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秘事泉州版ldquo鬼吹灯
年,工作人员发现盗墓贼在王审邽墓中遗留下的挖掘工具。
□东南早报记者刘波麦彬彬王盼琛胡彦明文/图
十墓九空,这是目前泉州古墓的基本现状。一方面是长期存在的盗墓现象所致,盗墓贼进入墓内盗走贵重物品;另一方面,一些古墓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文保部门对这些古墓进行清理发掘,具有文物价值的重要物品等均收藏在博物馆。
不过人们好奇的是,古人尤其是古代名人的墓内究竟藏有什么宝贝?对此专家介绍,由于社会变迁和风俗习惯等,各朝各代墓葬随葬品不尽相同。总体来说,泉州古墓随葬品经济价值不高,但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考古研究价值。
名人墓遭觊觎
3月10日,福建省文物局派人前往晋江磁灶苏垵村俞大猷墓进一步调查、核实俞大猷被盗情况。
3月6日,有人发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俞大猷墓被盗。警方勘查确认,墓地被挖出一个长1.2米、宽0.8米、深2米的洞,直通墓室。
俞大猷系明代抗倭名将,戎马生涯47年,身经百战,战功显赫,在泉州民间威望甚高。后经文物工作者考古确认,俞大猷死后与夫人合葬于磁灶苏垵。不料在其身后多年,他的墓又一次被盗。
记者查询相关新闻报道和资料,发现近年来屡屡出现古代名人墓被盗现象:年,唐末开闽三王之一的王潮墓被盗;年2月,王潮兄弟王审邽墓又发现一个8米长的盗墓密道;年6月,市级文保单位、官至监察御史的清代名人陈庆镛墓被盗;不久前有网友发现,位于桃花山的明代著名理学家蔡清墓也有明显盗痕。
许多墓下葬时间不久就可能被盗一空,后又屡遭盗墓贼光顾。特别是大墓、名人墓,被盗的概率更大,能完整保存下来是很偶然的。就泉州地区而言,明清古墓大部分被盗过,唐及唐以前的古墓也未能逃脱被盗的厄运,如今已是十墓九空。
泉州拥有各个时期、不同朝代的古墓。目前考古专家发掘过的最早的古墓是周代的。由于历史变迁的原因,唐及唐以前的古墓多在地表下,泉州明清时期的古墓一般都在地表上。此前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唐宏杰曾在晋江池店进行过考古,十几天内清理了二十几座墓,却连一件像样的物品都没有找到。
收藏进博物馆里的文物
地下保存较好
盗墓贼不时“光顾”古墓,那么古墓里究竟藏了些什么?是耸人听闻的人鱼尸骨“黑鳞蛟人”,还是妖艳的尸香魔芋花?是价值连城的金玉珠宝,还是普通生活器具?
“古墓里有哪些东西,受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政治局势、商品经济繁荣程度、人们墓葬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随葬品不尽相同。”唐宏杰介绍,就福建地区而言,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古墓出土的文物较多,大多为成套的陶瓷冥器(指专门为随葬制作的器物),以及生活实用器具,诸如餐具、文房四宝等生活用品。
“这主要是因为古人比较迷信,认为被人挖坟掘墓是奇耻大辱,同时他们认为挖别人的墓也是缺德的事儿,要遭报应。当时绝大多数人对逝者、古墓抱有敬畏之心,很少有人去盗墓。久而久之,这些墓地就被湮没在地下,被人们淡忘,而且这些冥器、日常生活用品也不值钱,所以保存下来的比较多。”唐宏杰分析。
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唐宏杰介绍,这一时期随葬品中出现财富的象征——铜钱。但是相比隋唐时期的墓葬,两宋时期很少有成套的冥器,多为日常生活用品,如铜镜、胭脂水粉、陶瓷瓶罐、文房四宝等,墓室内生活气息浓厚。
据介绍,两宋时期的墓室主要为砖石墓,相比隋唐及更早的墓地建筑更为牢固,而且在棺木之外还有一层厚厚的糖水灰,墓室的防护力度更大。“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里面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其实这坚固的外表下是空虚的内壳,里面并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随葬品并不多
元末明初,泉州发生长达10年的“亦思巴奚兵乱”,后被平息。兵乱致使番舶不敢进港,商贾不敢抵泉,盛极一时的泉州港开始被冷落。
有位业内人士透露,有这么一个说法,当时为筹集战争经费,元人对汉人祖先甚至挖坟掘墓,盗取有价值的随葬品。兵变平息后,进入明朝,之前深受压迫的汉人又开始盗毁外族的墓。
唐宏杰介绍,明朝崇尚简朴,而且明后期中国经济逐渐下滑,除少数王侯将相外,普通百姓的随葬品中极少有金银珠宝等值钱的东西。另外,那个时候建造墓室时,以糖水灰为主,在门与梁等重要部位采用石构件,所用的砖石越来越少。
“宋代交子作为官方法定的货币开始流通,纸币在人们的观念中已经等同于金银货币,具有使用价值。在民间祭祀中,纸钱的使用进一步推广,安葬逝者时值钱的随葬品越来越少。”晋江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局长黄良说。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解释宋代以后的墓葬为何随葬品不如隋唐丰厚。
尽管明清墓采用坚固的糖水灰,但墓室还是无法保护墓室主人的“财产”,即便它们并不值钱。盗墓者凭借各种工具,砸开小洞,打破了墓室主人平静的地下生活,拿走他们的随葬品。
文保部门专家介绍,盗墓系一种历史现象,古已有之。
颇具研究价值
泉州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称,总体来说,泉州古墓内的物品大多经济价值不高。“这主要还是由地域决定的,泉州古时属闽夷之地,经济并不发达。自晋人南渡,唐宋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泉州的社会经济方才慢慢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泉州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但历史上泉州的王侯将相、富商较少,极少有豪华的大墓。加之由于历史传统,泉州地区不兴厚葬,我们考古发现,泉州挖掘出土的文物,大多以普通冥器为主,经济价值并不大,无法与北方中原一些王公贵族、大富商的古墓相比。”
晋江市博物馆原馆长黄世春也介绍,年发现俞大猷墓后,他曾进入墓内仔细查看过,里面已经没有任何古物。
唐宏杰也认为,平民出身的俞大猷,一生尽职尽责抗击倭寇,他的随葬品极其简单,不存在盗墓者想要的值钱的东西。
“虽然这些古墓内物品的经济价值不高,但有些历史名人的古墓,如开闽三王、俞大猷、郑成功、施琅等,他们与泉州的历史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等息息相关,还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考古价值。”出宝阳说。
在唐宏杰看来,如今泉州地面上的古墓中,最有价值的是墓志铭。“这些墓志铭记载逝者的生平故事、子孙繁衍和当时社会局势、经济发展状况、风土人情等等,这对于考古研究十分有意义。”
博物馆展示俞大猷时代的兵器
揭秘“摸金校尉”常葬身古墓
知道“摸金校尉”的传说吗?相信看过盗墓小说《鬼吹灯》的人,对这个所谓的盗墓门派印象深刻。没错,摸金校尉即是盗墓者的“雅称”。
那么盗墓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他们如何作案?是否真如盗墓小说等文艺作品描写的那样充满奇幻色彩呢?
文物保护工作者揭露,盗墓其实是十足的猥琐行当,在漫长的盗墓史上,这些所谓的“摸金校尉”干的尽是伤天害理之事,刨人祖坟,盗挖、损毁文物,甚至还谋财害命,可谓恶行累累。
门派摸金校尉实为猥琐行当
摸金校尉是古代一个盗墓者门派,据说曹操为弥补军饷不足,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职,专司盗墓取财,贴补军用,不过后来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尽管如此,古人还是将“摸金校尉”这个雅号赠给盗墓者。
在一些盗墓文艺作品中,摸金校尉还和发丘中郎将、搬山道人、卸岭力士并称为四大盗墓门派,他们主要依靠观风水、辨气象,以《易经》为宗旨,以定位古墓的穴位。有的盗墓高手不仅身怀绝技,能飞檐走壁,甚至百毒不侵。当然,他们通常还有一副潇洒、帅气的外表。经过如此这般渲染,盗墓类文艺作品吸引了不少读者,催生了一批批“稻米”(即盗墓文艺作品粉丝)。
事实上,在人们的观念中,盗墓就是一个十分猥琐的行当。
身份盗墓多“父子兵”上阵
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出宝阳介绍,盗墓者这个群体比较复杂,不同历史时期情形不同。说起盗墓者真正的开山鼻祖,不得不提到当初的修墓匠。古代一些修墓人由于对所修古墓的墓址、构造、“含金量”相当清楚,就监守自盗,掘墓取宝。后来有些墓主为了防止工匠泄密或盗墓,在墓建好后便将他们杀害陪葬。
唐宏杰介绍,大规模盗墓行为大多出现在改朝换代的动荡、战乱时期和天灾人祸,无法维持生计的困难时期。
有业内人士猜测,有的墓不排除墓主人后代子孙自行掘墓取宝。
上阵父子兵,古代盗墓的也多为父子,很少有非亲缘关系的人一起盗墓。出宝阳解释,这是为防止在洞口接活的人图财害命。
“到了近现代,盗墓者的成分越来越复杂,他们可能是父子、好兄弟,也有可能是专门盗墓团伙中的成员。”出宝阳介绍。
古墓前的石兽常被人“牵走”
风险常有盗墓者葬身古墓内
考古中,在古墓盗洞下看到的尸骨一般是盗墓者留下的。
据记载,明代宣德四年(年),驻扎在王审知墓附近的种屯军30多人盗掘了王审知陵墓。盗墓的士兵从宝顶上凿开一个洞,用绳扎住一人的腰放入墓中。忽然,先下去的那个人呼之不应,上面的同伙们架长梯鱼贯而入,才发现先下去者已经死了。
在宋元古墓中经常发现大量的水银,古人用它是为了防腐,以便更好地保存尸体。
为了应对墓中危险,一些盗墓者不但具有专业知识,他们善于分析古墓,能很快确定主墓地址,甚至是墓内人头、脚的朝向等,对付墓内防盗机关也有一套办法。有的盗墓团伙积累丰富的经验后,甚至还会开班授徒。
揭秘“鬼吹灯”实为供氧不足
有盗墓者为安全起见,往往带灯进入墓室内。
小说《鬼吹灯》中有“人点烛,鬼吹灯”之说,相传系摸金派不传之秘,即进入古墓中,先在东南角点燃蜡烛才能开棺。如果蜡烛熄灭,须速速退出,不可取一物。
专业人士解释,通过点灯判断安全与否,有一定科学依据,这实际上是通过点灯来判断墓内的氧气是否充足。
如今盗墓者的装备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基本上都配备氧气面罩和红外线探测仪,有的还配备在米开外就能见到人的夜视镜。
也有一些盗墓者砸通密道,却在墓室前放弃了。出宝阳说,正因为盗墓这一行当很危险,盗墓者也比较迷信,他们格外谨慎,如果途中出现守陵人有警觉迹象,或白天游人增多等原因,都可能中途放弃。
例如年2月,开闽王陵墓惊现8米盗墓密道,密道距墓室仅三四米,但盗墓者后来放弃了。也有盗墓贼很有耐心,比如在距离古墓稍远的地方盖房屋,甚至种上农作物等掩人耳目,然后再从屋子里挖一条密道通往古墓盗墓,单挖掘密道就可能要花上数月。
蠢贼缺乏专业知识盗墓者
出宝阳介绍,俞大猷墓被盗后,各级文保部门均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事实上,在泉州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名人古墓内高价值的物品不是被盗,就是被当地文保机构送往各级博物馆加以收藏保护,至今还留在古墓中的值钱宝贝少之又少。但诸如俞大猷墓、武肃王陵王审邽墓还是被盗,说明盗墓贼对这些古墓的基本情况不怎么了解,他们一无所获之外,等待他们是法律的严惩。
晋江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局长黄良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直指“这是一群蠢贼所为,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俞大猷古墓”。因为俞大猷墓早已是一个空墓穴,墓中的文物如墓志铭、兵器等均已陈列在博物馆。
文物保护工作者分析,这些盗墓贼可能是流动作案。比如刚好发现俞大猷等名人墓较成规模,想当然以为藏有贵重物品,从而铤而走险,实施盗墓。当然,盗墓者具体身份有待警方破案后方可揭晓。
开闽三王之一的王潮墓也被盗,早报记者和墓地负责人曾进入王潮墓的地宫,地宫大门早在清朝就已经被撬开。
俞大猷墓被盗后,引发对盗墓者的一片骂声。专家介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挖人祖坟是伤天害理之事,盗墓不但破坏陵墓建筑,还可能因野蛮挖掘损坏珍贵文物,因此人们强烈声讨盗墓行为,希望对违法犯罪分子予以严惩。
主管部门介绍,针对盗墓行为,除了做好古墓等文保单位的保护、防范外,公安等部门也联手打击,盗墓贼已不可能再做到来无踪去无影了,盗墓得不偿失。
防盗豪华墓或设机关暗器
盗墓者神通广大,无墓不入。为了对付盗墓者,古人采取五花八门的防盗措施,巨石、流沙、毒箭、毒虫、陷坑等机关暗器数不胜数。
出宝阳介绍,在墓室内外设计如此多的机关暗器,主要还是皇亲贵族或者大富商,通常他们墓地比较豪华、高档,随葬品也较多、较值钱。一般官员、商人和普通百姓的墓比较简单,随葬品也简朴,防盗功能也不是那么严密。
“明朝以后,最大众化的防盗方法就是建一座坚固的墓室,糖水浆就是典型代表。”唐宏杰介绍,这种以红糖、糯米、白石灰、红土等混合而成的糖水灰非常坚硬,有的经过几百年,用榔头等一般工具仍无法动其分毫,需用炸药才能炸开。
再有就是设疑冢。出宝阳说,有条件的人会设置“虚墓”,掩护真实墓址,使盗墓者难辨真假。记者在晋江磁灶苏垵村采访时,当地有村民称,相传俞大猷当年下葬时,为了防止盗墓,有99口棺材同时出殡。晋江市博物馆原馆长黄世春称,他也曾听过类似传闻,但多年前是否确有此事,现在已无法考证。
此外,一些有地位的人或富人坟墓还往往雇专人看管。相传多年前,为了保护祖先的墓地,泉港区后龙镇割山村从宗族中抽派一户人家,到远在莆田的孤岛守墓。如今守墓人已经传到第6代,人数发展到80多人。
如今文物主管部门并不主张后人派人专职守墓,一些古墓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后,主管部门会开展日常巡查等措施予以保护。
石翁仲屹立古墓前,却镇不住盗墓贼。
牟利被盗文物流入黑市交易
盗墓最主要的动机,是窃取墓主的随葬财物。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道,“劫人作奸,掘冢铸币”等敢于冒死而“不避法禁”者,其实都是出于对财富的追求。
盗墓之后,下一个环节便是贩卖文物。有业内人士介绍,黑市上的文物主要有三个来源:从古遗址墓葬、博物馆中盗窃;从古玩市场购买;从文物拍卖市场购得。而盗掘文物是其最直接的源头。民间旧货市场普遍存在超范围经营现象,不少打着“古玩”旗号的店铺,私下进行各种非法文物交易,成为盗墓贼销赃的场所。
专家称,像河南、山西、陕西等文物大省,群众性的盗墓挖坟和贩卖文物之风屡禁不绝,甚至在一些地方形成一个行业。虽然泉州不是文物盛产大市,但文物流失也相当严重。去年泉州市区中山路明代御史大夫顾珀故居丢失的元代基督教墓塔石,被曝出现在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此事曾引起泉州文化界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xg/129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