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砚斋和畸笏叟,是同一个人么
从现在流传的各种《石头记》或者《红楼梦》抄本来看,脂砚斋与畸笏叟,都是作品重要的批书人。而且批语中出现了“有是人,有是事”“思来令人鼻酸”等语,可见这两位是与作者同时的亲友,曾共同经历过作者年少时的富贵生活。
另外,有“命芹溪删去”之语,有人据此推测,这位畸笏叟,应该是作者的长辈:不是长辈,怎么能“命”令作者?
其实这是误解。“命令”不一定是长辈对晚辈、尊者对卑者,至少在《红楼梦》中并非如此。比如第五十回,黛玉“一面说,一面推宝玉,命他联”;第六十二回香菱“又命宝玉背过脸去,自己叉手向内解下来,将这条系上”,都是平辈之间,并没有长幼尊卑之别,也一样可以“命”。
又有人从“叟”字理解,这位批书人一定是老人,这也是望文生义,脱离了背景环境。中国古代的文人,用“叟”“老人”自号的,不在少数,与年纪并没有必然关系。不信?老舍《正红旗下》中的定大爷,“有时候还自称霜清老人,虽然他刚过二十岁”。
我们仅仅能够推测,“脂砚斋”是用红色的胭脂来写字,应该是位女性;而自称“叟”的畸笏叟,应该是男性。既然男女有别,当然不会是同一个人了。
但是这推测也仅仅是推测,仍不能完全作数。古代皇帝批奏折,就是用红笔,怎见得批书人不能为了清楚分辨原文与批语,而特意选用了红色的胭脂呢?以宝玉对胭脂的喜欢,未必限定这是女性专用之物。而少年可以自称“老人”,难道不允许妇人别出心裁、自称“叟”吗?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脂砚斋与畸笏叟并不是同一个人。为什么?请看第二十二回这条批语:“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前批书者寥寥,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乎?”
在有的版本里,这句批语写作“前批知者寥寥,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送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
两者略有区别,但可以看出相同之处:1.凤姐点戏是作者经历的真实故事;2.脂砚斋曾在这个故事中出现;3.现在丁亥夏,只有这条批语的作者畸笏叟在世,作者与脂砚斋(还有杏斋,不知何人)都已经去世了。
两条批语,是不同时代写的。前一条应该是作者在世时、写作过程中,批书人畸笏叟看到笔下这个情节,想起当年实事,心生感慨;后一条在作者逝世之后,批书人畸笏叟重读作品,文在人亡,阴阳两隔。
批书人用旁观者的角度,记录脂砚斋的事情,他们肯定不是同一个人。虽然文学需要加工与虚构,但在批书这样的细节上,又是如此真情流露,不可能是虚构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xg/13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