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

扬州胭脂苏州花,

常州梳篦第一家。

常州梳篦第一家

常州梳篦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常州人,我对梳篦有着颇为特殊的感情。小的时候,妈妈隔三差五会从常州梳篦厂领回成筐成筐的篦箕,然后在已经制成的模具在篦梁上印上花纹,再用极细的毛笔蘸了油漆细细描色,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其实是很吸引人的活计,虽然常常因为拿不稳笔而需要用“香蕉水”洗掉重来。再然后,便是妈妈挑着筐把成品送回梳篦厂。直到现在,这一段依然是她常挂在嘴边的回忆。

?常州梳篦缘起

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梳与篦到处生产。但主要产区在常州、福州、柳州、衡阳等地。长江流域的梳篦工艺源远流长,四川青川战国秦墓、湖北江陵凤凰山秦墓及云梦睡虎地秦汉墓,都发现过彩绘和漆绘的木梳篦。湖北江陵拍马山古墓中出土的战国时期木梳就刻有“延陵西门”字样,说明常武地区的梳篦至少有年的历史,到南北朝时已声名大振。

那么,常州梳篦业的的缘起又在哪里呢?常州梳篦业可以分为木梳业和篦箕业,现在在常州城里还分别留有木梳街、篦箕巷的路名。

常州木梳业与篦箕业所奉祖师不同,木梳业奉赫连、皇甫为祖师,篦箕业奉陈七子为祖师。赫连和皇甫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巧匠。赫连有时又被写作赫廉、黑连。据说,后来每年农历2月18日和9月28日,梳篦业都要举行仪式,祭祀祖师,以祈求自己生意兴隆。

?梳篦工艺

梳篦制作是精湛的汉族民间技艺,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其中,竹料主要取自苏南、浙西等地的优质阴山壮竹,产自这些地方的竹料不仅质地坚硬、富有韧性,而且经久耐用,木材主要选用红木、枣木、石楠和黄杨等名贵树种。用黄杨制作的梳篦,因其木质细腻、纹案清晰,并具治头痛、去痒等功能,尤为珍贵和流行。

从开料到成品,一把木梳需经过28道工序,而一把篦箕则有72道半工序之多,其中极为讲究的雕、描、烫、刻、磨等工序需经传统工艺制作方法方能完成。在制作过程中,它不仅采用了雕、描、刻、烫、镶嵌等传统技法,有的还加上了常州的独有工艺:掐丝珐琅和留青刻竹,具有独特的风格。相传制篦祖师爷陈七子是七十三岁死的。俗话说:七十三,鬼来缠,人们认为这个数字不吉利,所以改称篦箕为72道工序。

?常州梳篦产业

明清时,常州梳篦制作工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制作规模也超过历代。明代有关于常州西郊八景之文亨穿月、篦梁灯火的记载,把左运河畔篦箕巷的夜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当时运河两岸的整街满巷都是篦梳作坊,故有木梳街、篦箕巷之称。站在文亨桥上,头顶皓月,眼垂花市街、篦箕巷,月光、灯光、波光交映,水声、步声、橹声、劈竹声相汇成乐。

到清代乾隆时期,常州城中已是“削竹成篦,朝京门内比户皆为”,当时,常州西门、南门一带有几万人从事梳篦制作,世代相传。《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土产类”中也作了“城西男妇多业此者”的记载……

光绪年间开始,苏州织造府官员每年农历7月总要到常州定制60把黄杨木梳、60把梅木脊梁象牙的高级梳篦,并在10月间连同6套龙袍、朵宫花送到紫禁城,作为贡品进献皇帝,这就是“宫梳名篦”之誉的由来。李莲英为慈禧太后梳头用的常州产象牙梳至今留存在北京故宫,据说,慈禧太后对常州的梳篦尤为钟爱。

辛亥革命后,梳篦的需求量因人们剪辫而激增。当时还流行着一种刘海篦箕的小型篦子,许多人身上挂个小口袋,袋里装一把刘海篦箕,引为时髦。后来,随着生漆胶合技术的发明和产品出口,常州梳篦的知名度逐渐传到海外,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会和博览会,荣获10余项金、银质奖章,如年获巴拿马国际和平博览会银奖,年获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金奖,年获国家银质奖,年、年获中国旅游商品博览会金奖。在对外交往中,常州梳篦常作为国礼。

宫梳名篦,情同伉俪;

延陵特产,花开并蒂。

“宫梳名篦,情同伉俪;延陵特产,花开并蒂”。常州最早叫延陵,这首民谣所唱的,就是常州有名的特产木梳、篦箕。

?今天的常州梳篦

“万事从头起,千思梳篦来”,精美的常州梳篦集实用性与装饰性于一身,千余年来一直受到民众的喜爱。今天,传统梳篦已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其巨大的文化艺术价值仍不容忽视。年6月,常州梳篦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再次引起人们的







































白癜风土方法
白癜风丸价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pp/1131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