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彩妆的根从春秋到民国,浅谈中国彩妆三
随着传统文化的崛起,国内化妆品从山寨欧美化妆品,即标榜原料、包装、功效等与国外大牌同一水平的同质低价战略,转而向内求,根据传统文化与东方审美定位品牌、包装、原料等,涌现出了一些深受年轻消费群体欢迎的品牌。不论是彩妆、化妆工具等,在我国古已有之,且已成体系。中国彩妆该如何把自己完美嫁接到传统文化中,打造出受消费者喜爱的品牌,迎合审美的回归,而不是淹没在成千上万的新生产品与品牌中?唯有真正了解彩妆的历史。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和制作化妆品的民族之一。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用不同的颜料涂抹在皮肤上,一是为了生存需要,二是为了繁衍。进入奴隶社会后,彩妆迎来了新纪元。在我国,夏、商、周时期,人们多忙于生存,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化妆。只是在祭祀的时候,为了沟通神明,祭司会给自己化妆。从大量甲骨文、金文、竹简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已经在使用脂、泽、粉、黛了。?
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化妆品与不同时代的美女一起出现,文人骚客的诗词中也多见对不同妆容的描写。
夏商时期,化妆主要集中在上层社会。殷商时发明了铜镜,这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化妆时观看容颜的需要,促进了化妆品的发展。《诗经》记载,“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意思是自从丈夫外出,妻子蓬头散发,原因不是没有化妆品,而是不知道打扮给谁看,可见周朝时已经有了成熟的化妆品;商朝末期,已经有了彩妆“燕支”,亦作“胭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了转变。秦朝到两汉时期,化妆越来越大众化,在贵族与平民中,妇女都很重视自己的妆容。从出土的汉代陶俑可以看到,其面部有明显的妆容。相关史料记载,汉代女性喜欢在脸颊上涂抹朱粉。到了魏晋南北朝,化妆品的品类越来越多,妆面也变得丰富多彩。在大唐盛世,彩妆更是盛行,女性大多使用各色彩妆来装扮自己,妆容主要集中在额头、面颊、眉毛、眼等几个部位。盛唐时,“红妆”是此时最为流行的面妆;中唐以后,曾流行过一种“白妆”,即在脸部、颈部、胸部都擦白粉,起到美化的装饰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妆面“赭面”,即把脸部、颈部等部位涂成红褐色。白居易作文“圆鬟椎髻,不设鬓饰,不施朱粉,唯以乌膏注唇”,记录了唐代髻椎面赭的流行妆。在两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彩妆也发展到了新的高度,历史文献中甚至出现了完整的彩妆配方。例如,《太平圣剂方》记载了“令面光洁白诸方”“铃声眉毛诸方”。南宋时期,杭州的杭粉在民间已享有盛名。在明清时期,随着妆面更加简约、清淡,彩妆的发展进入了缓步慢行的阶段。民国时期,受欧美文化以及好莱坞影星的影响,人们的审美开始西化,使用的彩妆也是国外产品,或者国内化妆品企业仿制欧美彩妆生产的产品,传统彩妆的发展被按了暂停键。花钿
花钿又被称为花子、面花、贴花,是贴在眉间和脸上的一种小装饰。古代做花钿的材料十分丰富,金箔、纸、鱼鳞、蜻蜓翅膀等都能用来做花钿。宋朝文人陶谷在《潸异录》中对此作了记录:“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
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宋高承在《事物纪厚》对梅花钿有清晰的记载:“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宋朝文人汪藻做《醉花魄》,“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
彩妆王者口红
口红,在古代被称为口脂、唇脂,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在我国,口红可以追溯到红山女神像。这座神像出现于公元前年前,人们从这些神像的嘴唇上发现了红色的朱砂,这就是最早的“口红”。汉代《急就篇》中也有关于口脂的记载,“脂谓面脂及滣脂,皆以柔滑腻理也”,意思是脂分为面脂和唇脂,二者的质地都很柔滑细腻。
当下,口红是所有女性必备的彩妆产品。在古代,口红却是一种奢侈的彩妆。纵览从秦朝到清朝的历史资料,对口红记载最多的是唐朝。
《唐书·百官志》有关于口脂包装的记载,“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大意为,把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给了北门学士,其中口脂是用雕花象牙筒装的。古代,象牙是大户人家才能使用的奢侈品,由此可见口脂在古人眼中的地位。
除此之外,唐朝出现了各种以口脂为主的妆容,多见于文人的诗词中。受吐蕃服饰、化妆的影响,唐朝出现了“啼妆”“泪妆”。白居易用诗词进行了描写,“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近似含悲啼”。这种妆面是文化碰撞后的结果,但因其没有美感,很快就消失了。古代诗文中著名的词牌“点绛唇”,来源于一种唇妆。唐时流行用檀色点唇,檀色就是浅绛色。绛唇在宋朝仍然流行,文人秦观的《南歌子》有相关的描写,“揉兰衫子杏黄裙,独倚玉栏,无语点檀唇”,并发展成词牌,由此可见这种唇妆非常符合古人的审美。到了近现代,口脂发展成了口红。其中,张爱玲是民国时期的孔红达人。很民国期间的上海,是一个摩登的城市,在那里生活着的女性文人,很多是时尚叛逆的,有着独特的审美。张爱玲就是这样一个女性文人,高傲抬起的下巴,眉峰略带锋利向上挑起,轮廓精致的嘴唇,贴身的丝绸旗袍,看一眼就会永远记在心里。张爱玲喜欢化妆,很在意自己的形象,现存至今的每一张照片,无论年龄,都可以看到精致的妆容。她去世后的遗物不多,除了手稿,也只有口红。她的文字大多是记录自己的生活,从中可以找到一些她对化妆品的一些描写。她曾在《童言无忌》中写道:“生平第一次赚钱,是在中学时代,画了一张漫画投到英文《大美晚报》上,报馆里给了我五块钱,我立刻去买了一支小号的丹琪唇膏。我母亲怪我不把那张钞票留着做个纪念,可是我不像她那么富于情感。对于我,钱就是钱,可以买到各种我所要的东西。”《童言无忌》算是张爱玲的自传。丹琪(Tangee)是19世纪40年代一款知名口红,受到了摩登女性的热烈追捧,张爱玲也很喜欢这款口红。从文字中可以看出,她的消费观念和90后、95后的消费观念差不多,有钱了就一定要买种草的化妆品。她在拿到第一份稿费的时候,给自己买的第一件东西就是一支丹琪唇膏。《海上花》第九章的标题是“小号的丹琪唇膏”,可见她对这款口红的喜爱。与其他同时期的知名国际品牌不同,丹琪强调的始终不是色彩,而是自然。当时,很多时尚设计师对丹琪口红大加赞赏,丹琪口红也成了好莱坞女星化妆包里的“常客”,是与蜜丝佛陀同一时期的当之无愧的国际大牌。在历史上,朝代越强盛,口红的颜色与妆容越多,从唐朝时的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口脂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从神灵的用品变成了现在的日用彩妆,其原料、形状、色彩、包装等,随着审美与使用者的变化,从简单纯朴变得越来越丰富。时至今日,在品牌化中,口红的定位也越来越多元化,东方与西方、现代与古代、奢侈品与实用品等,交织成了让消费者一见倾心的产品。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尽管口红的市场表现一直比较低迷,但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将来口红也一定会回归王座。在此之前,则是口红厚积薄发的重要时期。男女通用粉底
粉是用来涂抹脸部、脖子、手臂等部位的白色粉末,在古代多是天然的米粉、糊状的铅粉(又名铅华)、有檀香的铅粉(又名檀粉),以及珍珠粉等。与现在一样,粉是古人常用的基础彩妆。关于粉的配方与做法,《齐民要术》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粉英,米心所成,是以光润也。无风尘好日时,舒布于床上,刀削粉英如梳,曝之,乃至粉干”。大意为,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
铅粉质地细腻,色泽润白,并且易于保存,所以古人喜爱,逐渐取代了米粉的地位。铅粉的制作过程复杂得多,最初的铅粉没有经过脱水处理,多呈糊状。汉代以后,铅粉多被吸干水分制成粉末或固体形状。
除了单纯的米粉、铅粉以外,后来出现了采用不同原料制作而成的“紫粉”“迎蝶粉”“玉女桃花粉”“玉簪粉”“珠粉”等,还有以产地出名的“杭州粉”“范阳粉”“定粉”“桂粉”等。最有特色的是南宋妆粉,其被制作成不同形状的粉块,如圆形、方形、四边形、八角形和葵瓣形等,还印有不同的花纹,如梅花、兰花以及荷花等。
我国从古至今皆以白为美,古代女性与男性在有条件时会搽粉。据《新唐书》记载,“由是愈见宠,赐诸姨钱岁百万为脂粉费”。杨贵妃的三位姐姐应召入宫,其脂粉费最多的时候达百万。杜甫作诗《虢国夫人》,“虢国夫人承主思,平明上马入金门。却嫌脂粉宛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皇帝赏赐了数十万的脂粉费,虢国夫人以天生丽质自美,不喜脂粉。
男子化妆自古有之,读三国、魏晋、隋唐等时期的历史与文学作品,会看到很多当时的名人会头戴簪花、傅粉施朱。古人化妆,一是修饰容颜,二是彰显美德。东汉蔡邕就曾说过,“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直接将傅粉与修心联系到一起。
消失在历史中的额黄
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南朝宋吴在《能改斋漫录·事始》记载:“张芸叟《使辽录》云:‘胡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予按:后周宣帝传位太子,自称天元皇帝,禁天下妇人不得施粉黛。自非官人,皆黄面墨妆,以是知虏妆尚黄久矣。”大意为,南朝时,额黄从草原传入中原。《中国历代妇女妆饰》记载: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逐渐流行起来。
南朝简文帝《美女篇》云:“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这里说的约黄效月,就是指额黄的化妆方式。初唐诗人温庭筠作诗“额黄无限夕阳山”,晚唐诗人李商隐则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
至宋代时额黄还在流行,诗人彭汝励歌曰:“有女夭夭称细娘,珍珠落鬓面涂黄。”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女性对额黄的喜爱。
画眉墨黛
黛是古代的眉笔,是一种黑色矿物,也被称为石黛。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磨石黛的石砚在汉墓里多有发现,说明这种化妆品在汉代就已经在使用了。
有史料记载,除了石黛,还有螺子黛与青雀头黛等。螺子黛常见于各种影视剧,是隋唐时的眉笔。它产于波斯国,是经过加工的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是我国进口的最早的彩妆之一。螺子黛的制作过程与外形和墨锭相似,又名“石墨”“画眉墨”。但使用方法比墨锭更简单,不需要研磨,蘸水既可以画眉。青雀头黛也是一种进口彩妆,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中原,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材料。
关于画眉墨的制作方法,宋人笔记中也有叙述,例如《事林广记》中说:“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墨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这种烟薰的画眉材料,到了宋末元初,则被美其名曰“画眉集香圆”。元代之后,宫廷女子的画眉之黛,全部选用京西门头沟区斋堂特产的眉石,至明清也如此。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西洋文化的东渐,我国妇女的化妆品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画眉材料,尤其是杆状的眉笔和经过化学调制的黑色油脂,由于使用简便又便于携带,一直沿用到今天。
画眉是中国最流行、最常见的一种化妆方法,产生于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画眉。汉代时,画眉更普遍了,而且越画越好看。《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青青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宋朝晏几道《六么令》中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中华古今注》中说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人将此认作新的化妆方式,称其为“新妆”。难怪徐凝在诗中描写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一妆多用胭脂
胭脂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是古代口红与腮红等彩妆的总称,可以一妆多用。在历史文献中,关于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
关于胭脂的来源,有很多传说。一种传说是胭脂来源于“阏氏”,这个名称是匈奴贵族正妻的称呼,因为她们常用“阏氏”妆饰脸面,所以“阏氏”成了她们的代称呼。
另一种传说是,“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原。
在早期,胭脂有两种,一种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被称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被称为“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质地更为细腻,使用后兼具滋润皮肤的效果,燕支也被写成“胭脂”。
直到民国时期,胭脂仍是我国女性的主要彩妆之一。
美甲蔻丹
蔻丹是一种花,俗名千层红,又名指甲草。在我国古代,很多人家都会养一些指甲草,采集好花瓣,加上明矾捣烂,敷在指甲上几个小时到隔夜,可以把指甲染成粉色和红色。清人赵翼《陔余丛考·金凤染指》云:“凤仙花,红者捣碎,入明矾少许,染指甲,用片帛缠定过夜,如此三四次,则其色深红,洗涤不去,直至退甲方渐失之,回回妇人多喜此云云。今俗则不特回回妇人也。”
在诸多古代彩妆中,蔻丹是最天然无害的彩妆之一。用蔻丹染指甲,在我国唐朝时期就已经成为了流行的风尚。唐诗人张祜《听筝》中“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是对女性染指甲习俗的描写。明初诗人杨廉夫诗中曾描写过女子美丽的指甲,“十尖尽换红鸦嘴……数点桃花汛水流”。到了明代,皇室女性会用阿拉伯胶、凤仙花、明矾、蛋白、明胶与蜂蜡等成份制成漆,把指甲涂成红色或黑色。
除了对指甲进行染色外,古人还想方设法对自己的指甲进行保护,由此产生了护指套。吉林榆树大坡老河深汉墓出土的金护指,便是保护指甲所用。这不仅不仅是美丽的标志,彰显了尊贵的地位。
从口脂到蔻丹,这些传统彩妆从出现到发展经历了上千年,也由此出现了很多相关的传说、典故与诗词。对于民族彩妆来说,这些都是祖先流传下来的宝藏。我国历史与文学作品对于彩妆的记载多如繁星,在本篇文章中呈现的不足其中一二。汇总这些内容,旨在抛砖引玉,引发民族化妆品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思考。至于化妆品品牌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中立足,又如何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则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摸索。
专家
李慧良
杨志刚
冯瀚毅
吴志刚
王昌涛
董银卯
何聪芬
张殿义
林翔云
刘玉亮
刘毅
徐新军
吕智
张颖
李思婷
傅炯
闫世翔
赵力民
张凡
企业家
赵燕
崔晓红
方祥铭
解卫星
二山
邢兴怀
韩李
王彬
李应坤
黎明
徐龙虎
解勇
郑元东
腾飞
金武
张美峰
张吉胜
邱显荣
符永康
朱跃程
喻敏
徐建人
张立萍
兰楠
杨素珍
徐百
穆青
更多精彩文章
玻尿酸寡头华熙生物迎来“集权时代”
浙江:给直播电商立“规矩”
每天一个变美小技巧,今天你“拍一拍”了吗?
《中国化妆品》杂志化妆品星级评测评价师首期培训圆满收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xg/13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