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染酒佤族文化介绍专题
你踩着攀上石板的青苔
清脆的笑声在急湍的水流中隐匿
云雾滞留的山路
只叹没有青鸾就引
那水碓
唱着喑哑的歌
那石柱
刻着古朴的符
那个勇猛憨厚的民族
携着象征胜利的牛头
踩着水碓的歌声
燕然勒石
故事听罢
你站在木台上远眺
愿为山间风
壮观此间景
红与黑
谷皮幅布的服装
佤族人民的传统服饰大多以黑色为基调,当然也有一些例外。男子多缠黑色包头,着黑色短衣和宽脚裤。妇女服饰则不太一样,不过其中最独特的是上穿坎肩式无领无袖贯头衣,下着筒裙,佩戴银或竹篾制成的头箍、项圈、项链、腰箍、手镯等首饰。此外,当地人民表示,佤族老人喜欢穿黑色的衣服,以红为辅,包着头。
山居而勤苦。其衣服,妇人以幅布为裙或以贯头,亦或以红黑藤系腰数十围,丈夫以谷皮为衣。
——《文献通考》
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佤族的服饰也开始有了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颖的衣着和装饰,但这些佤族聚居的地区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民族特色。我们前往参观之时,还能看到许多佤族的传统服饰,上面大多有独特的动物图案,有的像孔雀、白鹇等的羽翎,有的像灵猫、鲮鲤等的毛皮。
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我们进入了佤族人的聚居地以及他们民族文化的展区,看着那些陈列的精致的衣服,几乎能感受到佤族人民的勤劳与细致。
桩与鼓
文化艺术的保有
在前往佤族村落的途中,我们看见了非常多的牛头桩,大家都感到非常好奇,便询问当地人牛头桩的意义。
原来,佤族人民在战争之后,会将敌人的头颅挂在寨前的竹篓里,称为人头桩。解放后,毛主席召见佤族,将人头桩改为牛头桩。人头桩的起源在诸葛亮的时代,当时为了统治少数民族,诸葛亮将掺入煮熟种子的粮食给他们去种,不丰收时,将杀掉有才能的人祭山,之后减少掺入熟种子的粮食给他们。逐渐杀掉能干的人,以更好地统治少数民族。
虽然听上去是个较为残酷的传说,但是也能窥见佤族人民的智慧。
木鼓是佤寨的标志,佤语称“克罗克”,是佤族的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一般以红毛树、花桃树或麻栗树树段为原料,将其腹部按一定形状掏空制成。大小不一,一般长约2米,直径0.5至1米之间。分公鼓、母鼓两种。公鼓的音节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节较高,音色清脆。多成对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
据当地人称,木鼓不同的声音表达不同的含义,最早是通神的器具。母木鼓与神有关,主要用于祭祀。(因为佤族是母系氏族)
在令人称奇的展区中,我们酒霖小分队纷纷掏出了自己的手机相机,尽情地拍了起来。尽管对于所记载的传说中生涩的词语还有所不了解,但是大家依然看的津津有味。最令人感到兴味的是,大家临走前还非得好好研究了一番陈列的几个木鼓的公母,亦可见佤族木鼓独特的吸引力。
祭与敬
别开生面的节日
新米节
新米节是稻谷成熟,喜庆丰收,品尝新米日子。在年,沧源佤族自治县与西盟佤族自治县联合决定,把每一年的农历八月十四日定为佤族的“新米节”。
不过在以前,新米节的日期并不确定。因为气候的差异,各地谷物成熟时间不同,所以各地区和各村寨,甚至每家每户过节时间也不一样。
据说在以前,节日当天,人们准备好过节酒肉佳肴后,到田里去采割新谷,割回来谷子一束挂在门上,表示招谷魂进家,其余做成米饭。接着举行家祭仪式,祭祀其谷神,敬献其祖先。仪式结束后,以巫师与老人为首,全家人喜尝新米。
节庆
“拉木鼓”是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多于农历十一月(佤历一月)进行。其是指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
届时,首先由村寨头人会议确定拉木鼓的时间及主祭人,准备好要剽杀的水牛数头、取肝看卦黄牛一头,及水酒食物等。当天,白天剽牛祭神,晚上砍伐树木准备制鼓材料。次日,大家边歌边舞,用绳索将木鼓拖拉向寨子。但木鼓当天不能进寨,要停放在寨外,需杀鸡祭祀之后,另择吉日进寨。
新鼓进寨之日,举寨欢腾。大家载歌载舞,剽牛、杀猪、饮酒娱乐。
据说,佤族拉木鼓是为了祭祀“莫伟”神的。佤族人认为,“莫伟”是人类祖先的化身,他平时住在天宫,不问人间之事。只有听到木鼓之声,他才会下凡为人类解危救难或共享欢乐。
佤
浓烈的酒香中
我们
体验了佤族的木鼓文化
欣赏了佤族的牛头传说
了解了佤族的民族节日
热情的欢送中
我们
离开了展区
离开了村落
离开了佤族
然而
那浓烈的酒香
憨实的民风
深深种在
我们的心底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jg/9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