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胭脂稻的得名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在全球14万多个水稻品种中,“胭脂稻”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种
吴振棫官至省部级,曾任四川总督、云贵总督,朝廷重臣,他的记述不是道听途说可以比拟的
胭脂稻是河北省唐山市独有的特种水稻,在生长期,颖壳呈现鲜艳的胭脂色,成熟后变成红褐色;碾成糙米后,米色又呈动人心弦的胭脂色,精米则闪着淡粉色的莹光
三是康熙赐名说据说康熙皇帝东巡,品尝过胭脂米后,“龙颜大悦”因米色同宫中后妃们梳妆打扮时用的胭脂红相似,遂赐名“御田胭脂米”
“康熙二十年前,圣祖与丰泽园稻田中,偶见一穗,与众穗迥异,次年命择膏壤以布此种其米作微红色嗣后四十余年,悉炊此米作御膳,外间不可得也其后种植渐广,内仓存积始多世宗时河东总督田西陆胭脂斋文镜病初愈,尝以此米赐之,作粥最佳也”
刘廷玑也好,吴振棫也好,都不知或者忽略了这样一条关键的信息,就是老康自己所说的“布玉田谷种”康熙的贡献在于从玉田稻种中选育出了一个早熟品种,从育种科学的角度上说,这个品种可能出于自然变异,康熙通过人工栽培,使得它早熟的特性得以稳定,但并非是通过杂交之类的手段催化出的新物种因此,“御稻米”只是“胭脂稻”品系中的一个具有早熟特性的新品种
刘文把胭脂稻“品种发明人”的桂冠果断地戴到康熙皇帝的头上:第一,“此本无种”,以前没有这个品种;第二,康熙皇帝发现了与其他稻子大大不同的“一两根苗”;第三,康熙将仅有的原种进行人工扩繁,并进行大田栽培这个过程完全符合现代育种的流西游q集胭脂程,谁敢说胭脂稻不姓“康”呢?
编者按: 据1990年出版的《丰南县志》(注:丰南属唐山市)记载,胭脂稻外观形似旱粳子,有芒,胭脂米呈椭圆形,粉红色,味清香可口,特点是出饭率高,饭粒回锅三次不仅不烂,还可伸长三倍左右,俗名“三伸腰”
“丰泽园中有水田数区,布玉田谷种,岁至九月始刈获登场一日,循行阡陌,时方六月下旬,谷种方颖,忽见一科,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之早否明岁六月时,此种果先熟此后生生不已,岁取千百四十余年来,内膳所进,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
民间传说多出自老百姓的附会,一般可听而不可信但胭脂稻同清廷皇室确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胭脂稻是漾香胭脂一种什么稻
胭脂稻虽好,却十分挑剔,只能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下种植,才能保持其独特的性状和品质否则,就“橘生淮北为枳”,风味大不相同老百姓管这种易地种植的稻米叫“红粳子”,不以“胭脂”为名这一特性,也为河北农科院所证实围绕着它,不但产生了种种的传说,许多大名鼎鼎的历史人物也与它联系在一起,由此发生了跌宕起伏的故事,令人拍案惊奇
康熙时期中层官员刘廷玑在《在园杂志》中有这样一段明确的记载:
然而,2012年时,记者偶然得知胭脂稻并未断种,王兰庄一村村民李明仍在小面积种植记者在62岁的农民李明家看到了神奇的胭脂稻及胭脂米
从史学的一般逻辑来判断,刘文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一是刘廷玑与康熙同年生人,同代人记同代事,可靠性较强;max胭脂二是资讯来源确凿,刘文的记载似来自文中主角范时崇的转述刘、范二人身世相似,都是“根红苗正”、从祖辈投降满人的“官三代”,要么两家由此渊源有较密切交往,要么刘有可能当过范的直接属下(两人均有过在浙江为官的经历),有机会得与秘闻;三是范时崇的祖父在历史上得享盛名,他就是明清之际头号大汉奸范文程,其后世子孙备受满清皇室宠信和关照范氏所言,更抬高了这段记载的可信度
1954年,毛泽东主席指示收购了一批胭脂稻,供中央招待国际友人时使用
据说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极爱胭脂稻,特向毛泽东索要
丰南县栽培胭脂稻始于清乾隆元年(即1660年),地点在王兰庄北的菱角泊,面积曾达850亩,常年亩产在200公斤左右,到解放初期仅剩数十亩1954年,毛主席在查阅古籍时得知胭脂怎么王兰庄产胭脂稻,给河北省委写信询问此事,并建议粮食部门收购一些用来招待国际友人丰南县粮食部门于是收购胭脂米5万公斤送到北京1962年,胭脂稻标本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展出,声誉大振《丰南县志》记载:胭脂稻已经于上世纪70年代绝迹断种
比玄烨晚出生约140年的吴振棫在其《养吉斋丛录》中也照搬了这一说法:
清朝自康熙年间起,胭脂稻被列为皇室御用米
大约在康熙20年(公元1681年),胭脂稻被康熙命名为“御稻米”,此后230年间,始终作为爱新觉罗皇室的专属品种而康熙皇帝玄烨在他余下的四十多年生命历程中,每饭只取胭脂米一种,其中意味令人浮想连翩
“浙闽总督范公时崇随驾热河,每赐御用食馔,内有朱红色大米饭一坛,传旨云:‘此本无种,其先特产上苑,只一两根苗,穗水胭脂迥异他禾,及登剖子,粒如朱砂,遂收其种,种于御园今兹广获其米,一岁两熟,只供御膳’”
一是进贡得名说据说当地一位名叫王兰的地主,因种植这种稻米闻名百里,经地方官举荐,携稻进京上贡皇帝得此稻十分喜爱,赐名“胭脂稻”
多家史料言之凿凿,“康熙皇帝玄烨亲手培育胭脂稻”的说法似乎成为定论无疑了其实大谬不然
中国文学巨著《红楼梦》特别提到,贾府从庄田收获胭脂米一年仅240斤,极其珍罕,连地位尊崇的贾母都舍不得吃
大堰镇南坑岙村村民蒋青海、钱方存今年种了1亩多胭脂米水稻,最近进行收割,亩产250公斤以上胭脂米水稻喜欢冷水田,无需施肥和除虫,适合产妇补身体种植胭脂米水稻在山区很有发展前途图为他们正在收割胭脂米水稻(图)
胭脂稻不仅好看胭脂村怎么,吃起来也别有风味它在蒸煮时漂撒一种特有的香气,食味醇厚甘美胭脂稻还有个外号叫“三伸腰”,回锅三次不烂,每回锅一次,米粒像伸腰一样长大一分
自清初康熙年间起,胭脂稻被列为御用米凡事与皇家有了联系,便生出许许多多的神秘,民间也不免因猜测而衍生出种种的传言
据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检测,胭脂稻营养含量十分突出:蛋白质含量10.6%,赖氨酸含量0.37%,精氨酸含量0.83%各项指标不但普遍高于普通水稻,也普遍高于当地优质水稻
胭脂稻是康熙皇帝亲手培育的吗
其实,刘氏所言,正源起于康熙皇帝玄烨本人他在私人笔记《几暇格物篇》中这样写道:
二是产权说清代时王兰庄种植此稻的851亩营田,据说是皇宫里后妃娘娘们用胭脂体已钱置办的,稻米也专门供应内宫中食胭脂好不好用,故名“胭脂稻”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稻米呢?它的前世今生又是怎么样的呢?它的失而复得,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
对于胭脂稻的得名,当地老百姓似乎不满足于因米色而命名的认识,至少还有三种说法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好治疗白癜风的药有哪些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pp/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