敷粉画眉点额描红古代女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此话出自《战国策》,足见战国时化妆已经算是普及,且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古代女子对于化妆的狂热,比很多为了化妆不吃早饭的现代女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们以粉饰面,两颊涂胭抹红,修眉饰黛,点染朱唇,额上贴花,女人味摇曳而出。曰:“美人之底气”!
?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学习下古代女子的化妆秘术,简直不要太精彩。
01
敷铅粉古人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铅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
四川博物院馆藏的一件宋影青印花瓷粉盒,白瓷胎,馒头形,盒盖印有牡丹花卉,是宋代女子化妆用的粉盒。据《说文解字》记载:“粉,敷面者也,从米声分。”由此推测,古代女子敷面,最早用的是米粒研磨出来的米粉。古时候生产力水平不高,当大多数人还在用米果腹,不得不赞叹第一个用米粉敷面的女性真壕。
▲宋影青印花瓷粉盒(四川博物院供图)
《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米粉制作方法,米要选用梁米或粟米,将米磨成细粉沉于凉水发酵腐烂,再洗去酸气,然后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最后放于日头下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敷面。
米粉之后,人们才又发明了铅粉,《神农百草经》就提到女性用铅丹和粉锡化妆。铅是炼丹的附属品,经醋化的白铅变得像米粉一样细腻,“洗净铅华”中的铅华其实就是铅粉。铅粉是重金属,虽然涂在脸上会增白,但长期使用会有副作用,让皮肤发青、发黄,妙龄少女最后变成了黄脸婆。不过这也吓不跑爱美的女性,她们在铅粉中添加辅料调和使用: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
02抹胭脂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来语。因为胭脂原本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由一种名为“红蓝”的花朵中提取。传说体态丰腴的杨贵妃,到了夏天流的香汗都是红色,可见涂抹胭脂之多。
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红美颜,只是当时并不流行,只有舞姬与宫人使用,材料为朱砂。“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秦宫打破了面妆色彩的桎梏,开启了妆容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的时尚潮流。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将胭脂带回中原,女子敷粉后用以之饰面。随后,中原女子稍作改良,加入了牛骨髓制作成粘稠的红色脂膏,装于金玉陶瓷等材料的器皿中。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胭脂的制作工艺更趋成熟,既有便携式纸片状的“金花胭脂”,即将胭脂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还有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的“棉胭脂”,类似现在的腮红液,工艺已非常现代。
唐代称胭脂为“红粉”,妇女以胭脂做红妆风靡一时,诗人也一再歌咏这种妆容。孟浩然的《春情》诗写道“青楼晓日珠帘映,红粉春妆宝镜催”,《敦煌曲子词·竹枝子》记载“恨小郎游荡经年,不施红粉镜台前,只是焚香祷祝天”,由此可见,女孩子们高兴了才施红粉,忧愁的时候可懒得化妆。
▲弈棋仕女图中的女子化酒晕妆
03
画黛眉
古人将眉毛称作“七情之虹”,因为它最传神,使面部更加立体,因此眉妆在中国古代的地位远高于眼妆,诗词中多以“远山黛青”、“翠螺玉舒”等华丽的辞藻来描写女子的双眉,甚至还有“张敞画眉”这样的闺房轶事。话说妻子幼时受伤,眉角有了缺憾,张敞每日为妻子画眉,形容伉俪情深。
战国没有特定画眉毛的材料,女子们就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载“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是一种青黑色的颜料,专供女子画眉。那时还没有眉笔,女孩子一般用青色的柳枝点着稀释后的颜料画眉。
知乎上有一条关于黛眉的评价,中国古代最流行的眉形与美国最流行的牛仔裤一样难以言说,因为时尚界的变化太多。秦朝流行“蛾眉”,汉代崇尚“八字眉”,唐代以柳眉和月眉最为推崇。特别是在唐代,女孩们非常讲究“削发露额”,而且还要刮掉原始的眉毛,用黛勾勒出不同式样,颜色、深浅、长短、粗细、弯直随心所欲。
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就是明证。《都督夫人礼佛图》中画的是桂叶眉,莫高窟盛唐45窟里有两头一样粗细的柳叶眉,还有些菩萨脸上有翠绿色的翠眉。
04点额黄
点额黄又称贴花钿,是用丝绸、彩纸、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样式各异的装饰物,粘贴在眉心或前额,也可以贴在两颊或嘴角等处,形状有圆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鸟、鱼、蝴蝶、鸳鸯等,颜色主要是红、绿、黄三色。
贴花钿始于南北朝时期寿阳公主的“梅花妆”,到了唐朝,爱美的姑娘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花瓣,而改用金箔、银箔,甚至用昆虫的翅膀、鸟类的羽毛剪出花样贴在额头,就是《木兰辞》中的“对镜贴花黄”。
在榆林窟中唐第25窟《弥勒经变图》中,有一幅老人入墓图,画中的女子哭得梨花带雨,额头上的花钿夸张得有些吓人,她贴的花钿占据了脑门儿三分之一的面积,像一片银杏树叶一样,现在看来,装饰得有些突兀。
▲《都督夫人礼佛图》引领唐妆时尚
05画面靥
靥指酒窝,面靥是在女子的面颊两旁,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点缀出各种形状。除了红色圆点,有的面靥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还有各种花卉的形状,称为“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时更加盛行,有的女子将剪成花鸟虫鱼的面靥贴得满脸都是,让旁人以为这姑娘刚从维密秀场走秀归来呢。
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卷记录了如何做面靥:“鹤子草,蔓生也。其花麴尘,色浅紫,蒂叶如柳而短。当夏开花,又呼为绿花绿叶。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乾,以代面靥。”说明这种有浅紫色花瓣的鹤子草,是做面靥的原材料之一。
相传,面靥妆始于宫廷,起初并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一种特殊的标记。当某个后妃来例假时,不能被帝王临幸,又羞于启齿,就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红点,女史见了不会列名安排侍寝。后来,面靥逐渐成为一种装饰,流传到了民间。
06描斜红
斜红始于南北朝,是在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红色的月牙形,涂抹的深浅、粗细各有不同,在唐代的宫廷中颇受女性欢迎。从唐代墓葬出土的女俑可见,面部常有月牙形妆容,色泽浓艳,造型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妆,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两道伤疤,简直就是古惑仔电影里的“刀疤妹”。
相传斜红的来历,还真和伤疤有关。《妆楼记》记述了一个传说,三国时候,魏文帝曹丕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名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宠爱有加。一天夜里,文帝正在灯下读书,四周围以水晶制成的屏风,流光溢彩。薛夜来悄无声息地走向文帝,一不留神,竟一头撞上屏风,顿时血流如注,伤处如朝霞将散,愈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她忧心忡忡,以为毁容后定要失宠,谁知这种楚楚动人的面容,令文帝对她更为怜惜。其他宫女见此情状,也模仿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血痕,取名“晓霞妆”,后来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妆式——斜红。
▲唐彩绘舞蹈女泥俑
07点口脂
在爱美女性看来,“女人永远缺少一支口红”,那么古人对口红有多喜爱呢?我们从《唐书·百官志》中可见一斑。书中记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能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地位弥足珍贵。
湖南曾出土过西汉墓葬中的口红,尽管过了多年依然鲜艳夺目,可见口红制作技术十分精湛。在唐代,仅供制作口红的植物就多达二三十种。唐人以蜂蜡代替前人的动物脂膏,又掺以朱砂、紫草,终于调试出红色、粉红、红褐色等不同色号的口脂。
唐朝唇妆种类也异常繁多,仅晚唐30多年时间里,唇式就出现了17种之多,圆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风靡的要数樱桃形和花朵形。古人崇尚“樱桃小口一点点”,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女孩子们先用白色打底以覆盖唇色,然后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画出唇形。
看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光是画个脸,就能折腾到手软啊!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到参与秦汉胡同公益课程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zl/11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