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尤氏洗脸这个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http://www.bdfyy999.com/
《红楼梦》这部小说对第七十五回尤氏洗脸这个细节描写特别详尽,如果仅就故事情节来理解,就是抄检大观园后,尤氏在惜春处受了气,跑到李纨屋里歇息。因为要洗脸,由于尤氏身边丫头没按规矩行事,李纨发现了后说了几句,尤氏由于对惜春赶走入画不满,于是向李纨发牢骚,说贾家上下大小的人只会讲外面假礼假体面。若仅止于此的阅读,估计只能读出贾府的奢靡和做作,以及贾府露出衰败的气象。但结合脂批“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展开阅读,可以发现其中埋有承先启后的笔法。胭脂话说尤氏从惜春处赌气出来,正欲往王夫人处去。跟从的老嬷嬷们因悄悄地回道:“奶奶且别往上房去。才有甄家的几个人来,还有些东西,不知是作什么机密事。奶奶这一去恐不便。”尤氏听了道:“昨日听见你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怎么又有人来?”老嬷嬷道:“正是呢。才来了几个女人,气色不成气色,慌慌张张的,想必有什么瞒人的事情也是有的。”尤氏听了,便不往前去,仍往李氏这边来了。(《红楼梦·第七十五回》)细读该回目开篇,可以发现作者通过尤氏与跟从老嬷嬷的对话提到“甄家犯事,抄没家私”,实为该回目下文铺垫。老嬷嬷说的“机密事”,“瞒人的事情”表面上是写甄家,其实是在暗示本回目隐有真事,故脂批“前只有探春一语”即:“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是在暗示读者若真要“抄检”本回目,可以探出真事。所以,脂批才有“尤氏略为陪点”,“此画家未落墨之法也”。李纨道:“昨日他姨娘家送来的好茶面子,倒是对碗来你喝罢。”说毕,便吩咐人去对茶。尤氏出神无语。跟来的丫头媳妇们因问:“奶奶今日中晌尚未洗脸,这会子趁便可净一净好?”尤氏点头。李纨忙命素云来取自己的妆奁。素云一面取来,一面将自己的胭粉拿来,……李纨道:“怎么这样没规矩。”银蝶笑道:“说一个个没机变的,说一个葫芦就是一个瓢。……”尤氏道:“你随他去罢,横竖洗了就完事了。”炒豆儿忙赶着跪下。尤氏笑道:“我们家下大小的人只会讲外面假礼假体面,究竟作出来的事都够使的了。”(《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该段文本写了三件事,一是李纨请“喝茶”,尤氏出神;二是尤氏要“洗脸”,素云取自己的“胭粉”;三是李纨说尤氏丫头没规矩,尤氏说贾家上下假礼假体面。对于该段文本,脂批长篇论述了贾府明犯七出与暗犯七出之人,最后落在邢夫人,打草惊蛇。若结合小说开篇脂批将“三秋作关键”进行关联阅读,会发现该段文本素云强调脂粉,尤氏强调洗脸,实为暗示尤氏是要“洗胭脂”,是在与“起诗社于秋日”的第三十七回宝钗的“胭脂洗出秋阶影”进行关联,同时脂批末句“实写邢夫人”,又指出该段文本是在与该回目下文邢大舅发泄对邢夫人之不满,与两个娈童等人论“钱势”(谐音“前事”)进行关联。故有李纨请“喝茶”,尤氏出神,实为暗示读者参禅(禅宗公案“吃茶去”),尤氏说的“假礼假体面”,实指洗脸为小说表面的故事情节,意在“胭脂洗出秋阶影”,而脂批的明犯、暗犯七出,打草惊蛇更是暗示读者要“出神”,才能读出一笔两个故事。脂粉一语未了,……宝钗已走进来。尤氏忙擦脸起身让坐,……宝钗道:“正是我也没有见他们。只因今日我们奶奶身上不自在,……我今儿要出去伴着老人家夜里作伴儿。……。”李纨听说,只看着尤氏笑。尤氏也只看着李纨笑。一时尤氏盥沐已毕,大家吃面茶。李纨因笑道:“……好妹妹,你去只管去,我自打发人去到你那里去看屋子。你好歹住一两天还进来,别叫我落不是。”宝钗笑道:“落什么不是呢,这也是通共常情,你又不曾卖放了贼。依我的主意,也不必添人过去,竟把云丫头请了来,你和他住一两日,岂不省事。”(《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该段文本描写宝钗请辞回家几日的事,作者仍旁写了尤氏“擦脸”、“盥沐”,大家“吃面茶”,李纨强调打发人给宝钗看屋子,宝钗说“你又不曾卖放了贼……把云丫头请了来”。如果与第三十七回起诗社关联阅读,会发现李纨、宝钗、湘云都是秋日起诗社的关键人物,李纨评宝钗海棠诗“胭脂洗出秋阶影”最佳,湘云提议作菊花诗,而此处宝钗请辞,李纨提出“看屋子”、宝钗建议请湘云过来,是否暗示宝钗屋里(“胭脂洗出秋阶影”)极有可能被抄出某件真事。故尤氏“擦脸”、大家“吃面茶”都是在暗示读者对该段文本要参禅语。正说着,果然报:“云姑娘和三姑娘来了。”……尤氏笑道:“这话奇怪,怎么撵起亲戚来了?”探春冷笑道:“正是呢,有叫人撵的,不如我先撵。……”……探春悉把昨夜怎的抄检怎的打他,一一说了出来。尤氏见探春已经说了出来,便把惜春方才之事也说了出来。(《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该段文本始终在强调一个“撵”字,尤氏在说“怎么撵起亲戚来了”,探春说“有叫人撵的,不如我先撵”,最后又回到惜春“撵”走入画的事,故作者是在暗示读者要出画。出什么画呢?当然是探春说的“大观园抄检”之事。意思是不能仅看到大观园抄检,要读出其背后的另一个故事。由此可见,尤氏“洗脸”实为引出宝钗的“胭脂洗出秋阶影”,需要“抄检“的也是这一句诗。作者通过草蛇灰线,伏线千里的写作笔法,真实的目的就是要抄出前文探出的“凸碧堂品笛”出处。胭脂“胭脂”首次出现在小说文本中,是在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门子给贾雨村提到,拐子拐走的英莲眉心中有一颗“胭脂痣”。当日这英莲,我们天天哄他顽耍,虽隔了七八年,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其模样虽然出脱得齐整好些,然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认。况且他眉心中原有米粒大小的一点胭脂痣,从胎里带来的,所以我却认得。(《红楼梦·第四回》)从该段文本脂批对“胭脂”胎痣的表述,可以发现该胎痣与宝钗、黛玉胎中带来的热、怯是一致的,故“胭脂”是小说美人的共同标志。我们再来看本回目开篇那一段对话,银蝶笑道:“说一个个没机变的,说一个葫芦就是一个瓢”。明显又在与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英莲胭脂痣进行关联,也就是在与小说中的美人进行关联。故尤氏“洗脸”就是在“洗胭脂”。再由小说开篇一段英莲的脂批:“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可以看出小说中描写宝玉吃胭脂、爱红的毛病以及用湘云残水洗脸、和碧痕洗澡、为平儿理妆,这些都是作者借美人喻君子的写作笔法,“胭脂”和“碧”这两个标志性文本,就是作者在哭的“一把辛酸泪”。故小说开篇脂批:开卷一篇立意,真打破历来小说窠臼,阅其笔则是《庄子》《离骚》之亚。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xg/1736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