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出家居然把传统古建筑拍得那么美高逼
“阳光洒在树叶上,
营造出清透多样的光影层次,
门栏是花瓶形状,
水透着阳光正从上淌下……”
今年夏天,36岁的何海威来到苏州耦园,一扇花瓶形状的门,以及门内的一棵闪着阳光的树,蓦然让他生出这许多诗情和感慨。
他说,“中国古建筑是不是就像一个容器,承载着许多传统文化,在等着我们去发掘和传承?”
“咔擦、咔擦……”随着快门一声又一声的韵律,他不会想到,自己会从此爱上古建筑和古建筑摄影,更没想到,自己会获得年“雪花纯生匠心营造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的年度十佳摄影师。
摄影师的老房子情结
10月的一个下午。昙华林融园咖啡馆。何海威坐在咖啡馆外望着来往的人群。这里,曾是他从小异常熟悉的地方——他的父亲在武汉市仪表厂工作,早年间,融园咖啡的所在,正是仪表厂的厂房,何海威小时候经常到昙华林来玩。父亲下班后,再带他穿过昙华林,回到位于粮道街的家。
长大后,何海威在湖北省美术学院上大学,学的是国画,年毕业后,他去到上海从事商业摄影工作,一干就是8年。,年他回到武汉,找了份与摄影有关的工作。此后结婚成家,不久后有了个乖巧的女儿。
家住粮道街的何海威,从小生活在武昌古城里,对从小看惯了的灰墙青瓦并没有太大感觉。从上海回到武汉后,闲时,他散步到了家后面的昙华林,看着那里的街道和居民,突然有了一种心动的感觉——青灰色的古民居镌刻着时光的痕迹,老人们静坐在门前或做着针线、或聊着天,时间似乎也放缓了脚步……这触动了他心中柔软的角落。感慨于城市的发展让很多小时候记忆深刻的地方逐渐消失,他希望用图片为老武昌人留下一段记忆。于是,他穿行于昔日老街、驻足于一间间老房子,用镜头“凝结时光”,不久后,《记忆的泊位:关于昙华林的记忆——何海威个人摄影展》在昙华林展出,有多年商业摄影的经验何海威,拍摄人文影像尚属首次,凭借着赤子之心和深深情意,作品展最终获得业内好评。
年,他和老同学中南民族大学建筑系的教授赵衡宇、在湖北省图书馆工作的谭三敏两位朋友一起又举行了《从北城到南城——老武昌人居影像记述展》,为了拍摄这些照片,一年时间内,他们跑遍武昌的南城与北城,由夏入冬,数十条古街巷,数百张人居图,抢救性记录下即将消失的老城曾经的样子。因为备受欢迎,该展览地点变换了好几个,展览时间也一再延长。有老人在展厅逗留三个多小时,触摸儿时那些记忆的角落;有小清新们在门前那幅由40个门牌号组成的图片前驻足流连,昙华林、云架桥、胭脂坪……门牌号承载着历史和古意,那带着浓浓怀旧情愫的光影,让不少观展者迷恋不已。
对老房子的恋旧情愫,多年的商业摄影基础,似乎在多年前,就为何海威拍摄古建筑铺就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他体味古建筑的“匠心营造”提供了可能。
穿越千百年遇见“你”
巨蟹座的何海威,从没想过自己会获得年“雪花纯生匠心营造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的年度十佳摄影师。
“坦白说,虽然我学的是国画专业,但对古建筑完全是个门外汉,一点也不了解里面的门道。虽然此前爱拍老房子,但那更多的是种老旧的历史感。古建筑不同,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多些。”
这一切,直到他今年参加了“雪花纯生匠心营造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此前,他甚少参加这种商业摄影的大赛。这次,朋友拉着他参赛,他精选了一些作品报名,居然一路过关斩将。今年9月,还很幸运地参加了为期半个月的全国外拍活动。
他说,参加活动的几乎都是圈中的高手、“老法师”,装备也一个赛一个的厉害。但整个行程中,最令他难忘的,是听梁思成的学生、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楼庆西讲古建筑和古建筑摄影,“老教授讲课很风趣,从摄影的角度讲建筑摄影和构图,把深奥的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几次讲座下来,他慢慢有点开窍了,又跟着外拍团队去北京故宫、苏州园林、南浔古镇等拍摄了半个月后,越来越有感觉,“跟着边拍边学,这可比正儿八经上课收获更多。”他说。
穿越岁月的尘埃,何海威借古建筑拍摄,走过清晨拙政园的长廊,也拜访傍晚常家庄园的旧宅,既漫步静谧无声的南浔古镇,也穿过人潮熙攘的皇城故宫……
在他的一组名为《传承》的获奖作品中,15张照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他心中的“传承”二字。第一张照片他命名为《对话》,拍摄的便是苏州何园的窗棱,何海威将镜头对准了一个清洁工人的手,“他将抹布裹在竹片上,正在专注地擦拭窗户的每一个缝隙。这让我联想到古代匠人的手,今人仿佛在用自己的手和当年的建造者对话。这正是种匠心的传承与体现。”
《对话》
苏州的耦园的一扇花瓶形状的门栏,像个观景的画框,将背后的树木定格成优美的图画,则让何海威欣喜。让他欣喜的不仅是传统园林构筑中的“借景”的手法之妙、窗花门栏之千姿百态,更在于他从中个体会到,“中国古建筑也像一个容器,承载着许多传统文化,在等着我们去发掘和传承。”
《容器》
而在故宫的万春亭外,何海威巧妙地以一棵古树的树洞为“眼”,手托相机坐在地上守候了一个多小时,终于“等”到了一对恋人手牵手走入万春亭的户牖中去,让这幅名为《万春亭》的作品多了一抹灵动的色彩和深邃的内涵,“穿越千百年遇见‘你’,万春亭的古树,见证了这座亭子经历了多少个春天?”
何海威说,今人和古建筑的相遇,其实也像这样,“穿越千百年遇见你”,让人感到弥足珍贵。
《万春亭》
有些事情只有深入其中,才能品出经典
以此次参加年“雪花纯生匠心营造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为引,何海威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如今的他,迷上了喝茶、听古琴、欣赏传统戏曲——今年9月的全国外拍活动中,他曾在苏州网师园内,听过一场露天版的《牡丹亭》折子戏,“杜丽娘”和“柳梦梅”在传统园林的亭台水榭中低回婉转、浅吟低唱,那种穿越时光般的深深“代入感”,让他置身其间,只感觉心也醉了、情也醉了。
《牡丹亭》
“有些事情你不亲自参与,从远处看,是看不出它的乐趣的。只有亲自实践,才可能品出经典。”何海威似乎还沉浸在那段美好的体验中,“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中国古建筑文化、中国戏曲文化还是中国的传统书法和绘画,你不一样要样样都是专家,但有一点很重要,你得懂得欣赏它,就像茶一样,慢慢品才能品出味道。只要你真的看进去了,就会觉得真的很了不起。那种美,是有些含蓄的,一眼看上去不会让人很惊艳,但耐品,越品越觉得与众不同。”
他表示,“雪花纯生匠心营造中国古建筑摄影大赛”坚持举办8年,意义非凡。“一场摄影大赛,每年能吸引几百万人,端起相机,把他们的热爱聚焦在古建筑上,不管拍得好不好,都在表达一种对中国古建筑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敬意。”
“它虚怀若谷,接纳所有感兴趣的人们;它搭建平台,让建筑学名家学者亲自授课,创造机会让有志者亲自学习、实践,以品味传统、品味经典,体味古人‘匠心营造’的态度和情怀,是雪花啤酒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担当,也是其独具的匠心。”他表示。
未来,他表示自己会往古建筑摄影上去发展,争取多出些精品。等女儿长大了,他会带着她一起去寻访古建筑、触摸历史的痕迹、品味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在女儿心中种下,“让中国古建筑和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代代相传。”
《穿越光阴》
白癜风的诊断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jg/7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