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水粉篇1
水粉篇在《齐民要素》里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最原始的制粉方法,是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粉腻的“粉英”,然后放在日中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妆面。由于这种制作方法简单,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制作米粉,仍然采用这种方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宫人段巧笑以米粉、胡粉掺入葵花子汁,合成“紫粉”。唐代宫中以细粟米制成“迎蝶粉”。在宋代,则有以石膏、滑石、蚌粉、蜡脂、壳麝及益母草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在明代则有用白色茉莉花仁提炼而成的“珍珠粉”以及用玉簪花合胡粉制成玉簪之状的“玉簪粉”。清代有以珍珠加工而成的“珠粉”以及用滑石等细石研磨而成的“石粉”等等。====制造流程====: 把上好的当年新米,泡在水里,过个十天左右,等酸味弥漫时,捞将出来,用磨子推成极细的粉末浆。然后澄在一旁。等到清水跟粉浆分开时,将清水滗出倒掉。当剩下的水分蒸发殆尽后。用竹片刮去表面的一层比较粗糙的粉末,底下的就是细腻的成品了。胭脂篇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 据说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后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而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胭脂都可经过阴干处理,使用时只要蘸少量清水即可涂抹。 到了大约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这种红色颜料中又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使其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由此,燕支被写成“胭脂”,“脂”有了真正的意义。========制作流程========1、把胭脂花、玫瑰、栀子或者任何红色花朵,细细碾碎,用细沙滤去渣滓,晾干汁液,滴上一点点桂花油,就是胭脂。有花朵般艳丽的颜色和香味。 2、摘取清晨的红蓝花,最好是带露水的,像捣药一样捣成浆汁,加清水包在纱布里绞去黄汁,再加酸栗子淘米水一起像淘米一样淘,黄色素被溶解,再绞,剩下的就是红色素。红蓝花有两种色素,红色素与黄色素,后者难染色,故分离。加防腐剂阴干,就得到很红很红很艳很艳的胭脂了。颜色可以自己加别的粉调。 除了红蓝外,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重绛、石榴、山花以及苏芳木等。重绛是一种绛红色染料,它的色彩比较浓重,不及红蓝鲜艳透明。在汉魏时常常被用来作燕支的材料。石榴花也是一种红色颜料,在隋唐时常用来炼染女裙,时称“石榴红裙”,但也可用来制成胭脂。 与石榴花相仿的是山花,山花是一种野生植物,经过提炼加工,则可为化妆材料。苏方木也名“苏木”,它的颜色虽比较黯淡,但作为染料饿历史却很长,早在魏晋时期就是一种主要的红色染料。散粉制作看了某宝上N多自制散粉,真心觉得再简单不过。我觉得古代做胭脂水粉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把粉做细腻,现代有了粉碎技术,这个问题从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DIY的程序也可以借助科技得以简化。基本上,散粉以各类极细粉末混合配色而成,主要原料可以使用花蕾粉、珍珠粉、蚕丝粉、荞麦粉、玉米淀粉等,同时可以加入丁香粉末等调和香味。各类散粉添加的颜色粉末:1.蓝莲花:蓝色,减少色素沉着;2.桂花:黄色,适合暗沉斑点肌肤;3.玫瑰、桃花:粉色,显气色;4.绿茶:绿色,修饰红血丝;5.蚕丝素:米白,控油;6.粉英:白色,提亮肤色Tips1.若想要散粉有防晒功效,可以加入纳米级二氧化钛粉末2.若想散粉有控油功效,可以使用绿石泥、红石泥等调色3.若想做不需要卸妆的散粉,可以选取灵芝粉、玫瑰粉、珍珠粉等功效性原料进行调和。粉末的细腻程度可以打开包装后飘散的粉末轻烟为准。同时,需尽量选取质地柔软的原材料的粉末为好。粉饼按自己喜好配置好散粉以后,也可以将其制作成粉饼,以方便随身携带。1.所需材料:粉饼盒、95%的酒精、甘油(我个人更喜欢用丁二醇)2.将适量做好的散粉放入空的粉饼盒,加入酒精和1g~2g的甘油,调和到浓稠但没有颗粒感即可。3.盖上一层干净的布(我一般用纱布或者一次性美容巾),压平压实,然后放在阴凉的地方风干即可。Tips1.如果没有甘油的话,也可以用初榨橄榄油代替。2.如果没有纱布的话,可以用保鲜膜或者保鲜袋代替。.关于酒精过敏的问题,其实完全不必担心,等到完全风干以后酒精都挥发了。但是不建议使用75%的酒精,个人认为95%的酒精挥发的更彻底。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在那里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价格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zl/1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