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胭脂 >> 自制胭脂 >> 李咸飘香

李咸飘香

夏日,行走在家乡埔埕的大街小巷、乡间小道上,空气中时不时就会传来阵阵清香,那香中有糯糯的甜,甜得自然清新;甜中有微微的酸,酸得恰到好处。燥热的夏日吸几口如此甜美的清香,沁人心脾,神清气爽。

也许您猜对了,这就是家乡埔埕夏日特有的味道——李咸的清香。李咸是由李子鲜果加工而成,市面上都叫李干,可多少年来,埔埕的男女老少都称之为李咸。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集,其中《尔雅》收录了“五沃之土,其木宜梅李”这一名句,可见我国在西周春秋时代就种植李子了。

李子,是蔷薇科李属植物,别名嘉庆子、布霖、玉皇李、山李子等。其果实7~8月间成熟,饱满圆润,玲珑剔透,形态美艳,口味甘甜,能促进胃酸和胃消化酶的分泌,并能促进胃肠蠕动,因而有改善食欲,促进消化的作用;含有多种营养成分,有养颜美容、润滑肌肤的作用。李子中抗氧化剂含量高的惊人,堪称是抗衰老、防疾病的“超级水果”。

《永福县志》一则有关超级寿星“菜篮公”的故事广为流传。据县志记载,梧桐镇汤埕村人士陈俊,字克明,生于唐僖宗中和辛丑(年),卒元泰定元年甲子(年),历经唐、五代、宋、元诸朝代,享寿岁,号称“小彭祖”。陈俊到了晚年,肌体逐渐萎缩,“形如小孩”,整个体重,只剩下不到十斤,行动十分不便。又因“子孙无有存者,乡人轮流供养”,于是众乡邻就用麻竹编制了一个特大的菜篮子装着老人,由供养人轮流抬着进出家门,因此乡邻们都称他为“菜篮公”。“菜篮公”陈俊就生活在埔埕几步之遥的邻乡汤埕村,那里也广植李子,长寿的原因也许跟喜食李子大有关系。

正因为李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延年益寿,埔埕人广植李树。据《永泰县志》和《埔埕梅山林氏族谱》记载,埔埕一带种植芙蓉李果历史悠久,至今已近千年。明朝万历年间,闽侯人陈鸣鹤为编《永福县志》到游埔埕,写下《草堂寺》一诗,其中“胜游随处礼空王,铁券山前旧草堂。故社枌榆同佛会,成蹊桃李足斋粮”这些诗句,足以说明当时埔埕的李果产业已初成规模。特别是精心培植出来的芙蓉李名扬天下。熟透的芙蓉李,果实的尾部有些小红点,轻轻擦拭几下,从浅绿色的果皮里就会漾出胭脂般的嫣红,如大户人家夫人娇艳的粉面,又因李子中含有多种营业成分,有养颜美容、润滑肌肤之功用,故又赢得“夫人李”的美名。

李树种多了,李果也多了,鲜果销售不了,聪明睿智的埔埕人通过“摇青、洗果、摊晒、腌渍、焙李、贮存”等工序晒制成了名满四海的芙蓉李干。加工后的李干,色泽丰润,呈棕褐色或黑褐色,肉质柔嫩,组织饱满,味甜鲜美,甜酸适口,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果糖、果酸以及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B、C等营养成分,具有生津开胃、醒酒、解渴、消暑,增进食欲,提神等功效,是广受欢迎的著名休闲食品。芙蓉李干让埔埕有了“李果之乡”“李干鼻祖”的美誉,也成了村庄地标性特产。

每年夏天一到,埔埕家家户户忙于采摘李果,晒制李干,村庄东侧的大樟溪鹅卵石滩成了天然的晒场,那晒制李干的场面是何等壮观!福建省著名民俗专家鲍国忠老师是这样赞美晒制李干的劳动场景:“村庄大樟溪畔的开阔鹅卵石滩,每年夏季那壮观的摇李咸、晒李咸场面,绝对是天下唯一的劳动情景。我一直感叹,埔埕的一切存在,绝对达到世界文化遗产的水平。”

多少年来,那李摇与支轴发出的“嘎吱嘎吱”声,那李果在李摇里欢跳时碰撞出的“嚯嚯”声,那摇李人口中有节奏的“嘿嗬嘿嗬”声,组成了一首动人心弦、催人奋进的劳动交响曲,那音符跳跃在脑中,萦绕在心头,氤氲了一代又一代埔埕人的心田!

埔埕人不但善于种植李子,培育出了闻名遐迩的芙蓉李,还善于经营李子生意。远的不提,就拿清代和民国时期来说,村民们把纯手工制作的李干通过大樟溪水路运转,运抵福州上下杭会馆,再转运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上了年纪的老人至今还记得李干收成季节,埔埕古渡口南港船装卸货物的繁忙景象。那时,每百斤李干值七八钱黄金,经久不衰。埔埕的李干曾经飘洋过海,在南洋(东南亚)一代颇负盛名。海外商户定购李干,只要在来函中写上“中国埔埕”,就能溯着大樟溪逆流而上,找到李干的根脉,收到称心如意的李干。埔埕林至环(号环庚)家族在福州上下杭开了家“荣升记”货栈,享誉四方,经营的家乡李干销往东南亚诸国一路免检,足见埔埕李干的知名度,特产李干成就了埔埕的美名,埔埕造就了永泰芙蓉李干的品牌。

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埔埕人多地少,实施了移李造田,李树被大量砍伐,埔埕人引以为傲的芙蓉李树毁于一旦,那是埔埕无法回避的难,那是埔埕人难以言说的痛。改革开放后,埔埕农民转型,大多数人外出打工经商,没有继续培植李子,载誉近千年的芙蓉李从此颓败,就这样,承载了埔埕乡民祖祖辈辈甜蜜记忆的芙蓉李干从此淡出了家乡的舞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可李干作坊还在,祖宗流传的制作技艺不能失传。如今,乡亲们为了传承祖先的技艺,延续家乡的味道,去尤溪、古田、嵩口、盖洋等地,甚至到外省购买回李果,根据祖先流传下来的配方和技艺,结合现代人的消费水准,以及不同人群和地域性特点,在原基础上不断改良,进行深加工,形成产业链,十几家李干作坊,年产多吨李干,让家乡的这张名片再次赋予她的历史使命,走向世界各地。

今年夏天,埔埕龙津农耕文化博物馆李咸作坊,派专人远赴古田精选李果,传承祖宗流传的古法制作技艺,纯手工晒制了3斤正埔埕李咸,还家乡千年的味道。乡亲们在群里纷纷订购,有的留着自家享用,有的送给亲朋好友。这批李咸是埔埕农耕博物馆李咸作坊劳动者用振兴家乡的雄心、眷恋故土的爱心打造出来的,色纯,形正,味美,物美价廉,好评如潮,供不应求。

埔埕李咸的清香不但飘逸在历史长河的尘烟中,飘溢在时间长河的流里,飘逸在故乡的大街小巷、千家万户,飘溢在远方游子的心头,她还成了故乡一张崭新的名片,带着她糯糯的甜淡淡的酸,带着她特有的清香走出了大山,走向世界各地。

来源:永泰档案

编辑:严智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amedia.com/zzyz/129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