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家乡高邮人不得不看的风俗民情

高邮民间风俗质朴、淳厚。风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邮的经济习俗和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水乡色彩,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旧时的人生仪礼有过于繁缛的倾向,今逐步简化。人们普遍重视家庭血缘关系。民间岁时节令有10余个,其中主要的为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新兴节庆亦有10个。

  高邮地区流传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历史上传播最早的宗教是道教,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最大的是佛教,现今信仰者最多的是伊斯兰教(菱塘乡回民)。

  民间被崇拜信仰之物甚多,民间崇拜一般都具有现实的、浅显的实用主义目的。旧时众多的俗信偶像和许多俗信术正趋消亡。

  经济习俗

  生产习俗千百年来,各业生产重经验传承。尤其是农民多凭经验、依农历节气从事农副业生产。20世纪40年代以前,农民耕地有业产、典田、佃田三种。其中,业产为自有产业,分祖传和自置两种。典田是由于手头拮据,把业产出典,取得典价,让出一定年份耕种权的田,有取赎和免赎两类。前者典价为卖价的半数左右,言明典期,到期需备原价取赎,不赎则延;后者典价较低,为卖价的二三成,到期免赎还田。佃田即租田,多租自地主、寺院、学堂等,农民耕种,秋后交租。在土地私有的生产关系下,土地买卖多由中人说合成交,现兑部分价款,取得田产所有权和耕种权,欠价次年麦场交清。50年代,典佃土地之俗不存。年至70年代,土地国有,社队集体耕种。80年代农民以户承包集体土地。

  高邮大部分地区处于里下河洼地。50年代以前耕地多为一年一熟的“老沤田”,部分为一年两熟“高田”。60年代以后,经大规模的土壤改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耕地全部成为高产、稳产农田,随之耕作制度、作物品种都发生了变化,耕作制度全部为双、三熟制。过去农民为防发水多种“三十子”(栽后30天收割)“四十子”、“吓一跳”等早熟低产籼稻,现在已被杂交稻等高产品种代替。由于人均占有土地量较少,农民种植尚精耕细作,以提高产出率。七八十年代开发荡滩,大挖精养鱼池,水里养鱼,垛上栽种、放养畜禽。水乡生产的飞跃发展对农业生产习俗有很大影响。

  民国14年(年)以前,高邮知州(知县)每年都在立春时,在东门外举行隆重的开犁仪式,亲自为耕牛披红挂绿,并象征性地扶梨开耕,名为“迎芒神,劝春耕”。耕田、平田主要使用牛、犁、耙,清明时分,农家将种子选好浸人缸中,插上杨柳枝,以示“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落谷前,农家要举行落谷仪式,把装有稻芽种、鱼、肉、香、烛、糕、酒、黄元、鞭炮的尺盘,摆在秧池埂上,祭祀天、地、田诸神,希望“秧好半年禾,恩赐大丰收”。落谷后,为防鸟雀啄食稻种,在秧池插上身穿蓑衣、头戴斗篷、手执草帚的稻草人。池埂上,还插着系上红布条的柫榷(水车部件),希望不旱不淹,象征风调雨顺。

  传统的农田灌溉方式,除自流灌溉者外,使用水车、风车提水,动力方式有人力、风力(风车)、畜力(牛)。“芒种刀下死,老少一齐亡”,在火速割麦耕翻后,各农户立即请来强劳力车水灌田。车水者多为亲朋近邻换工,有的给工钱。车水者头扎青巾,腰束带子,腿缠黑布,脚蹬木屐(内嵌铜钱数枚,踩车时互相撞击发出响声),手扶横木,脚踏车拐,俨然如英雄好汉一般。车水者分两班,每班五、六、七、九人不等,以“跑筹子”(连在车轴上并受其带动的两只丝线梭子,一只放线,一只绕线,丝线约六七十米长,绕完一只即为一班时间,约今半小时左右)方式计时换班。车水者中一人敲锣,一人击鼓,边敲打边唱起锣鼓调。歌词内容多样,有的即兴编唱,有的为情歌,有的则为民间传说故事。下午疲惫之时,为鼓舞斗志,歌手们唱起“封神榜”、“朱仙镇”,大摆“八卦阵”、“龙门阵”,大唱神化了的古代战争和英雄人物。此时户主则在车口燃起香烛,以显示神力,造成庄严肃穆、紧张战斗的气氛。车水是强体力劳动,户主日以六餐三回酒(早饭、腰顿子、中饭、小接顿子、晚茶、晚饭,其中中饭、晚茶、晚饭要配以酒菜)招待车水者。车水过程中,各车口还展开竞赛,看谁车得快,唱得响。张轩乡有句歇后语:“桑树头(地名)的锣鼓各打各”即是描写此种场景。合作化以后,此风不存。六七十年代以来,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抽水机、电力抽水站已取代传统灌溉工具。

  “肥是农家宝、庄稼少不了”,农民种田多施绿肥、粪肥或以罱河泥制作的草塘泥,20世纪50年代始施化肥,80年代化肥施用量越来越多。

  过去,每年栽秧第一天,农户都要先拜土地神,然后才下田栽秧,称为“开秧门”。栽秧由男子挑把、女子栽插。栽秧时节,秧田中秧歌阵阵,栽秧手们唱起各种曲调和内容的秧歌,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与唱和等。秧歌曲调有十余种。栽完秧,立即开展田间管理。旧时农户有的要举行“青苗会”。20世纪50年代以前没有农药时,除虫靠手工。遇有蝗灾,无法扑灭,则请香火,举行蝗蝻会、蝗王会,祭祀蝗蝻菩萨,祈求蝗虫远走高飞,消灾降福。50年代,始动员农民使用灯光诱虫。现在,农作物遇有虫害,一般施以各种农药。

  收割前,农民先祭拜土地,然后开镰,俗称“开刀门”。20世纪60年代以前,脱粒靠人工在竹床或石磙上掼打、打连枷、牛拖磙子,现在主要用脱粒机或拖拉机打场。场头工具主要有扬锨、摊扒、笤帚、笆斗、箩筐、划子等。

  贮粮食一般用窝踅垒成粮囤子。农家在除夕时,都要在粮囤上贴上一个大“福”字,有的贴“万福康宁”。村民们还用装有石灰的竹篓在屋内和门前打上许多石灰印。有的还打成“丰收”等吉祥字样和图案,以象征农业丰收。此俗称“打稻囤子”,又叫“打元宝墩子”。如果次年年景不好,人们常说:“三十晚上打稻囤子——拣空子蹈。”

  农民收早稻,有种协作形式叫“伙(音p6)场头”。农户三四家合在一起劳作,打晒庄稼,各户收打l~2日,轮番进行,互不计劳多寡,直至早稻收清。农业合作化后,是俗不兴。旧时春夏农忙,农民互有伴工习俗,工时互计互偿。20世纪50年代,伴工逐渐发展形成互助组。农业合作化时期,劳动力由社安排,各社间相互支援;六七十年代,社队间援工协作多为无偿劳动,形成“平调”;80年代以户联产承包后家户间伴工又兴。过去高邮有“请会”之举。有些劳少农户,每于农忙尾声,约请多人帮助从事,一气呵成。伙食招待丰,劳动报酬免。是俗现今又兴,尤其建房普遍。旧时沤田地区,多栽一熟早稻。栽插、收割时农活集中,经“带头”接洽,向雇外地劳力,时长成习。夏栽雇营南、界首、宝应县境一带妇女,秋收雇宝应县的芦村、汜水、淮安县的一些男工。工酬栽以日、收以亩计。水田地区早稻栽插后,男女劳力到一沟、东墩、界首等高田地带受雇。劳力清晨集中桥头、道口,听主选雇,面议日酬。工期三日,算为“一事”,农活未完可再续。旧时种地较多的农户夏耨,用“打工”方式雇人从事。事前约工头数人,商定报酬和时间,临事由工头敲打锣鼓号召大家参工。号召及至邻村,集工多达百余人。晨、午由工头催工到田,自餐劳动一日,工毕得酬。

  植桑养蚕是高邮农民的传统副业。历史上农民栽乔桑,养土蚕。清末,湖桑传人高邮。旧时养蚕在卧种之日要“升香以祷天驷(房星)”,还要杀鸡摆酒祭祀蚕神,忌修田埂、除草。此俗今不行。

  农家多饲养猪、牛、羊、兔和鸡、鸭、鹅。尤以猪、鸡为多。户户皆养。猪为圈养,以积肥垩田。禽多散养放牧。有的人家在家禽身上抹上某种颜色以为记号。临泽一带和菱塘回民习养山羊。为养好畜禽,旧时农民常在家举行“酬神会”,如牛栏会、猪栏会。今多以科学方法饲养。高邮麻鸭、双黄鸭蛋全国闻名。菱塘猪、菱塘鸡是优良的地方品种。

  20世纪40年代以前,渔民们按居住地和捕鱼工具分成许多帮,帮有帮头,组织本帮生产,对外交涉。渔业生产“一年四季在于冬”。在捕鱼旺季到来之前,每年阴历九月十七日,渔民要做“七公会”(又叫七公大王会、大王会)。请来香火,唱起香火戏,用两只公猪头、一只公鸡、一条鲢鱼享神,升香燃烛,祭祀七公大王。做会时,年满16岁的女性禁止上船,孕妇、未满月的产妇和月经在身女子不允许进入会场。渔民生产多按户进行。多船联合作业时,捕捞产品集中出售,按船折款。~年,组成渔业合作社。”~年,渔民上岸定居。渔船行驶动力有风力、人力(摇橹、撑篙、划桨、拉纤)、机器动力。有“一橹抵三桨、一桨抵三篙”、“有风架起篷来淌,无风架起橹来摇”的说法。现在多为柴油机挂桨船。

  狩猎品种主要有野雉(亦称野鸡)、野鸭、野兔、黄鼠狼等,狩猎工具主要为猎枪、夹子、汽枪等。狩猎季节主要为秋冬季。

  妇女闲来无事总喜捻线、糊骨子、纳鞋底、织毛线衣。过去妇女纺线用纺车、鞋绳锤(以牛腿骨制成)、捻线砣。衣服大多自家手工缝制。鞋为布质,鞋底是由碎布和“骨子”垒叠而成,再用麻线纳成。现在衣服和鞋多买制成品或到服装店制作。传统印染多上集市,在染缸里染,颜色单调。七八十年代成品衣料不再褪色,传统印染业消亡。

  高邮纺织业有草编、竹编、苇编、柳编等。稻草可打草鞋、搓草绳、打草包;麦秸可编草帽、草帘、草笼和其他许多小工艺品;芦苇可制成芦席、窝踅、芦菲、望箔;柳枝可编成筐、篮、盘、桌、椅、橱、箱等;蒲可编蒲包、蒲席;竹可编篮、筐、篓、帚、沙发、椅子、彩盘、花盆套、箱子等。现在,编织品已成为外贸产品。

  传统民房多为穿逗式木构架建筑。屋顶为硬山两面坡式样。屋顶中有脊。脊端微翘。传统民居讲究青砖灰(小)瓦白(石灰)墙。富户大门多饰以砖雕。过去农村多为草房,一般无院落。现在住房质量有很大的提高,农民们说:“50年代土墼墙、破草房,60年代斗子墙、水泥梁,70年代砖瓦房、带走廊,80年代扁砖墙、盖楼房。”民间造房要请风水先生择地,开工须择吉日。一般多在农闲时的双日。奠基时放鞭炮,请瓦木匠吃开工酒。民间最重视中梁的安放。上中梁要选吉日良辰。前一日竖柱称为暖梁。亲友送米糕、馒、鞭、烛、喜幛等,女婿要送猪头、公鸡、鲤鱼(俗你“三牲”、“六只眼”)。户主晚上请亲友、瓦木匠吃暖梁酒。上梁时,在堂屋内放几张堂桌,上放香、三牲、糕、馒、喜幛。桌下放斗、秤(量财宝)、镜(照妖)、青布手巾(避邪),中梁上贴“福”、“吉星高照”等吉语,一般梁的尺寸与屋高不离六(谐音同“禄”)、八(谐音近“发”)。此外木匠打桌子尺寸不离九(谐音同“酒”),打床尺寸不离半(谐音同“伴”)。中梁横在地上,前面放着一盆万年青,一盆吉祥草。半夜子时,一家人沐手烧香,磕头敬神。为驱邪图吉,木工唱道:“天无忌,地无忌,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接着用银酒壶装酒浇中梁,边浇边唱着吉祥歌。浇完酒,骑在二梁上的两个木工用绳徐徐向上牵中梁。中梁的榫头早已做好,木匠稍敲两下,中梁就安放完毕。木锤敲过就挂在梁的两端,不再取下。再在梁上挂喜幛,两端插上金花(以彩纸制成)。在牵梁、装梁、插金花的过程中,木工一直唱着各种吉祥歌。接下来木匠将裹着银器首饰的红绿绸包子由梁上系下,一直伸到主人衣兜里,叫做“接宝”。这时挂在梁上一直垂至地面的长鞭响起,在鞭炮声中,梁上两个木工将整篮的糕、馒、寿桃向下撒,围观者“噢”的一声,哄而抢之,抢到者以为荣幸,建房工地上一片喜气洋洋。在房屋竣工、进宅拷锅时,户主再次设宴招待亲友和瓦木工。

  渔民以船为家。造船时,上船头板(俗称“上船头”、“上龙口”)时最为热闹。亲友送“三牲”和鞭炮、红烛、糕馒之类以祝贺。木匠在上船头板时,板下垫着铸有“顺治”、“太平”年号的铜钱,说着各种吉祥语。新船下水,船头系两根“喜红”(红布带子),船上搭起彩门,放鞭祝贺。大船每过一两年要伏滩,抹油整修,再次下水亦挂“喜红”、放鞭,以示庆贺。

  商贸习俗

《(雍正)高邮州志·风俗》载:“邮人不事末(末即工商业)作。其工与商尽他郡县人,土著者无有也。”清末、民国时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业贸易有所发展。20世纪50~80年代,国营、集体商业建立并发展起来,成为主要商贸流通渠道。自80年代,一度受到压抑的个体商业有了较快恢复和发展,旧时“无商不奸”的观念已被“无商不活”的观念所取代。

商贸场所分为三类,一是沿街设店,二为商贩走乡串户,三为定期的集市、庙会。商店中的商品价格一般明码标出,个体商贩有明码标价,也有面议、讨价还价。旧时商贸行业者有“行话”,俗称“哨语”、“暗语”、“术语”等。说行话是为了讨论某些事如商品价格等而不让在场的顾客知道。商贸各业均有招幌。(1)实物招幌。街头小吃、橱窗陈列、卖菜、卖花圈的等均属此类。(2)模型招幌。商店橱窗中常陈列放大的夸张的实物模型,以期引起顾客注意。(3)象征性招幌。如旧时澡堂子、妓女院挂红灯笼,酒店悬葫芦。(4)动作招幌。街头杂技、耍猴、捏面人、卖刀火药和大力丸的等以动作吸引观众顾客。(5)音响招幌。高邮一些走乡串户的小商贩等常用。修伞、箍桶、补锅以吆喝声招徕生意,郎中摇串玲,算命瞎子敲混天球(一种小铜片),卖麦芽糖和货郎担子摇拨浪鼓,收旧货的吹笛子,磨刀、剪子的晃铁板串子,卖元宵、水饺的敲木铎,卖梨膏糖的敲渔鼓或打竹铎。(6)文字招幌。这是最主要的招幌形式,直接标明“XX商店”“XX旅店”。旧时商店,除XX字号的主牌而外,另有一种站牌,竖在柜台尾端,每牌以四字为限。如酒店站牌多书“太白遗风”,烟店多书“云蒸霞蔚”、药店多书“道地药材”,瓷器店多书“景德名瓷”,杂货店多书“山珍海味”等等。还有一种挂在店铺门口左右两边的牌子,大多以售出商品为题。如:南货店是“彩香纸箔,南北杂货”,布店是“绫罗绸缎,各色布匹”,炒货店是“五香瓜子,良乡糖栗”等等。

  生活方式

  饮食居民以吃大米为主,辅以面食和豆制品。面食品种有面条、烧饼、油条、馒头、包子等。豆制品有豆腐、豆腐干、豆浆、粉丝、百页、素鸡、腐竹、腐皮等。不嗜辛辣,咸甜适中,口味较淡。餐制为一日三餐,一干二稀,即早晚食粥,中午吃饭,现在晚餐逐步改为吃饭。

  高邮烹饪属维扬菜系。基本特点是浓而不腻,烂而不糊,原汤原汁,原汁原味。高邮菜中以河鲜类菜最为鲜美可口。高邮菜的主要烹调方法有烧、烤、炖、焖、煮、煎、炒、溜、炸、烩、炝、熏等。

  高邮烹饪中较著名者有秦邮十大名菜、十大名点和高邮全鸭宴。十大名菜是:壁合珠联(高邮双黄蛋)、珠湖雪浪(雪花豆腐)、地久天长(砂锅合烧家、野鸭)、金宝大发(香酥麻鸭)、霞蔚风仙(钗烧野鸭煽)、雏凤迎春(香卤桃花鹞)、金裹银装(金丝鱼片)、玉珠藏丹(夹心鱼圆)、文游玉带(芙蓉瓜鱼)、三阳开泰(高邮羊肉汤)。十大名点是:蟹黄大包、虾肉菜包、干菜糖包、五丁大包、千层油糕、莲茸烧卖、翡翠烧卖、水晶烧卖、糖油花卷、银丝花卷。

  高邮菜中很少有北方人爱吃的生冷凉拌菜。大葱、蒜头一般不生吃。

  新鲜蔬菜四季不断,青菜为消费量最大的蔬菜。

  每年春季,大多数人家在清明前腌制鸭蛋,腌雪里蕻,晒梅咸菜,腌麻菜。夏秋腌菜瓜、黄瓜,用臭卤腌苋菜秸。每年初冬,大多数人家都要腌制萝卜干、大菜(大棵青菜)、大头菜、还腌制咸鱼、咸肉,灌香肠,风鸡风鱼。平时家中常备有炒米、焦屑、饼干等随时可吃。腊月,家家户户到碓房舂米粉,以备过年时做元宵、年糕。过年时,各户还蒸馒头、包子。随着人民生活好转,菜肴中肉、禽、蛋比重逐渐加大。

  清末民国时期,高邮有吸食鸦片者。40年代县城设有烟馆50多家,大馆10个灯头,小馆4个灯头,昼夜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鸦片被禁绝。

  清代百姓吸旱烟。民国初年,卷烟传人高邮。60年代,无人再吸旱烟。吸烟者多为男子,女子很少。过节闲暇、生辰喜庆、朋友相聚,必以菜肴佐酒。无空口喝白酒的习惯。高邮消费酒类主要有白酒、啤酒、果汁酒三种。烟酒在许多场合能使朋友间更融洽,陌生人之间不拘束。

  高邮著名土特食品有董糖、双黄鸭蛋、松花蛋、香醋、三垛方酥、界首茶干、临泽水晶月饼、临泽羊肉、菱塘盐水鹅等。高邮双黄鸭蛋久负盛名,只有优良蛋鸭品种高邮麻鸭能够生出。双黄鸭蛋大如鹅蛋,煮熟切开两只蛋黄紧紧连在一起,蛋白似碧玉,蛋黄如玛瑙,其色鲜艳,其味鲜美,是蛋中珍品,令人啧啧称奇。此蛋出口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高邮咸鸭蛋和松花蛋也很出名。董糖是高邮又一特产,由明代永乐进士董磷精心制出,距今已有多年历史,采用宫廷秘方,以芝麻屑、白糖、精面粉、大麦芽为主要原料。现在的董糖生产增加了桂花董糖、玫瑰董糖、桃仁董糖等新品种。每块董糖有48层软片组成,厚薄均匀,口味纯正,营养丰富。年全省同类产品评比中,秦邮董糖名列第一。

  高邮街头风味小吃品种繁多,四时不同,风味各异,令人称羡。主要品种有豆腐脑、阳春面、馄饨、水饺、汤圆、蟹黄包子、麻花、油条、插酥烧饼、馓子、麻团、油端子、荸荠串、油炸豆腐干、锅贴子、炕山芋、春卷、凉粉等等。

  农历二月,荠菜刚出,未开花时,人们喜挑来作为饺子、元宵馅,味极鲜美。农历二三月间,可掐食枸杞的嫩芽作凉拌菜,名为枸杞头,据说食之可去涩。菜花黄时,在河坎、湖滩上打莒蒿苔子,可炒食。端午前后,人们采粽箬包粽子。

  吃饭讲究吃相。狼吞虎咽,“啧啧”出声要受到指责。用餐时,谈话都尽量避免争执或使感官不愉快的话题(比如“脏话”)。首席由长者、尊者坐用。席间(包括其他社交场合)咳嗽、打喷嚏、擤鼻涕都得离席,或者扭头,尽量小声。

  服饰清代服式主要为长袍、短褂、钹衣、马褂、旗袍以及背心、坎肩、短袄、裙钗、单褂裤、棉夹袄,渔民穿竹裙(笋衣)。二三十年代出现了学生服、西服、中山服、衬衫、卫生衫、汗衫,服装向短装发展,男子较少穿长衫,女子上衣趋短及胯。50年代及其后,男子盛行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和青年装。女子中装,改大袄为对襟,多穿春秋服、列宁装、青年装等。80年代以后,服装样式繁多,流行男装有西装、运动服、击剑衫、夹克衫、猎装、滑雪衫、风衣等等。女装更是五彩缤纷,夹克、连衣裙、网球裙、旗袍,各类毛针织衣衫、太太服等。男女青年的裤子亦有多式:直筒裤、喇叭裤、牛仔裤、健美裤、西裤等。

  现在,职工上班穿工作服。特殊行业和岗位的服装易于识别,如警察、税务人员着制服,医生穿白大褂。小孩吃饭加围脖(枷口子)。雨天除打伞,亦有穿雨衣(旧时为蓑衣、雨篷等),骑自行车者穿雨披。一般人在家穿着较随便,外出则穿戴整洁。探亲访友、岁时节庆时穿着一般较为讲究。

  服装质料,旧时富人多着绸缎、毛、裘,市民以棉布为主,农民自织土布、麻布。20世纪60年代以来,服装质料逐渐增多,有棉、毛、麻、丝、羽绒、尼龙、腈纶、氨纶、丙纶等。

  服装色调过去比较单调,随着印染技术提高,颜色逐渐丰富。旧时服装以蓝、青、白、黑等为主。“文化大革命”期间,服色单调,青年多穿草绿色军装,群众多穿蓝色中式短褂、中山装、春秋服。过去,贫民百姓生活困苦,棉被胎板结往往是弹松再用;衣服常常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钉钉挂挂破老四”。有的衣服甚至能穿两三代人。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服饰丰富多采,色调华美,衣服不再打补丁,只要不入时则不再穿。

  晚清至民国期间,男女老少大都穿自制布质“圆口鞋”和鞋帮合拢的“兔脸鞋”,夏日穿木屐、拖鞋,冬天穿棉鞋、蒲鞋、毛窝子,农民劳动穿草鞋,有时直接光脚。雨天穿钉鞋高脚板。女子因缠脚而穿圆口或尖口的小脚鞋。民国期间,皮鞋和胶鞋只有富户及公职人员穿。20世纪50~70年代,胶鞋、塑料鞋、皮鞋逐渐普遍。80年代后,鞋子新式样新质料增多,女子多穿中、高、坡跟鞋。

  清末民初,男子多戴瓜皮帽。20世纪20年代以后,男子戴礼帽、罗宋帽(锅腔帽)、鸭舌帽、八角帽以及针织毛线帽。50年代后,男子多戴军帽、鸭舌帽、罗宋帽。农民劳动多戴草帽、篾笠。女子一般不戴帽,农村妇女多扎头巾,老年妇女有的戴绒线帽。儿童戴的有八路军帽、飞行帽、水兵帽、半盆帽、兔披帽等。现在男女戴各式帽子。

  清代男子留长辫。民国初年,男子齐颈剪辫留“二道毛”。20世纪30年代兴理短发,发式有飞机头(又称菲律宾头,其两翼造型有波浪式和相互掺拢的对等式)、两面隆起的“高庄头”、中间无缝向后梳的“短马厚”、平顶等。50年代以后有分头、一边倒、飞机头、短马厚、烫发。老头有留和尚头的(光头)。自80年代,青年男子头发趋长,少数人烫发、染发。

  旧时女孩梳辫子,形式有“叭叭角”、独辫、双辫等。辫子一般由三股编成(亦有讲究者分为五股),前额有箝。辫梢扎上彩线彩绸或野花。及笄盘鬏。民国年间城中青少年女子爱剪童花头。20世纪50年代以后,女子发式主要是辫子、二道毛,农村妇女亦盘鬏。80年代,青少年女子发式有辫子、烫发、长发散披、双束分披、单束斜披等;中年妇女多烫发;老年妇女为“二道毛”,农村偶见盘鬏者。

  在装饰方面,因性别、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别。女性及年轻人较注重装饰,尤以姑娘最注重仪态,力求优雅。有少数女子描眉,抹口红、胭脂。旧时女子缠足,民国时废止。以前有少数人镶金牙,现已少见。过去小孩戴手脚镯、锁片、索锁、项圈。女孩“三朝日”以菜籽粒揉耳垂穿眼,满月戴环,左右各一。较娇宠的:男孩戴单耳环(左耳),穿鼻拘(防止养不大)。妇女戴手镯,鬏中插一根簪子。首饰多为银、玉质,富家有金质手饰。农村妇女还喜欢头上戴鲜花,扎红带,系花头巾,有的在腰问扎绣花围裙。20世纪80年代,女子又佩首饰,种类有戒指、项链、耳环、胸针、发夹等。女子的帽子和手套除御寒作用外,还是衣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居住城镇民居沿街巷而砌,农村民居皆南向。民居中为堂屋,侧为卧室,还附有厢屋(厨房、杂屋)。堂屋放桌椅,吃饭、会客、全家人活动多在堂屋。居住在卧室,烧饭在厨房。旧时民家重视堂屋北侧布置,在此设神台(一般由三张老爷柜组成),神台东侧供灶君,西供祖宗牌位,正中供家神。家神有的为中堂,上书“天、地、君(国)、亲、师”或朱子家训,或为神像。还有的家神为用黄绫包着的小木牌,上书“当今皇帝万岁万万岁”,置于一个神龛之内。神台上有香火烛台。“文化大革命”“破四旧”,此俗禁绝,墙上贴领袖像、标语、宣传画。现在多贴山水画、人物画等,亦有人家陈设如旧。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高邮论坛









































哪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广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xg/468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