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在这置庞涓于死地上万只凤凰为啥聚于
大周镇位于河南省长葛市东北部,郑州、许昌、开封三市交界处,距离长葛市区9公里,辖35个行政村,64.28平方公里,6.05万亩耕地,7.8万口人(年统计数据),镇区面积7.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万人。大周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西邻国道、京珠高速和徐庶大道。大周镇是国家级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河南省50强镇之一、许昌市综合实力第一镇、中州名镇。
沧海变迁,建国后,大墙周曾先后设区、人民公社、乡,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易名为大周镇。
岚川府、大谷寺、王皮庙……大周35个行政村的村名都是咋来的?有啥历史传说?哪个村的故事最传奇?咱来投投票!大周传奇故事
上一篇文章: 紧急通告宁武最新停电通知,望奔走相 下一篇文章: 红楼文化古代美女不化妆才怪曹雪芹告诉
1.胭脂冢
东望胭脂冢。
岚川府村东有一纵向土岭,名胭脂岭,因岭上有胭脂冢而得名,这胭脂冢是怎么回事呢?据传说为曹操之女“胭脂”的葬身处。现墓冢尚在。胭脂名嫣红,胭脂系其乳名。曹操一生有后妃姬妾13人,生男25个人,女18个。胭脂系刘夫人所生,女中排行老六。刘夫人共生两男一女,即丰愍王曹昂,相殇王曹铄及女儿胭脂。胭脂生性聪慧,好读书,有心计,不习女工,不好女装,年十六即精通《孙子兵法》及其父曹操所著《孙子略解》、《兵书节要》等,深谙用兵谋略。她曾说:“治世修文,乱世习武。今国家丧乱,群雄并起,我当佐父兄以安天下。” 于是常戎装坐骑,随侍于曹操军中,言谈举止颇有父风。 操营大将常戏称其为“红将军”或“女将军”。建安五年(公元年)曹操与割据北方的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黄河南岸)展开决战,当时袁绍率军十余万南下,自恃兵多粮足,意欲占有中原,建立袁氏王朝。而当时曹兵不满一万,且军粮不继。然而袁军轻敌麻痹,内部不和。曹军上下一致,两次偷袭袁军后方,焚烧其粮秣军需,致袁军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曹军乘势出击,大获全胜。袁绍长子袁谭弃军北逃,曹军尽收其辎重珍宝图书文档。在这些珍宝中有袁绍准备当皇帝刻制的金玺,图书文档中有许下一些地方官员和曹军中一些将校写给袁绍的书信和准备效忠袁氏的通意笺记。 如何对待这些人,如何处理这些文档,曹操正在犹豫之时,胭脂建策:“写信通意于袁绍之人,不过对破袁缺乏必胜之心,并非决意谋反之人,今我军已获全胜,尔等已不自安,定有悔悟之意,大人应将所获文档,尽行焚毁,不究既往,以定人心。”曹操果然听从了胭脂的意见,安定了军心和地方秩序。 冬初十月,曹操正欲班师回许,胭脂却一病不起,后竟卒于军中,终年21岁,葬于今岚川府胭脂岭,据说曹操当时还写了《悼爱女胭脂》诗,可惜今已不传。2.凤凰城
旧时长葛八景中有一景观叫“凤城荒址”,说的是今大周镇和尚杨村村南东凤岗上的凤凰城遗址。关于凤凰城,民国19年的《长葛县志》中载“凤凰城在县之北张保。”《寰宇记》曰:“汉黄霸治颍川,有凤凰集此因名。城周围三里有奇。”乾隆十二年()《长葛县志》八景之一的凤凰城。
那么,“黄霸治颍川”是怎么回事?西汉初年,长葛叫长社,是颍川郡所辖的一个县。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黄霸出任颍川郡太守。 黄霸到任后,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广植树木,多养畜禽,增加经济收入;设置伍长,在乡里教民为善,缉盗防奸;照顾鳏寡孤独,死后无力埋葬者,由地方给予棺木;选派守法官员到各地暗行察访,知民疾苦,惩恶扬善,并严令巡察官不得妄取民物,不得以酒食扰害地方;严厉打击不遵教化的不法分子,绥靖地方;关怀属下,不轻易撤换称职的官员。如当时有位县丞年纪老迈,双耳又聋,督邮多次请求撤换其人。黄霸了解到这位县丞是位有经验的廉洁官员,教育督邮说:他是个有经验的好官,年纪虽大,尚能拜起送迎,担当公务,耳聋点也没什么!你要好好帮助他办事,不能随便撤换这样一位贤者。有人私下问黄霸为何不撤换这位县丞,他解释说:“撤其一人,就伤了众多廉吏的心。对廉者,应使其长期守职。常更换吏,弊多利少。一则送故迎新要花费国家银钱;二则奸吏会借机贪占财物,加重百姓负担;再者所换的吏不一定贤良。所以,对有经验的廉吏还是不换为好。” 颍川经黄霸如此治理,城乡经济繁荣,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户口岁岁增加,社会治安是“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一片太平景象,当时被誉为“治为天下第一”。由于黄霸治理颍川成就卓然,民间相传,便有“凤凰神爵,数集郡国,颍川尤多”,而颍川这个飞来最多凤凰的地点便是今和尚杨村村南的东凤岗上。当时的人们以此为祥瑞,便在岗上筑起了“周围三里有奇”的凤凰城,这也是对黄霸的一种纪念。
所幸凤凰城今尚有残垣相存,残垣上树木葱茏,残垣下平畴沃野,今日之“凤城荒址”,已改昔日荒凉,游者往观,自会有—番新的感受。
如今的的凤岗寨。
3.马陵岗
马陵岗为南北走向,自老梅庄向北,于闽兵黄北1.5公里处出境,经新郑、尉氏交界处延伸至中牟,长约25公里。因岗形似马,故名。 民国十九年()《长葛县志》载:“马陵岗……起自中牟,过洧入葛。上有孙膑、庞涓庙。”说是战国时期的齐国军师孙膑同魏国大将庞涓两军人马在这里打过仗,后人为纪念这两位历史名人,建了孙膑、庞涓庙。其实齐、魏的这次“马陵之战”并不是这个“马陵”,是后人误为孙膑伐魏救韩伏兵射杀庞涓处,故在岗顶建有孙膑庙,久已不存。 但是,近来年文物调查,却先后在老梅庄这个马陵岗上发现战国骨头坑多处,尸骨上都有铜镞,当地群众还在岗上挖出有铁釜等军用物品。这又是怎么回事?原来,这里确曾发生大战,据《中国历史大事编年》载:公元前年(周烈王七年)和公元前年(周显王二十五年)魏曾两次在此大败韩师。这样,发现上述与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关的东西就不奇怪了。年,长葛市人民政府还把这里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大谷寺银杏古树
大谷寺村有一棵近年的银杏树。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因从栽种到结果要20多年,40年后才能结出果实,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因此别名又叫公孙树。此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是树中的“老寿星”。 关于这棵银杏树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村里一个姓谷的男子上京赶考,结果名落孙山,和他有着同样命运的一名山西学友,邀请他到山西居住了几个月,谷氏临回家时,学友赠送给他一雌一雄两棵银杏树。到家后,谷氏将树种植到了村外的一道岗地上,后来,雄树死掉,雌树活了下来。 银杏树目前生长旺盛,枝繁叶茂,其树干高达10余米,树围4.8米,需三个成年人张开手臂才能合围,所结白果可食用,又可入药。1年,许昌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周35个村村名由来1.大墙周 明代,周姓兄弟八人居此,围宅筑墙,墙高且厚,以显富有,故名大墙周,今为大周。2.老庄尚 明洪武年间,尚姓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迁入河南,尚君卿定居太康高郎集,其弟尚君相居此建村,始名老窝尚,后称老庄尚。清同治年间建寨,曾名福同寨。3.大尚庄 清初,尚姓由老庄尚迁岚川府北建村,始名府后尚,后称今名。4.岚川府 明代建村,村名来自封号。据年《长葛县志·岚川府朱氏祠堂记》所载:“……考其谱谍,则固明祖之裔,其出自周王……由王棣传若干世,有曾封岚川府者迁至长社(葛)之东北,遂以其封号名村……”。村周原有寨,今寨墙已毁,寨濠尚存。村中有古树1株。村东有“胭脂岭”,因岭上有胭脂冢得名。今冢尚存,传为曹操之女胭脂葬身处。5.老冀庄 明初,冀姓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迁居顺天府,其中一人身为郡马,走漏移民机密,触犯刑律,遂改冀姓为确姓逃往冀州(今冀县),后又迁此落户,复冀姓,以姓名村。至清朝中期,有冀姓兄弟四人迁大墙周村南头,其中三人又迁岗东建村,名小冀庄,该村被称为老冀庄至今。6.和尚杨 据传,明末杨十二和杨十三兄弟二人由外地迁葛。其兄十二居县西,杨十三于此建村。因村东古坟地内有一颗大杨树,始名杨坟。后坟中杨树自然着火,又称火烧杨。年久讹传为今名。7.双庙李 明末,李姓牵牤牛一头迁此建村,始名牤牛李。后在村西建庙两座,改称今名。8.小连府 明洪武年间,朱小连一家迁此,按明代朱姓建村加府之例,故取村名小连府。村东有1古冢。9.大辛庄 清初,辛姓在此建村,原名辛庄;年因重名改称今名。村西双洎河滩上遍植芦苇。10.罗庄 据传,在明代以前杜姓迁此建村,始名杜庄。至明代,罗姓迁入,后罗姓人多且富,于明末改称今名。原村周有寨,今已不存。村西梅河上有便桥。11.路庄 清初,路姓迁此定居,故名。12.东朱庄 清初,朱姓由新郑县迁此定居,故名朱庄。因在柳庄寺之东,亦称寺东朱庄,简称东朱庄。村西岗上有柳庄寺。现为小学校址。13.大谷寺 据传,明代以前王姓迁此建村,名东王庄。明初,谷姓由山西洪洞迁入,因村西北有“兴国寺”,改名谷寺。又因寺西有小郭寺,为区别两村,改称今名。村西有白果树1株,村北有周宣王庙遗址,相传为周宣王东狩驻跸处。14.葛庄 据传,最初汪姓在此建村,原名苟庄。继而朱、张二姓分别由东朱庄和下张迁来。后两姓各出一个秀才,认为村名不雅,经二人商议改苟庄为葛庄。15.庞庄 清初,庞姓迁此建村,故名。16.赵明寰清初,有名赵明寰者从冀王赵迁此建村,村以人名,沿用至今。
17.柳庄营 据传,明末李闯王曾在此驻兵扎营,因距柳庄寺较近,故取名柳庄营。18.老梅庄 明初建村,梅姓在此定居最早,故名老梅庄。马陵岗上有高庙遗址,今尚存石碑1通,高约丈余。19.韩庄 清初,韩姓兄弟三人迁此建村,故名。20.后吴 清初,吴姓迁此建村,始名吴家村。后在村上修白衣奶奶庙一座,改称白庙吴。又因村处庙后改称后吴。村内现存清乾隆十九年(年)重修白衣奶奶庙石碑1通。21.前吴 清初,吴姓迁此建村,始名吴家村。后修白衣奶奶庙一座,改称白庙吴。因村居庙前,又称前吴。22.席庄 明初,席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名。23.小谢庄 清代,谢姓由老谢庄迁此建村,因当时村小,故名。24.邢庄 明崇祯年间,进士邢国玺迁居此地,因他在朝居官,名声显赫,遂以其姓名村。25.赵庄 明代,赵姓由原洧川县刘合集北迁此定居,到清初弟兄三人析居,长门分得打油工具,居此打油,取名油坊赵,后简称赵庄。26.新尚庄清雍正年间,尚姓由老尚庄(今大尚庄)迁此,始名尚庄;年因大队重名,且位居大尚庄之南,更名为南尚庄,今为新尚庄。
27.石桥路 清初,路姓迁此建村,且在村东梅河上修一石桥,故取村名石桥路。村西南隅大路南侧原有石牌坊1座,今已不存。28.小河董 明初,董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村南临小梅河,故名小河董。村南小河沟原为梅河故道,梅河改道后,小梅河由此汇入双洎河。今小梅河亦已改道北移,仅存故道。29.夏张 明万历三十二年()年,张英、张雄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迁来始建村,取名张庄(即今中张)。后因该村地势较高,俗称上张。约在清初,部分张姓从上张南移至此建村,因村地势较上张低洼,取名下张,今为夏张。30.新魏庄 明初,魏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故名。年因大队重名,更名为新魏庄。31.付桥 清初,傅姓迁此建村,并在双洎河上架桥一座,故取名傅桥,今为付桥。军级高干谷德荣是该村人。32.黄庄 明初,黄姓兄弟三人由山西洪洞迁来河南,其中一人在此定居,始名黄家村,后因黄家建了座庄园,改称黄庄。33.陈庄 清初,陈玉聚、陈玉吉兄弟二人迁此定居,故名。34.打鱼李 明初,李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并以打鱼为生,故名打鱼李。年8月,因解放长葛城而牺牲的解放军某部张连长葬于村南。35.王皮庙 明代即有该村,原名柳庄。村西有一关帝庙,清代有一王姓皮匠住居庙内,并在大道旁摆摊舍茶,日久人称庙为王皮匠庙,后简称王皮庙,村以庙名。(黄倩)
看完如果觉得不错,动动手指点个↓↓↓再走呗……
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哪个医院看白癜风最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pp/2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