得已逃入深山。然而,剥削的魔爪是无孔不入的,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由一个山中寡妇的苦难,使人想象到和寡妇同命运的更多人的苦难。从更大的范围、更深的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酷的剥削。

56.对偶、以动衬静、融情入景(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空啼”二字以闹衬寂,充分显示了山路的荒凉寂寞。“花自落”、“鸟空啼”都是以乐景写哀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57.虚写(想象)、从对面写起。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家,而是想象家人在冬至夜深时分,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使这种思乡之情扩大化,真实感人。

58.用典、对偶。“塞上长城”化用了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故,可见少时捍卫国家的磅礴大气,如今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时光虚掷,只落得壮志未酬的苦闷。

59.间接抒情。希望有山遮住视线,免得见到中原,更加深了自己的沉痛,诗人通过不想看而更深沉地表达对中原的怀念,写出了常人少有的一种心理,将自己的愁痛表现得无以复加。

60.拟人。“绿荷”因“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推荐一个作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jg/138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