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妆ldquo花木兰rdquo被
前段时间《花木兰》在微博掀起不小波澜
其中最大的争议就是木兰的“额黄妆”
腮红仿佛不要钱似的,鼻上的白粉也似没抹开
这连神仙姐姐都hold不住的妆容
似乎和大家想象中《木兰辞》的
“对镜贴花黄”相差有点远
我们对古妆的认知
从来都是古装电视剧那种精致到无可挑剔的妆容
然而细细探究,电视上的妆容都是改良过的
古代女子的真实妆容是这样的↓
以及这样的↓
今天我们就带大家穿越回
古代的时尚圈!
古人论起化妆来从来不会认输!
唐朝诗人曾经写过两句诗:
“归到院中重洗面,金盆水里拨红泥。”
为什么在金盆里洗把脸会洗出红泥呢?
答案嘛,当然是因为古代女子的妆容太厚
不信,你看看唐朝女子都是怎样化妆的
1
敷粉
先秦时期女子已开始化粉妆《楚辞·大招》:“粉白黛黑,施芳泽只。”所谓的“粉白黛黑”就是指白妆白妆只以白粉敷面,以青黑颜料画眉两颊不施腮红卫子夫妆容/电视剧《汉武大帝》最早的妆粉有两种
一种是物美价廉的米粉,一种是价格稍贵的铅粉
虽然铅粉细腻光滑好上妆
但众所周知,铅容易引起中毒
因此,用铅粉的美女无一不是用生命在美白
宋代粉盒后来人们对妆粉的要求越来越高
妆粉的材质也越来越好
宋代出现了以石膏、滑石、蚌粉、腊脂、壳麝
及益母等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
明代则出现了以白色茉莉花提炼而成的珍珠粉
2
涂胭脂
胭脂,又称燕支或燕脂
主要原料有红蓝花、重绛、朱砂、石榴花等
胭脂和水粉的混用就是常见的红妆
唐代出现了很多新的化妆名称
如催妆、红妆、醉妆、泪妆
桃花妆、仙娥妆、血晕妆等
这些妆容都跟胭脂的画法有关
胭脂浓者为醉妆,也叫酒晕妆
↓↓↓
酒晕妆/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胭脂浅者为桃花妆
↓↓↓
桃花妆/电影《十面埋伏》而将眉毛剃掉,再在脸上画三四道红紫的
就叫血晕妆
↓↓↓
唐代墓室壁画的血晕妆3
画眉
青黛(植物)和黛石(矿物)
是古时最常用于描眉的物品
古代画眉能讲究到什么地步?
唐明皇为了给宫女们做示范
甚至吩咐宫廷画工画了《十眉图》
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棱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又曰横烟眉),十曰倒晕眉。
唐代妇女画眉样式有些影视角色的眉毛看起来特别奇怪
那只能怪剧组太过忠于史实了
因为盛唐时期确实流行把眉毛画得短而阔
形如桂叶或蛾翅
皇后妆容/电视剧《东宫》武则天妆容/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3
画面饰
古代的面饰大致分为
额黄、斜红、花钿、面靥四类
据记载,额黄是在南北朝时期才出现的:
“女子匀面,古唯施朱傅粉而已,至六朝乃兼尚黄”
由于受佛像金身的影响
当时的女子会用黄色颜料把额间染黄
额黄仿妆/路遥Bella额黄妆有两种,一种用黄色的颜料染色所致
另一种用金黄色的材料粘贴上去
《木兰辞》当中的“对镜贴花黄”就是贴上去的
在太阳穴旁边有两道迷惑的“伤痕”
这就是唐代非常流行的斜红妆
郑佩佩饰演媒婆/《花木兰》不过迪士尼的功课似乎没做好
花木兰这个时代压根儿还没有斜红妆呢
斜红妆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
佟丽娅在《国家宝藏》的“唐妆”这样子的
不同材质的花钿(diàn)有不同的叫法
用金银等金属材料制成的称为“金钿”
金钿里头镶嵌玉石珠宝则称为“宝钿”
配以珠翠的就叫“翠钿”
花钿在当时极为流行
古代有很多反映花钿盛饰之美的诗句
如杜牧的“雾冷侵红粉,春阴扑翠钿”
花钿妆容/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从出土和传世的文物看
花钿主要有以下这些颜色和图案
“靥”的本义为酒窝
在酒窝处贴面靥
就是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更妩媚生动
今天我们自拍P图时
都喜欢在脸蛋加两坨可爱的红晕
殊不知古人早已实现了3D妆效加持
我们形容一个女孩子笑起来像花一样漂亮
会说“笑靥如花”
实际上,面靥真的可以是花的形状
5
点唇
古代的妹纸也喜欢用口红——点唇
所谓的“点”,就是不把嘴唇涂满
只在上下唇中间部位涂个大圆点
视觉上使唇厚的变薄,使嘴大的变小
唐朝白居易的“樱桃樊素口”
就是形容唇形娇小红艳
古代各朝女性也都是以小口为美稍微良心一点的古装剧,虽然可能演员嘴并不小但也会尽量用妆容贴近“樱桃小口”的标准唐宇文氏《妆台记》
记载了唐末口脂的各种样式:
胭脂晕、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透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格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等,其中内家圆、天宫巧、露珠儿。
乍一看,比现代的口红色号还精致
那么谁才是古代的美妆博主呢?
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美妆博主层出不穷
古代虽然没有互联网
但被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pp/13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