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情
从地形图上看,老家南阳和四川一样,也是个盆地,不过盆底小一些。
老家所在的汉冢乡,坐落在盆底中间,放眼望去,一马平川,连个小土包都看不见。这样的土地,最适合种苞谷、麦子、黄豆、芝麻、棉花等庄稼,毕竟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
这样一来,田地里像苹果、梨、葡萄等果树也就见不到。偶尔有几颗,也是谁家房前屋后随意载上的。所以小时候,在我记忆里一年到头很少吃水果。像石榴这样本来就少见的,就更吃不到了。后来上高中了,好像吃过石榴,但里边的籽很硬,口感不好。
大学毕业后在郑州工作,看到我家小区院里有几颗石榴树。每年阳历五月,火红的石榴花点缀在碧绿的枝头,老远就能吸引你的目光。
走近处看,一朵朵石榴花呈倒着的小喇叭形状,最外边像是用蜡质做的,喇叭口那个地方材质则变为绸子状。花的颜色,不是大红色,而是大红中掺了大约百分之二十的橙色后形成的颜色,属于典型的暖色调,非常可目宜人。
更为神奇的是,这种红橙色,不像月季、牡丹等花瓣能一眼看到底。石榴花的这种颜色,给你的感觉好像是花瓣中隐藏着橙红色荧光灯,因此看上去花朵上面好像氤氲着一片胭脂色的霞,而且特别耀眼,看得时间长了,有点刺眼。
说的这里,就很有必要借用唐代诗人韩愈的一首诗:
《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你看,为了描述石榴花的颜色,我上面啰嗦了那么多。可在大诗人那里,人家仅仅用了三个字:“照眼明”,就把石榴花那种鲜亮、夺目演绎地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佩服!佩服!
石榴与中国的服饰文化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许是因人有人说石榴花像舞女的裙裾。梁元帝的《乌栖曲》中有“芙蓉为带石榴裙”之填词,“石榴裙”的典故,缘此而来。古代妇女着裙,多喜欢石榴红色,而当时染红裙的颜料,也主要是从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人们也将红裙称之为“石榴裙”,久而久之,“石榴裙”就成了古代年轻女子的代称,人们形容男子被女人的美丽所征服,就称其“拜倒在石榴裙下”。
年国庆节,我们一家去朋友推荐的荥阳刘沟村一家石榴园里摘石榴。当时就被那场面震撼了:房前屋后、坡山坡下,全是石榴树,每棵树上都挂满鲜红、饱满的大石榴!——当时我就想,所谓的"硕果累累",绝对是说石榴的!
那家主人小刘非常热情,摘了一桌子石榴让我们品尝。我拿起石榴,像过去一样,准备用两个手掌夹住把它掬裂再吃,主人见状立马制止。他说你那不仅费劲,而且容易把石榴籽挤开,汁液都流走了,很可惜。
只见他拿出一把小刀,先沿着石榴上边落花的一头,画出一个深浅合适的圆圈,然后用手指捏住花蒂向上一提,就像揭掉一个盖子一样,那鲜红、晶莹、饱满的石榴籽,立即呈现在眼前!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大抵就是如此了。
接下来,主人把石榴立在桌上,用刀沿着石榴周围纵向随意划出三、四个口子,说:你掰开吃吧,很方便的。我好奇又欣喜地试试,果然很轻松,就像掰开一瓣桔子那样简单。每一大瓣石榴上面,石榴籽虽然密密麻麻,但排列非常有规则,还时不时用一片浅黄色的薄膜做个隔断,把石榴籽分成不同的区域。掰一小块放嘴里一咬,哎呀,满口生津,清甜宜人!这可真有“萧娘初嫁嗜甘酸,嚼破水精千万粒”的感觉呀!小刘主人还说,这是软籽品种,你可以带籽一起吃,助消化!——你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去年国庆节期间,10月5好那天,高中同窗柳锋来郑州,我们一起去荥阳一个石榴园摘石榴。在此之前,俺俩有七年没见面了。柳锋离开郑州后,我参照杜甫《赠卫八处士》写了一首诗,送给柳锋:
《赠高中同窗柳锋》
人生不相见,一别七八年。
今年国庆节,共此灯烛光。
青春能几时,老袁鬓发苍!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君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同窗情难忘。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时光如白驹过隙,眨眼又是一年国庆节。今年10月5号这天,我不知道柳锋在哪里,就给他发了一首诗:
去年今日榴园中,
人面石榴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石榴依旧笑春风。
当晚柳锋回复道:
《游草原忽闻友诗》
塞下秋来风景异,荥阳别去心常忆。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jg/6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