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旱船上
你们点点“分享”,给我充点儿电吧~
陕西民歌《跑旱船》
太阳下来这么样样高
照见那个老头是过呀过来了
身上穿的一件烂皮袄
长的两根胡子儿呦
那才是个假的依儿呦
太阳下来这么样样高
照见那个妻儿是过呀过来了
身上穿的一件红绸袄
口上擦的那胭脂呦
那才是个假的依儿呦
旱船是中国民间文艺表演形式之一,经常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进行演出,山东、陕西、山西、河北境内各地都广为流行。
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乘船者一般是一个人,有时也有双人、四人甚至七人共同乘用一只船的。乘船者可以打扮成姑娘、媳妇,也能扮演其它人物。
旱船历史
旱船起源很早,与祭祀有关,据说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而死,每到端午节,人们在江中赛龙船以示纪念。据《湖广志》记载,云梦县因河浅不能竞舟,便用竹和纸扎成龙船,鸣锣击鼓,游行于市,这种活动流传下来,形成了跑旱船。据《明皇杂录》,唐代已有山车旱船,宋代《武林旧事》等书,则记载了宋时跑旱船的盛大场面。民间跑旱船,多扮成一对渔家夫妇或父女,女在船中,男在船外撑篙或划桨,表演水中行船或捕鱼的劳动生活。
撑船或划桨时则做一些技巧性动作,如“虎跳”、“旋子”、“扫腿”等,以示与风浪搏斗。女的手握船舷,与脚下步法配合,表现船在旋涡和波浪中起伏。
旱船表演形式:
“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在这种船形木架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的棉布裙或是海蓝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面,装饰以红绸、纸花,有的地方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它装饰物,把船只装饰的艳丽不凡。
扮演者有男有女,在农村中不尽相同。如今,许多地方的跑旱船,不再男扮女装,而是由姑娘、媳妇化装后直接饰演。
跑旱船也称“无底景”,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划桨引船,在前头带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而乘船者在表演中,往往是走快速碎步,这样能使船身保持平稳的状态前进,犹如在水面上漂动的船那样,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乘船者不止一只船,三五成群,一线儿排开,与“船公”默契配合,时起时伏,随着“波浪”旋转、颠簸,犹如是水上跑船时的生动画卷。
伴奏乐器:
锣、鼓、钹等打击乐器,也有的地方加上一至两支唢呐伴奏、气氛热烈,情绪活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和民族色彩。
跑旱船所使用的船:
以竹扎仿照游船,船下用彩布图遮挡住扮演少女的双腿,布上绘水纹,象征船在水上,船上凉蓬装饰华丽,非常美观。
旱船的人物形象:
扮演老船夫、女游客和老妇人,边唱边舞,配以锣鼓乐器极为好看。少女于船中将船系于臂际,身前一双假腿坐在船上,盖上彩裙,花鞋露于裙外,好船者动,二人相互配合;船旁的老妇亦随船而动,姿态灵活夸张滑稽,与船夫打情骂俏,逗观众一笑。
跑旱船流传至今的意义:
跑旱船文化是人类社会共有的文化形象,是各民族相互交流、增进友谊的一种手段。中华民族就是文化融合的产物,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华主体民族不断地在同周边的少数民族融合。旱船舞从内容到形式都独具特色,展示了我国民族文化融合现象。
在润城
每逢正月十五闹元宵
队伍最为庞大的
莫过于柏沟的旱船队伍
他被列为了
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期
小编将带您一起
揭秘润城的跑旱船
感受润城民俗文化
扫描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yzzl/13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